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梅
摘 要: 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部分教學一直是該時期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為該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也可以自主閱讀一些文章,并可以簡單分析閱讀刊物中的內容,因為閱讀能力的增強體現了學生較高的語文綜合水平,閱讀能力的增強是檢驗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的衡量標準,語文的閱讀教學顯得格外重要。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小學四年級 教學措施
語文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特別是在對一些文學體裁的閱讀和分析能力,這部分的閱讀教學在整個四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已經占據十分重要的層面,特別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體現,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而言關系到后續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所以小學四年級語文的教學需要在閱讀方面加強。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基本背景
1.閱讀的針對性有所欠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已經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對于該階段的學生而言,個人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關系到語文學習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此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貯備,對于基本的文字和語言結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其對文字的應用能力和對基本文學形式與文學內容的分析能力還比較弱,因此該階段的學生需要在這幾個方面提高語文基本素養,對閱讀習慣和閱讀內容進行有效劃分對待。對于該階段的學生而言,需要具有加強的語文知識背景和較好的思維模式,這對于該階段的學生來說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對于教師而言,雖然在這些方面有教學理念和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學內容和形式不被學生認可,甚至學生幾乎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解分析,這主要是教學主客體之間的信息壁壘所造成的。教師對一些閱讀內容上的規定和指導不能完全傳遞到學生那里,因此閱讀的針對性很難提高。
2.閱讀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證。在該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主要是為了保證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可以對一般的文章進行簡單的結構劃分和中心思想的總結提煉,比如在閱讀《啟迪》這篇文章時,教師一般都會讓學生對該篇文章進行閱讀并且試著劃分段落大意,然后總結每一段或者全篇的中心思想,學生一般也會按照教師的要求閱讀,并且初步了解到該篇文章主要是從母親和父親兩個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并且進行感悟,得到相應的啟發,這是一般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但是這樣的教學在對閱讀有效性和學生對基本的閱讀內容的整體分析及延伸性把握卻是有所偏頗的,因為在該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方面地規定閱讀的方法和基本的分析思路,就會對學生的閱讀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這種閱讀教學有效性是很難得到保證的。針對閱讀教學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盡可能擯棄一些人為的閱讀學習劃分,并且對該階段的閱讀題材和閱讀形式進行重新界定,這樣是為了迎合新課標背景下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和期望。
二、如何增強四年級的閱讀教學效果
1.從閱讀形式進行針對性提升。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并不是特別高,并且一些學生對特定語言的掌握和詞語結構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閱讀形式進行細分,細分的方向主要是從學生閱讀的內容進行,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該時期對國內外的經典名著和著名人物的人物自傳等方面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方向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和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該階段對我國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閱讀,因為這些閱讀內容一般都被大多數人群所熟知,而且其中所宣揚的思想都與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相符合,所以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閱讀教學指導思路是正確有效的。另外,學生在閱讀形式上可以參考具體文章中的寫作背景和后期文學研究者所提煉出的思想體系進行針對性閱讀,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可以讓學生增加識字量,強化語言掌握能力。
2.從閱讀內容的選擇上進行加強提升。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閱讀內容的選擇及其思想形式的準確界定進行針對性教學,因為對于學生而言要想很好地對某一篇文章的寫作形式和基本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理解,就需要對作者的生平事跡和寫作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需要有自己的認知態度,這對于該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實是相當困難甚至是苛刻的。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閱讀的內容進行指導并且有選擇地限制,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規范學生的閱讀內容而且可以較好地避免學生在對閱讀內容理解上出現不知所措的局面。閱讀教學中應該選擇一些通用的,但是教學內容必須與新時期的主流社會思想相符合。
總的來說,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在充分認識到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對閱讀的內容、形式、寫作思想進行相對細致的界定分析。另外,在對閱讀有效性的保障上需要對學生的閱讀要求和新課標背景下的課程要求進行系統對待,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一定創新。
參考文獻:
[1]朱艷平.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愉悅型教學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