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
今年上海將積極打造“創業首站”(國際創新創業合作基地和國際創新創業合作機構),依托上海張江、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和臨港六大創新集聚區,征集一批具有產業集聚特色及國際化服務能力的孵化器,構建海外創新項目預孵化精細化服務鏈,輔之以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及項目資源直通道、網上聯絡溝通平臺工具等具體手段和條件,全力提升國際創新項目在上海落地孵化的服務對接及資源配置效率,吸引國外優秀技術資源落戶上海。
據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增孵化器42家、科技企業加速器1家、新型孵化器62家;受理創新資金2326項,立項1380項;完成10批496項高轉項目認定;立項科技小巨人工程項目202項;完成科技貸款13.53億元,較好實現了對科技創新創業工作的推動與促進。截至去年11月底,上海市有450余家眾創空間,與2014年200家左右相比,呈現爆發式增長,其中科技企業孵化器149家,新型孵化器62家,科技企業加速器14家,科技創業苗圃備案90家,創業服務機構備案200余家,初步形成了多主體參與、多組織形態、覆蓋全市的孵化載體網絡。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強化服務供給和服務溢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集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創新創業服務,鼓勵孵化載體開展區域外服務,提升服務范圍,目前已形成了總人數1100人的創業導師工作隊伍。全市由眾創空間成立的天使投資基金達16.75億元,獲得上海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投入2.74億元,累計投資企業近700家,蘇河匯、莘澤全國搶先登陸新三板。
2016年是上海“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上海加快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之年。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朱正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上海將通過制訂《上海市眾創空間建設條件與備案辦法》,引導孵化載體建設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為科技型創業企業、創業團隊、創業者提供精確化服務;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和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圍繞重點領域建設眾創空間,支撐實體經濟轉型發展,打造上海科技創新創業地圖,幫助創業者和企業精準定位服務資源,推動服務創新發展。
在上世紀90年代,也許復制一個美國的商業模式就能大獲成功,比如當時一些門戶網站的興起。如今,創業者僅靠海外背景吸引投資者目光的時代已經過去,本土創業者有更大的行業經驗優勢,比如馬云的阿里巴巴讓中國進入全民淘寶時代,雷軍的小米甚至有可能威脅三星。
一個人有優質海外學歷固然重要,但必須結合中國市場實踐,找到自己創業的突破口。博曉文化傳媒就是這樣一家新近成立的科技型企業,致力于科教媒體的國際化拓展,多方合作打造獨具特色的科教IP視頻產品。
在傳播平臺方面,博曉文化傳媒已成為香港衛視國際科教臺的運營商,并與國內知名的視頻網站、IPTV合作進行新媒體領域的拓展,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教全媒體。博曉文化傳媒執行董事高博表示,企業將在美國硅谷設立辦公室,在對硅谷最新科技資訊進行跟蹤報道的同時,積極推薦硅谷科技企業來中國孵化與發展。之所以選擇在上海創辦這樣一家科技類的傳媒公司,也正是看中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樹立全球視野、對標國際領先水平是上海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企業的發展主旨。

2015年5月30日,航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交流合作部“創業首站”負責人告訴記者,以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提升上海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為目標,上海正積極打造創業首站。這六大創新集聚區包括張江、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和臨港,“雖然黃浦和虹口等區域不在其中,但是也不排除我們會挑選有特色的區域進行創業首站的建設。為了把控質量,今年對合作基地和合作機構的數量會有所限定。”
創業首站強調的是海外項目回國的前期對接,“其實兩年前,上海863基地就已經針對海歸人才建立了創業首站。今年服務的范圍擴大,內容也有所不同。海外項目進入中國市場,第一步往往是找合作伙伴或是需要對商業模式進行調整,而不是找場地。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創業首站整合了全面完整的政策,包括人才、金融、項目信息的政策為企業提供一攬子服務。”
上海市市長楊雄曾表示,上海要選擇創新資源集中、創新特色鮮明、創新功能突出的重點區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更聚焦的政策,實行更開放的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引領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努力把這些區域建設成為上海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進一步完善“3+X”科技信貸體系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探索微貸通“小額、批量化”模式,提高信貸增量。3即信用貸、履約保、微貸通;X即根據企業的特殊需要設計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信保貸、租賃貸、信用互助、投保貸、集合票據等)。
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金融部部長朱文龍告訴記者,《上海市天使投資風險補償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正在征求意見,即將落地,“將對種子期初創企業有極大利好,風險補償給天使投資機構,以前是投資公司必須要交保證金,如果發生投資損失,我們對它進行1:1補貼。這些政策將鼓勵投資機構敢投、多投科技型小微企業,彌補天使投資領域的市場失靈。”
朱文龍透露,去年共推薦貸款項目(科技履約貸、小巨人信用貸、創投貸、科技微貸通)296筆,完成科技貸款13.53億元,同比增加15.28%(履約貸 9.68億元,同比增加20.38%)。5年來,已累計貸款 69.09億元,履約貸累計貸款逾期不良率 1.37%,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今年想把銷售額1000萬以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做起來,投資和貸款都配套。再與征信大數據公司合作,導入每家貸款企業的信用數據,建立一個數據庫。去年貸款,58%新申請科技貸款的企業中45%是從來沒有向銀行貸過款,它們的共同點是輕資產、無抵押、無擔保,而且貸款渠道不清楚。我們也呼吁銀行要有專門團隊服務小微企業,探索創業保險新業務,力爭在科技企業孵化器方面開展先行先試,為創業者提供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