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普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產業呈現良好態勢,2016年,中國體育各項改革正向縱深領域推進。國家體育總局在足球改革、大眾賽事審批等方面采取了哪些進一步舉措?在推進中國體育產業化發展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做法?對于今年備戰里約奧運會、推進2022年冬奧會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做客人民日報社《兩會e客廳》,對今年中國體育界的“大事兒”予以解答。
記者:足球作為改革的突破口正在積極推進。最近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已被撤銷,中國足協開始行使職能,這是改革的標志性一步,下一步足球改革的重點是什么?有哪些思路和舉措?
劉鵬: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足球的改革發展作為發展體育運動、建設體育強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擺上日程。去年8月,經過詳細論證,頒布了《中國足球協會調整改革方案》,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體育總局與中國足球脫鉤,這個任務基本完成,但還有若干后續工作要做。比如在職能劃分、人事、外事、黨建、政府向中國足協購買服務的計劃等方面還需細則。
體育總局將支持中國足協行使職權,為他們做好服務,繼續以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中國足球且不減額度。另外,我們還要牽頭制訂青少年足球發展規劃;配合國家發改委盡早出臺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全國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配合財政部盡快組建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繼續配合教育部抓好校園足球等。
記者:過去的一年,國內馬拉松、自行車等大眾賽事數量出現“井噴”,參與者越來越多。如何看待和引導這種熱潮?
劉鵬:2014年,我們取消了商業性和群眾性賽事的審批,所以,2015年馬拉松賽事呈現爆發式增長,去年全年舉行134場馬拉松賽事,比上一年增長了83場。
簡化賽事審批之后,不等于一放了之,而是要放管結合。比如更多地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馬拉松賽事以及其他群眾性體育事業的發展,同時在交通、道路、安全方面做好服務,還要調動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把體育賽事搞好,既要有政府的引導,更要有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投入。
記者: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資本青睞的“風口”,圍繞國務院提出“2025年實現中國體育產業達5萬億”的目標,各地都出臺了相關細則。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怎樣激活、扶持、規范體育產業的發展格局?
劉鵬: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后,體育總局和相關部門合作,推動了各地制定實施細則。到2015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都制定了實施細則。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市、縣也把適合當地特點的實施細則制定出來。
通過對體育產業基地的扶持和幫助,盡快打造出一些有較高品牌效應的“中國造”的體育產品。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體育用品國。但量大質不優,有影響的品牌、科技含量高的體育制成品不多。
體育產業一定要拓寬視野,不能把體育產業簡單理解為體育用品制造業,實際上體育產業包括體育用品制造業、健身休閑服務業、競賽表演業以及會展咨詢等,是個多元的結構,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在體育用品制造業上提質增效。
申辦冬奧會成功后,冬季體育產業發展很快。對這一塊要繼續用政策推動大力發展。但冬季體育的制造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絕大部分冬季體育的器材用品還不能生產。因此要把中國的資金、市場的優勢和冰雪運動的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的技術、人才優勢深度融合,也就是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多種方法推動冬季體育產業的發展。
記者: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備受關注,未來一段時期籌辦冬奧會工作的重點是什么?
劉鵬:去年12月15日北京冬奧組委成立,首先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盡快做好各方面的規劃和設計,尤其是場館建設的規劃和設計,這是整個規劃設計的重中之重。
要和國際奧委會以及冰雪運動的各個單項世界體育組織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這是尋求更多國際支持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若干組織管理人員的培訓,使更多人成為籌備過程中的行家里手。此外,還要著力提高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數量,提高冬季競技體育的水平,爭取2022年冬奧會七大項全部參加,小項要參加90%以上。
記者:今年是奧運年,2016年里約奧運會大家非常期待,中國體育健兒目前的備戰情況如何?
劉鵬:我們分析后感到與前兩屆奧運會相比,里約奧運會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挑戰,各國備戰形勢如火如荼,競爭局面將非常激烈。從最近的世界比賽成績看,美國的實力非常強大,處于領先地位,俄羅斯也有所回升,英國、德國、日本正奮起直追,可以預計里約奧運會的競爭非常激烈,比賽也將非常精彩。
我們自己的優勢項目基本上保持了優勢,潛在優勢項目也出現一些亮點,一些基礎大項,特別是田徑、游泳,在去年取得重大突破。預計中國將有400名左右的運動員取得參賽資格,整個中國體育代表團將由大約600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