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摘 要: 本文對2010年到2015年期間的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實證研究進行了回顧,并指出了現階段在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實證研究領域的不足和對未來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職業認同 實證研究 回顧
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走過了轟轟烈烈的十多年,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有研究者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引發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的改變和教材的更新等一系列的變化會對大學英語教師形成巨大的挑戰[1],從而導致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觀念混亂[2],甚至出現職業認同危機和工作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大學英語教師作為這些改革的主要實施者,也逐漸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重視,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研究重心由外在的課堂教學行為轉為對教師的內心感知的探索,教師職業認同作為教師“內心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教育研究者的關注。
一、教師職業認同的內涵
教師職業認同(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然而,對職業認同的定義沒有一致性的解釋,但總的來說,大多數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教師職業認同的復雜性、社會性和建構性[3]。如魏淑華、山顯光[4]指出教師職業認同既表示一種過程,又表示一種狀態。“過程”是指教師職業認同是個體自我從自己的經歷中逐漸發展,確認自己教師角色的過程;“狀態”是指教師職業認同是當下教師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認同程度。另外,Beijaard及其同事[5]也在對大量關于教師職業認同文章綜述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師職業認同的四個特征:①教師職業認同是一個不斷地對經驗解釋和重新解釋的過程;②教師職業認同隱含著個人與情景兩個方面;③教師職業認同可能由多個彼此沖突或聯合的子認同組成;④教師職業認同的過程具有個體能動性。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圍繞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過程、特點及影響因素等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但就研究主體來說,只有少量研究涉及大學英語教師。本文通過在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NKI中檢索發現,國內關于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出現的較晚,直到2010年才出現數量較少的相關研究[6][7]。而從2010年到2015年,僅檢索發現8篇(僅包括核心期刊和碩博士論文)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
二、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實證研究回顧
(一)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定性研究。國內最早出現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認同實證研究的文獻是在2010年。郝彩虹[8]通過對九位有過職后讀博經歷的高校英語教師的深度訪談,探究了這些教師的專業認同變化及傾向。結果顯示,受訪教師中存在著四種認同變化現象:生產性認同、附加性認同、削減性認同和分裂性認同,但不存在零變化現象。郝彩虹還指出教師專業知識增長、研究能力的提升與教師的認同變化之間存在積極的正相關。
隨后,劉熠[9]以溫格的實踐共同體為理論依據,對6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敘事探究。研究結果發現,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在參與四個實踐共同體(機構共同體,師生共同體,參與非英語教學實踐共同體和想象共同體)中不斷的建構和重建的。
通過自我對質的研究方法,唐進[10]對17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半結構訪談,以探究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在不同的性別、職稱、學位及學校類型因素上均呈現顯著差異。
2015年,溫劍波[11]以質的研究方法對6位沒有出過國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結果顯示,受試教師存在三種職業認同:原點型認同、直線型發展認同和曲線型波動認同。另外,梁媛元[12]和楊檬[13]在其碩士論文中也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建構過程進行了敘事探究,對教師職業認同建構和重構的復雜性進行了分析。
(二)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定量研究。在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使用的較少。經檢索發現,在2010年—2015年期間,僅有三篇文獻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例如:劉熠[14]以問卷調查為研究方法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隱喻中體現的職業認同進行了探究。楊燕華[15]在其碩士論文中對大學初任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個體因素、教師自傳及學校環境等外部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都有影響。另外,唐進[16]基于嚴格統計分析和檢驗,編制了國內首個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量表。該量表把教師職業認同分為四個維度:職業行為傾向、教育改革認同、職業環境認同和科研認同。該量表的問世對有效測量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三、研究不足及對未來的建議
通過對國內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回顧,筆者認為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研究領域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目前國內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實證研究數量仍相對較少。雖然近幾年大學英語教師內心的認知和思維過程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對其的關注度仍然不夠。大學英語教師作為一個龐大的教學群體,其職業認同感水平會顯著影響其專業發展和應對教育改革能力和意愿。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教育研究者能給予大學英語教師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對其內心世界進行深入探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研究方法需更多樣化。通過文獻回顧,筆者發現,在對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方法上,大多數研究者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對教師職業認同的建構過程進行分析,而采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的文章較少。正所謂研究方法本沒有好壞之分,每種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如定性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敘事探究的方式能夠對受試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索。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因為受試數量較小,在結果的推廣度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定量研究易操作,可以對數量較大的受試對象進行研究,但缺乏深度。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將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究。
(三)對教改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正如前文所說,教學改革所引發的一系列教學觀念和課程上的變化,會對大學英語教師原有觀念產生沖擊,從而出現職業認同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教育研究者需要對教改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現狀、教師的內心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探究,以促進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和教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永青,李玉云,康卉.近十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27-35.
[2]夏紀梅.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狀與進修情況調查結果報告[J].外語界,2002(5):35-41.
[3][9]劉熠.敘事視角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建構研究[M].北京:外語與研究出版社,2011.
[4]魏淑華,山顯光.國外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現狀[J].外國教育研究,2005(3):15-17.
[5]Beijaard,D,Meijer,P.C,&Verloop,N.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107-128.
[6][8]郝彩虹.大學英語教師職后學歷學習與專業認同變化研究[J].外語界,2010,(4):84-95.
[7][14]劉熠.隱喻中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師職業認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35-39.
[10]唐進.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的自我對質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2):70-75.
[11]溫劍波.大學外語教師職業認同的個案研究[J].外國語文,2015,(1):144-149.
[12]梁媛元.新疆高校英語教師身份構建的敘事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1.
[13]楊蒙.敘事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身份構建的個案研究[D].蘇州大學,2014.
[15]楊燕華.大學初任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1.
[16]唐進.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量表編制[J].外語界,2013(4):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