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琴
在音樂學習中,節奏是第一要素,同時它是構成音樂的一個重要因素。什么是節奏呢?它就是音樂的一種組織形式,包括樂音的長短與強弱等。小學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初始階段和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學生的節奏感進行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具備音樂學習的基本技能。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就非常注重節奏訓練,他提出“節奏第一”的口號,認為在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從節奏入手,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對于他們的音樂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
一、利用朗誦詩歌的方法進行節奏訓練
大多數的詩歌都有優美的詞句,其中蘊含作者飽滿的情感,讀來能夠給人以精神的享受,激發人豐富的想象。在朗誦詩歌時,我們不能平鋪直敘,而要根據詩歌內容確定節奏,因此,朗誦詩歌可以成為一種對小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選一些他們熟悉的詩詞,或者是讓學生背誦一些節奏比較明快的詩詞,引導學生在背誦或朗讀過程中帶上自己的感情,使他們感受到詩歌本身所蘊含的意境,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感受能力。
在學生進行朗誦時,教師可以利用節奏引領學生朗誦,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打節奏,隨著自己的節奏進行朗讀,這樣學生對節奏的感受就會更加直觀、形象。那些熟悉的詩詞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而且能強化學生的節奏感,培養他們的協調能力。
二、利用課堂游戲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態與他們的參與程度有很大關系,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不斷對學習內容進行體驗,他們才會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小學生處于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他們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巨大變化,活潑好動是他們的特色,勇于表現自我是他們向客觀世界尋求肯定的一種表現,對每一個未知的事物,他們都抱有強烈的熱情和興趣。
小學音樂的節奏結構非常簡單,教材中也有很多生活化的內容,那些熟悉的場景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充滿律動感的節奏會使學生的每個音樂細胞都跳動起來。因此,在小學音樂節奏訓練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征與小學音樂的特點,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將學生在生活中的場景與一些常識化的內容融入音樂節奏的學習中,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音樂知識學習。
筆者經常和學生一起玩一些與律動相關的游戲,讓他們的肢體運動與節奏聯系起來。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4-5人為一組,為他們播放一些節奏強烈的音樂或者由教師親自打節奏,學生隨著進行拍手、跺腳、擺動身體等。有時候筆者還會讓學生排隊站成一圈,前后踏步或者是舒展手臂。再選幾名學生扮演鐘表上的時針、分針和秒針,通過對時鐘走動的模擬感受快慢的節奏,使學生感受一秒鐘是大概多久時間。筆者也經常自創一些節奏形式,或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即興打節奏,努力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節奏的訓練中,同時滿足他們好玩、愛動的天性,使節奏訓練得到有效強化。
三、對生活場景進行模仿
真實的生活能夠迅速喚起學生的熟悉感,讓他們輕松愉快地進行音樂學習。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如大自然發出的聲音、一些自然現象或人為場景中選取合適的素材,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并對其進行加工和創作,將節奏的練習融入生活場景中,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節奏,增強對節奏的體會和理解。
在我們對生活場景進行模仿并利用它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態一直都會是輕松自如的,因為這些生活場景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他們對此沒有任何壓力,并且對節奏的知識的感受非常直觀,學生的記憶在輕松的環境中會更加持久,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如進行音符學習時,筆者就讓學生先在生活中觀察一些動物的走路方式,掌握它們的行走節拍,將這些節拍抽象成音符,以一種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兔子走路是“啪、啪、啪”,公雞走路是“咔、咔、咔”,小馬跑起來是“噠噠噠、噠噠噠”,等等。當學生模仿出這些動物的走路姿態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動作用樂器進行彈奏。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對生活中的一些聲音進行挖掘,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長短與律動的不同,鼓勵學生利用象聲詞將這些聲音表達出來,或是用樂器彈奏出來。
四、有效利用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
音樂課是與樂器離不開的。要想有效利用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多了解樂器,每種樂器的音色和一般特性都要懂得,也要明白每種樂器的使用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拿一件自己喜歡的樂器,由一名學生或者教師即興打出某個節奏,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樂器將這一節奏演奏出來。有時筆者會讓某個學生利用樂器演奏出一個節奏,其他學生用手拍著書桌或者手掌進行配合,為其配音。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性,讓音樂課堂更加活躍,筆者會用樂器將聲音的長短變化演奏出來,并讓學生用某種象聲詞進行模仿。
器樂的利用也可以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并利用器樂演奏一段音樂,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演奏的音樂進行模仿,可以模擬動物的動作、聲音,也可以模仿某種動作或是隨著教師的音樂跳上一段舞蹈。這樣做不僅能夠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學生的反應能力會在即興表演和演奏中得到提高,對節奏學習的效果也會逐步強化。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學生,熟悉和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更新和優化。音樂中的節奏知識具有理論性強、專業性強的特點,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教師要將其轉變為一種充滿了生活化和趣味化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將其展示出來。純知識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通過表演、模仿、游戲的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利用動態的活動表達靜態的知識,在表演和游戲中進行學習,學生就會學得更加輕松、愉快。我們要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節奏的學習中,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感受節奏、創造節奏,進而學好節奏,打好節奏基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創作能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