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林
摘 要: 善于總結、運用學習方法,則事半而功倍;否則,事倍功半。小學數學學法指導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這個境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的學法指導流于形式。本文就新理念指導下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實際性作探討。
聯合國教科所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寫道:“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經不僅是學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因而,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
在教學中,存在注重結果、輕視過程,學法籠統、不便操作,只顧傳授、不求實踐等問題。所以,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關鍵。老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學法并指導學生自己領悟總結學法、嘗試消化學法、遷移運用學法,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習積極性
數學知識有其內在的魅力——數學符號、公式具有抽象美;數學比例具有協調美;數學語言具有邏輯美;數學方法具有技巧美;數學形體具有對稱美;數學習題具有趣味美……這些都足以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例如: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一課——“準備課”的插圖中,優美的畫面,整潔的校園,學生在操場上踢足球,在花園里澆水,兩名兒童正在向老師行禮問好,小鳥在藍天上飛翔,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空高高地飄揚,等等。這幅圖中既有1—10這十個數的認識,又有對學生的禮儀教育,如:愛護校園、尊敬師長、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等教育的豐富內涵。華羅庚教授說:“數學本身具有無窮的美妙。”我們應該認真挖掘,并用其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在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等途徑,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學“數的比一比”一課時,創設情境,復習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師:早上,樹枝上有兩只小鳥在爭吵,它們都說自己叼來的木棒多。
8根 11根
師:哪只鳥叼來的木棒多?為什么?
生: ……
師:又飛來一只小鳥,它叼來了14根和11根比,哪只鳥叼來的木棒多?為什么?
師:又飛來一只鳥,它叼來了23根木棒,和14根比,哪個多?為什么?
師:一大早,小鳥們的爭吵,其實就是比較數的大小。在比較百以內數的大小時要先看是幾位數,位數多的數就大。如果都是兩位數,先看十位,十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還相同,再比較個位,個位上的數大的數就大。
由此引入三位數和四位數比,四位數和四位數比。
三、注重交融,激活數學思維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師生間情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是在知識線和情感線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的氛圍、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可以激發創新意識,熱情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心理動力,能充分調動和有效地組織智力因素。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努力營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如教“小明前邊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幾人站隊?”這道思考題時。一上課,我裝作冥思苦想的樣子,不做聲。學生摸不著頭腦,覺得很奇怪,問:“老師,你怎么了?”我趕忙說:“同學們,你們能和老師一起幫笑笑算出這道難題嗎?”老師請同學們一起算題,學生感到很親切。于是學生個個興趣高漲,給老師出主意,想辦法,互相討論起來,發表各自的想法。老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至此知識的學習和師生間的友愛之情相互交融,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發展。
四、引導質疑,發展問題能力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老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營造質疑問難的氛圍,使學生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l”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線繩,折出它的1/3來。折好后,讓同桌的同學比較長短。當學生比出長短后,我問:“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線繩的1/3,為什么長短不一樣呢?”我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并讓學生把各自的線繩拉直再進行比較,得出:各人自備的線繩長短不一,單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樂于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