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飛+沈海華
摘 要: 德育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德育是樹,文化是土壤,不同的文化環境產生不同的德育。了解了德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可以得出德育不能簡單地移植的結論,而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關鍵詞: 德育移植 德育 文化 關系分析
一、德育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不斷地勞動,不斷地積累、傳遞勞動知識,也不斷地傳授勞動組織規則要求、勞動產品分配原則等,并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的共同心理、信仰、習俗、行為方式、情感、性格等方面的一致要求,這種知識、經驗、思維、能力、行為習慣、制度等的綜合習得與傳授活動,是一種文化傳遞活動,也是最寬泛意義上的德育的體現。
德育與文化的這種“天然”的聯系,彰顯了德育的歷史文化印記。
1.德育應該是一種文化的浸潤。
道德是人類的文化創造,道德的發展必然伴隨和促進文化的發展。道德作為文化的核心組成,對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先進文化作為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也是人類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離開了文化背景,德育將成為空洞的說教。德育是樹,而文化就是土壤。
德育的實質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教育。從“以文化人”的意義上講,德育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教人“學會做人”為目的的文化教育。這種教育是引導人們明確生命的意義,即培養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科學的信仰和信念的文化教育。
優秀文化是德育之“根”。優秀傳統文化中內含社會的永恒價值,使其成為寶貴的德育資源;優秀現代文化標志著社會的發展方向,使得與其緊密相連的德育具有時代氣息和生命力。文化構成了德育的“發展生態圈”,德育從其中汲取營養,豐富自身內涵,強化自身生命力。脫離文化的德育必然是蒼白貧乏、缺乏生命力的。“以文載道”,豐富多彩的文化是德育的最佳載體。德育的內容、方法、途徑和手段等都要并可以通過相應文化形式表現出來。
2.德育具有使社會文化改變其內容與結構,并使其不斷發展的功能。
在當代社會中,教育,其中特別是德育在文化動力機制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德育之文化變異功能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由文化自身的結構決定的。從文化變遷的觀點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改變尚不足以引起一種文化的結構性的變化,即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全局性的、整體性的變化,而只有由發端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變遷而深入于思想文化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基本價值觀念變化時,文化變遷才得以完成。實踐證明,德育在這種文化深層變遷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巨大。
文化變遷的基本動因還在于人自身。人是文化的主體,既是傳統文化的承受者,又是新文化的創造者,一定的文化塑造了具有一定特征的人格,而一定的人格又形成一定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與人因果循環的鏈條中,教育是一個可以發生突破的環節。
二、德育不能簡單地移植
了解了德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各國(各地區)間的德育,包括德育目標、內容、形式、途徑和方法等都不能進行簡單移植。這是因為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傳統、現代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乃至文化主體的個性化等都不盡相同,簡單地進行移植必然會引起本土文化的不適,要么導致移植失敗,要么導致文化的缺失。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形成都是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才得以定型,如果所移植的德育把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割斷了,而含有新文化的德育沒有移植成功,那么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陷入完全的混亂之中,甚至連正常的社會秩序都難以維系。例如:在西方,《灰姑娘》故事蘊涵很多哲理和德育觀念,但在中國,《灰姑娘》這一故事給人們的普遍啟示僅僅是“善有善報”。文化像一支無形的手,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或許感受不到,但這股力量真實地存在著。異文化中可行的德育方式放置到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勢必會發生種種偏差。兩國在文化的大環境大背景的不同下,簡單地進行德育移植是不行的。
三、擇其“善”者而“從”之
這里的“善”,應該定位為合適,“從”應該定位為適當改變后的融入本國文化。
一切人類文明,只有在相互借鑒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我國應當借鑒、吸收和改造世界先進文化成果,學習各國(各地區)德育的精髓,拋開單純表面的形式模仿。
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越來越明顯。全球化不僅有助于促進本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將推動全球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發展和提高,使中國和西方傳統道德中兩種不同道德價值觀開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并在相互吸收中西方傳統道德合理因素基礎上,不斷建立適應現存社會需要的道德體系。在全球化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中,學校德育應在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大膽吸收其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對各民族文化積極吸收的這一前提下,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大膽碰撞、融合,成為新世紀中國教育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要提高我國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放眼世界,借鑒先進的科學的經驗,采取適合我國國情的學校德育方法,使我國學校德育迅速而健康地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辛慧麗.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對中國的啟示[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張建橋.美國教師教育之“品性”標準探微[J].比較教育研究,2011(2):36-39.
[3]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4]伍正翔,柳海民.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謬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0).
[5]胡金木.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4).
[6]朱煒.文化視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
[7][美]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8]路琳,吳晶.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的文化應答[J].教育科學研究,2007(10).
[9]王學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