李麗



摘 要 對復習課中“系統綜合”課和“考試反饋”課兩種課型融合起來進行復習展開探索,引入“考試反饋”的系統性知識復習課,其教學程序是:列雙向細目表→精編試題→考試反饋→設計學案→試卷講評→歸納梳理知識→變式訓練。研究顯示將試卷講評與學案結合,可以很好地將兩種課型的優點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 考試反饋 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復習課是以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復習課常見的課型有“目標導讀”課型、“圖表比較”課型、“探究討論”課型、“系統綜合”課型和“考試反饋”課型等。“系統綜合”課的特點是通過分析、綜合,穿章破節,以各種形式把已學知識進行歸納,列要點,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考試反饋”課用于訓練及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掌握和運用。目前大部分的復習課都是將這兩種課型隔裂開,如果將“考試反饋”課與“系統綜合”課結合進行復習,效果又如何?筆者以“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復習,進行了嘗試。
1 試卷的設計
1.1 列雙向細目表
經過數次試驗,教師要想在一節課內,既完成試卷的講評又完成知識點的復習,精編試題就顯得很重要。教師要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列出“雙向細目表”。如“基因重組”的課標要求和考綱要求見表1。
1.2 試題匯編
教師要保證不花費學生太多時間,在一節課時間完成講評和復習,因此選擇的試題不能過多,但又要包括所有的考點,可考慮在設計選擇題時,每個選項考查不同知識點。如筆者對基因重組設計如下兩題:
【例1】 下列關于基因重組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基因的重新組合屬于基因重組
B. 減數分裂四分體時期,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局部交換,可導致基因重組
C. 減數分裂過程中,隨著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自由組合可導致基因重組
D. 一般情況下,水稻花藥細胞可發生基因重組,而根尖細胞不可發生基因重組
【例2】 (雙選)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B. 基因重組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C. 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
D. 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
這兩題包括了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時間、適用范圍、結果、意義及與基因突變的差異等課標要求的所有知識點。如此改編題,用幾題即可囊括一個概念的全部知識點,試題數量不多,但容量夠大,不會花費學生過多時間。
1.3 重點的把握和難點的突破
對于重要知識點和學生的難點,教師僅僅依靠題目的一個選項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透徹,在設計試卷時,可專門針對重、難點知識設計一道題目。如基因突變對性狀的影響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筆者設計一道簡答題:列出基因突變不一定改變生物性狀的可能原因;再要求學生根據細胞分裂圖,確定變異類型的難點知識。
【例3】 (雙選)圖1為高等動物的細胞分裂示意圖,圖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
A. 發生了基因突變
B. 發生了基因重組
C. 發生了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D. 發生了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2 學案的設計
在試卷講評時,如果教師僅僅按傳統進行講評,則無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系統性知識。因此教師在講評課時,設計一份學案,利用學案引導學生以大綱形式構建知識網絡,使學生形成系統性知識結構。如筆者在例1和例2的講解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構建出圖2所示的知識網絡。
這樣構建知識網絡,即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知識串聯起來,又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對于重、難點知識,教師可以在學案中設計比較表格、圖像等,引導學生把握重點和突破難點。如對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比較,筆者設計出表2和表3。
教師通過習題與學案的結合,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形成系統性知識,也能很好地理解和突破重點與難點。
3 課堂的反饋
課堂中,教師首先反饋學生試卷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適當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讓學生也積極參與試題的分析,分小組從3個方面分析試題:
① 考查的知識點;
② 正確還是錯誤;
③ 如果錯誤,請改正。
教師要允許學生自我評價試題。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可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能使學生在整個講評過程中情緒亢奮,思維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關知識及解題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最后進行變式訓練,檢查學生本節課學習情況,加強和鞏固復習的知識點。
4 教學反思
4.1 教學環節
此種復習課的教學程序是:列雙向細目表→精編試題→考試反饋→設計學案→試卷講評→歸納梳理知識→變式訓練。雙向細目表的主要理論依據是課標和《考試大綱》。教師列出雙向細目表,可以避免編撰試題時出現知識點或考點的缺漏。試題精編要少而精,教師選題時,要注意每個選項囊括一個知識點,同時可增加重點和難點題目的試題數量。根據學生考試反饋設計學案,教師在學案中需要將零散的知識構建成網絡,便于學生整理和記憶。對試卷中反饋出的學生薄弱的知識點,以各種表格或圖型的形式再現,以實現學生對重點的把握和難點的突破。同時設計相應的變式訓練,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講評過程中可設計學生討論考題考點、對應知識點等環節,引導學生完成學案,加強自主學習能力。
4.2 優點和缺點
此種復習課目標明確,能使教師“對癥下藥”,課堂效率更高效。“考試反饋”環節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發現學生的不足,在講評復習時針對性更強。通過錯誤——糾錯——變式訓練,在課堂復習過程中,學生有目的、有側重地聽課,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學案的配合又能很好地解決試卷講評中無法形成的系統性知識的缺陷。這種教學方式的缺點是教師備課量大,如果題目設計不合理,又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學案的完成也需要花費學生一定的時間,對學生自主性要求較高。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編著.中學生物課型與教學模式研究[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2,12.
[2] 費艷麗.怎樣上好生物試卷講評課[J].中學生物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