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情景教學”,顧名思義,是指創設或模擬一定的真實情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融視、聽、說為一體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模擬真實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記憶英語知識,從而觸景生情,融情于境,激發參與學習活動和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
一、環境觸情,激發學生“樂學”之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往往是一個從“直接興趣”轉向“間接興趣”的轉化過程。班級環境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其氛圍能否使學生觸情、生情并產生積極的興趣導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據主題的不同,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教室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級文化布置中必須有英語的一席之地。如班級墻壁上可以貼許多動物、水果的圖片,每一張圖片下都有一個英語單詞或英語句子,可由學生設計,同時給學生提供展現的舞臺。
例如在3A“Unit8 Happy New Year!”這個主題中,我進行了A Near Year Party的主題布置,在班級各處張貼新年問候語,并在班級后面設置愿望樹,讓學生將自己的新年愿望寫或者畫下來,貼到樹上。學生在參與新年布置的過程中,逐步融入到過年的快樂氛圍中。然后上課前我們將班級課桌圍成了一個半圓形,以Party的形式展開,氛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當我拿出神秘箱子,請學生抽取禮物卡并進行對話“Whats this/that? Its a/an...”時,學生很自然地在跟我的對話中完成了上一個單元的句型復習,且每一次學生答對時,我都會以驚喜的口吻將卡片送出:“This is for you.”個別孩子收到禮物時脫口而出:“Thank you!”在這放松的環境和氛圍中,孩子不經意間與新知識在快樂中碰撞出火花。看似并沒有進入文本學習,實則新句型“This is for you./Thank you.”已經在這種快樂的氛圍中被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吸收。一次成功的環境創造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渲染整個課堂,激發孩子們“樂學”之源——興趣。
二、教學“精”“情”,確保課堂“高效”之髓
教學之“精”者,在于語言是否精練;設問是否精妙;引導是否精準。如在教授tall,short這兩個單詞時,我以兩張學生熟知的明星圖片為參照物。我指著姚明,做仰視狀用夸張語氣說:“Wow,look at Yao Ming,he is tall.”指著另一張王祖藍的圖片,做俯視狀,問:“Is he tall?”學生回答:“No.”我馬上說:“He is short.”不需要解釋,通過生動精練的語言和幾個精、簡的提問,孩子們很快就知道了tall和short的意思,且印象深刻。教學之“情”者,在這里可以理解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動情,學生是否生情。我認為:“情動于中而行于言。”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或慷慨激昂;或優美絢爛;或慢條斯理,都必須是富有感情的,才能使學生感到親切、興奮,從而吸引學生專情于老師的一言一行,移情于課中不斷涌來的知識點,從而達到高效。另外,教學過程中的“情”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中。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嘗試設計形象生動、富有童趣的語言,運用巧妙的表揚、鼓勵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動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生情。相信這種滿腔熱情、精益求精的教學過程才是“高效”課堂之“精髓”所在。
三、互動激情,體驗知識“運用”之樂
新課標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大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此,特別適合教師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運用新知識互動、交流,在積極的互動中達到鞏固和提升的目的。
作為教師,我們總是在尋找各種契機,讓學生的知識得以活用。一般我在課上會利用一切機會跟學生互動,無論是新授知識時肢體、動作和眼神的交流,還是提問、引導中拋接球的過程,我都會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和回答。只有學生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參與到課堂中,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才能得到發展。例如在3A“Look at me!”第二課時Fun time版塊中,我創設了一個秀場,組織學生以A Fashion Show的形式展開活動。學生以10人一組,5組進行PK,最終角逐出一位Fashion icon。每組都十分賣力,為自己小組的Show準備了音樂,每位選手結合音樂節奏走秀,并在過程中介紹衣物或飾品,時不時能聽到這樣的說唱介紹:“Yo~Yo,look at me!/Hei man, look at my cap...so cool.../Look at my skirt. Nice,nice, its nice./Black,black my jacket is black...這次活動孩子們玩得特別嗨,他們不斷地運用自己為數不多的經驗和知識組織第二語言,介紹自己的服飾,雖然有時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和不當,但這種互動的熱忱、自信及對知識的自由運用已經彌補所有的瑕疵,在這次體驗活動中,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激情碰撞,讓孩子們體驗到游戲的快樂,而這份快樂的背后彰顯的卻是他們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四、作業移情,追求已學“實踐”之巔
結合新課標把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做到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為此,我在布置作業時總是會多花些心思,使其有別于一般的書面作業,力求使作業更有趣、深刻、富有挑戰性。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作業是4A“Lets make a fruit salad”這個單元的課后作業,作業要求:1.每人回家錄一個制作水果沙拉的過程,必須全程用英語介紹自己用了哪些水果,以及簡單的制作步驟。2.做好了可以選擇向朋友或家人出售自己的水果沙拉,也可以和家人分享(其實這里我提供了多種享用的方式,是為了給孩子們制造些難度,在實踐中不斷挑戰自己。如果選擇出售,那肯定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那就必須多用點心,制作的精美些,這樣無形中在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同時體驗到了付出和收獲的意義。)。3.所有上交的視頻,會發到班級QQ群,請家長投票,得前三名者,由老師負責購買材料,由前三甲制作,請全班分享。正如我所想,完成作業后,有孩子向我傾訴自己為了錄一個完美視頻的心路歷程。雖是抱怨不斷,更多的卻是對這次作業的快樂體驗和不時顯露出的成就感。這種對所學知識移情于作業的表現,以及在實踐中對自我的要求和挑戰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實踐”之巔。
總之,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情境游戲中體驗著快樂,實踐著真知,挑戰著自我,歷練著能力,我也在情境教學之路上不斷反思,蹣跚前行。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歷,都讓我在這條道路上獲得了更多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