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豆角
當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為解決困惑爆發戰爭時,父母保持緘默,意味著給予了他們處理事情的權力。
沒有出現矛盾前的孩子,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遵從約定并盡量滿足手足的期望。可是,一旦相意見不一致,要么是一方被迫接受另一方的觀點,要么是雙方拒絕對方要求,要么是爆發出強烈的對抗……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戰爭,他們都希望把這個圈子界定為內部矛盾,不愿意被任何來自父母的意見所干擾。如果父母執意充當公平的裁決者,強制他們改變自己的想法,除了讓獲益的孩子高興外,最后的結果一般都是兩敗俱傷,起不到彌補裂縫的作用。

教子實錄
瑪莎和哥哥發生了矛盾,他們為了看哪個電視頻道爭吵不休。剛開始,他們商議一人看20分鐘。可是因為妹妹的節目里出現了驚險連環場面,哥哥不愿意妹妹被血腥的場面嚇到,就建議改變規則為一人看十分鐘?,斏煌?,哭鬧著去搶奪遙控器。
爸爸很生氣,嚴厲地斥責了兒子,將遙控器放到女兒的手里。
哥哥向爸爸解釋完自己的原因,氣呼呼地離開了客廳。本來他可以通過說服妹妹來控制局面,卻沒有想到爸爸會插進來做裁判,導致大家都不愉快。
有些小事情根本不需要父母出面解決。父母之所以會這么做,原因有兩個:
一、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覺得他們沒有能力自己處理好問題;
二、過多地相信自己的權威,認為只有父母才能公平公正。
而事實上,如果父母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多多給他們機會自己處理矛盾,他們什么時候才能獨立自主呢?
同樣的,父母是否公正,并不是依靠父母自己的感覺來確定。
從表面來看,父母不讓大孩子欺負小孩子,是對子女的保護。而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卻發現,哥哥與妹妹爭奪遙控器并非為了自己,純屬是保護妹妹不被視覺暴力侵犯。相互之間出現沖突,只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相信哥哥馬上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令妹妹破涕為笑。而爸爸的突兀出現,不僅讓兄妹都沒有時間了解彼此的真實想法,無法再用輕松的心情繼續享受電視節目,也影響了他們處理個人事務的方法。
手足之間,我們倡導更多的相互關心和互相體諒。兄妹之間形同路人,互不關心。這樣的結果好嗎?不用問他們的父親,地球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和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呢,就是因為父母過度緊張,干預了孩子之間自行解決問題和矛盾,剝奪了他們自由思考的權力。
所以,缺乏經驗的父母一旦沖動,喜歡將自己的經驗直接灌輸給孩子,而孩子并不領情。父母表現出來是在維護某個孩子,實際卻在無形中傷害了他的利益,也傷害了其他子女的感情。而父母單方面偏袒一個孩子,就是對另一個孩子的直接否定。
孩子通過父母的處事態度,想象到自己的處境,與手足的關系就變得有沖突和競爭了。而這些所謂的爭奪父母的青睞的事情多了,關系自然不會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