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華鵬
當今社會正步入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才的競爭都對當今的學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科學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已被提升到很高的位置。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教育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各種新思想新觀念不斷出現,人們的價值觀發生很大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人們感嘆當前社會“道德缺失、世風日下”。一些人更是對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表現得不屑一顧。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構建新型的師生角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學習能力,從而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成為當今基礎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歷史教學教師與學生價值觀構建
新課改以后,高中歷史面臨機遇與挑戰,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一定要采取新的方法應對這種機遇與挑戰,以實現價值觀教育目標。要不斷探索,多方面學習,轉換思維,更新觀念,以達到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使新課改不再是一紙空文,不再是一場流于形式的運動。這種價值觀構建不是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高中歷史課有自己的特點:一方面高中歷史課講述歷史事件,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另一方面高中歷史課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通過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增加歷史智慧,讓歷史成為一面鏡子,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司馬光所作的《資治通鑒》是為皇帝治國提供參考與經驗,而今天學習歷史則是為祖國的發展提供經驗與教訓,使已犯過的錯誤今后不再犯,那才是學習歷史的目的所在。傳統精神美德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文化遺產,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也可以堅定和影響我們價值觀的樹立。這不僅適用于學生,而且適用于教師,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體現和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對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價值觀樹立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學者和我的教學實踐,總結認為以下幾種傳統精神美在歷史課程中值得不斷強化:堅決擁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立志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刻苦學習,不懈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尊敬長輩、知書達理、孝敬父母的感恩精神;改革、發展、創新拼搏奉獻的精神。
現實社會中不是把教師這個職業看做一味付出的職業,就是看成為生計而工作的職業,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悲哀。對教師而言,課堂是其生命價值得到根本體現的場所,因此歷史“生命”課堂是教師彰顯生命活力的課堂。讓教師體會職業帶給自己的內在生命價值與生活的歡樂,在不斷增殖的生命歷程中,體驗到幸福,懂得自己的高尚與尊嚴在于用生命點燃生命,教師的幸福與歡樂在于他是用生命享受生命。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意識,由控制者、權威者、知識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朋友、學習的顧問、合作學習的同伴、學習的指導者、平等的對話者。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學生才能充分地張揚個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態度、信念、動機和需要等。在課堂提問中,應允許一部分學生暫時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確的意見,通過教學過程慢慢領會更正確的見解。教師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樣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不怕出錯和失敗,要寬容學生的過錯,容忍學生的“挑釁”。
歷史教育作為教育科學群的一個分支,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尤其是培養中學生科學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而面對高考大棒重壓下的歷史教學,將滲透民族精神的培養放到首要位置,教育界卻并未達成共識,歷史教師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
二、歷史教學學生主體角色構建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這一特性決定教育要關注生命,關注現實的社會,不斷完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人生,因此,新課改下應該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課堂奏響“生命”的主旋律。
歷史教學應該為現實服務,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找尋歷史。歷史課堂是面向生活的教學,要求教師把教育、教學內容從書本里、課堂中引向學生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指導學生自主地在生活中捕捉、觀察、實驗,對信息進行查找、選擇、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學會在生活、生產和各學科中發現問題,培養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與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要把課堂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為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服務,而不應該把歷史變成干癟的老人,讓它失去青春的光澤。例如在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時,學生熟悉的生產張裕葡萄酒的張裕股份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近代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歷史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特別是可以培養學生對身邊的歷史進行簡單的描述,這要求教師讓歷史教材中枯燥的文字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歷史課堂要反對嚴格控制式的師生關系和模式化的教學過程觀。要求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主張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看做是學生向學習文本批判、質疑和重新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經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也是身心得到發展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應該是動態的課堂,是生成性課堂,學生通過師生平等式的對話,通過探索、體驗、實踐,在已有的經驗、觀點、知識的基礎上生成新的觀點、知識和技能。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更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課堂教學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有更多的機會,而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于“旁觀”、“旁聽”被動學習狀態,久而久之就失去學習興趣。歷史“生命”課堂要求我們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過渡,盡可能地采取方法和手段,使得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總言之,在現階段我省新課程推行過程中,推進歷史教學的發展完善和實踐的科學性,僅靠空洞的說教和乏味的教條是很難奏效的,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成長的教學新體系,作為一項復雜的教學改革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加倍努力,同時也是教育界廣大同仁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摒棄過去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以突出學生素質教育為主,才能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使未來的中國以尖端科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教師之友,2004(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
[4]繆華.著眼素質教育,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龍巖師專學報,2000(01).
[5]夏偉.論新課改后高中歷史課的素質教育.考試周刊,2008(01).
[6]歷史新課程中亟待強化的四大精神.江蘇汜水高級中學網站,2008年11月24日.
[7]新課程下歷史教學如何構建“生命”課堂.中國歷史教學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