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卉+馮婧+賈惠梅+戴宜君+布斯旦古麗
摘 要: 本文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新情勢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矛盾不斷激化的新問題,從大學生普及生態文明角度,分析工業文明以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問題產生的原因。采取資料查閱、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大學生對目前環境問題的意識態度,并在調查問卷結果分析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準則,從而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 資源環境 經濟發展 協調
1.研究背景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從問卷統計結果中分析大學生對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行動的看法。以此為基礎,編寫一份大學生環保行為規范方案,約束其日常行為,提高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程度。
2.應用研究方法
2.1問卷調查
2.1.1調查對象
本文選取了天津各大高校發放問卷,隨機抽取了500名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填寫問卷。
2.1.2問卷設計
問卷結合當代大學生知識豐富、實踐性強的特點,從大學生環保素養的角度,采用單選、多選和填空的答題方式,涵蓋以下內容。
(1)大學生對環保的認知程度:考察大學生對目前身邊環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分析其身邊最密切的環境問題。
(2)大學生認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從個人、企業到社會角度深層次探討工業文明下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
(3)大學生的行為及反思: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出發,了解其在校期間所參加的有關環保的社團和活動,反思自身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未來擬采取的行為措施。
(4)環保行為方案:結合現有的社會公眾環保行為方案及大學生行為準則,制訂一份讓大學生易于接受并易于實踐的環保行為方案。
2.2數據分析
調查小組發放和收集問卷得到了原始資料,在分析問卷的過程中篩選出有效問卷。本文統計每個選項的答題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用表格形式表現,便于分析與總結。
3.結果與分析
3.1現狀分析
3.1.1環境認知程度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在環境價值觀方面思想認識上的偏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經歷了“畏懼—主宰—重視”的過程,環境意識發展經歷了蒙昧—覺醒—波動—深化四個歷史階段。相應地,將環境意識分為四個階段:無意識階段、潛意識階段、有意識階段和高級階段。
(1)無意識階段:環境意識的蒙昧階段,保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較高,水資源需求量較多。主要特征是高污染,流域水生態保護意識薄弱。人們認為資源環境是無限且無價值的,產生的廢棄物可以通過環境系統的自身凈化能力分解。
(2)潛意識階段:環境意識的覺醒階段,城市居民的生活得到保證,水資源開發強度較高,水資源需求量很高。仍以滿足人類生存為主,對環境做盡量少的破壞,或被動保護環境。
(3)有意識階段:環境意識的波動階段,城市居民進入小康生活,水資源開發強度高,但水資源需求量增大。人們意識到在資源環境的再生產過程中投入勞動,使資源環境的再生產過程與社會的再生產過程聯系起來才能維持生存。
(4)高級階段:環境意識的深化階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更高,環保意識強,主動參與環保工作,形成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近幾年國家提倡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國民的環保意識增強,當個人和國家采取實際行動時才能做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1.2原因分析
法制建設是個漫長的階段,我國資源環境的法律還不完善。當環境破壞事件發生時,不良企業企圖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責任,在執法過程中也遇到執法不嚴等問題。
在調查問卷的選項中,大學生認為造成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公民意識淡薄、企業知法犯法和法律法規不健全,這說明還有部分公民沒有投身于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大軍中。
3.1.3行為規范
經過本文的調查,絕大多數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參加了與環保相關的社團活動,注重反思自身的行為與不足。這說明大學生經過在校期間的教育,能夠自我控制、自我倡導、自我發揚。學校等組織可以利用網絡工具加強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督促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環保守則,并組織更多社團活動,讓保護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3.2大學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行動方案思路探討
根據調查問卷編寫的行動方案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進行。
(1)資源節約。水資源污染是日漸嚴重的資源問題,天津作為一個缺水城市水資源問題尤為突出。行動方案旨在提高大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督促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
(2)環境保護。植被破壞、全球變暖、物種滅絕等現象都表明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處于“病態”狀態,僅依靠環境的自身凈化能力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物質需求。大學生要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責任,行動方案通過編寫簡潔明了的標語使大學生更好更快地行動起來。
(3)經濟發展。霧霾是在經濟發展中沒有注重保護環境的產物,它已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食品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染色饅頭、瘦肉精、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故引起人們的關注。企事業單位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觸犯法律,大學生要承擔起自身責任,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發展。
4.結語
通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本文分析得出工業文明以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問題根源是人們沒有正確認識資源環境的價值,肆意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的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兩手抓”政策還未完全發揮功效。
大學生是美麗中國的建設者、承擔者。大學生密切地關注著身邊的環境問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保護環境。在這種情形下,一份環保行動方案是必要的。它能約束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將這種行為方式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還能影響周圍的人,使每個公眾都履行自己對資源環境的義務,推行國家政策。
參考文獻:
[1]楊紹隴,陶麗琴,王菊萍.南京高校學生環境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54-59.
[2]葛冰.自然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J].中國科技博覽,2013(31):233-233.
[3]趙亞喬.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J].求是學刊,2003,30(4):57-61.
[4]王新廠,魏英姿.資源環境價值論[J].山東環境,20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