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國++周建超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社會有機體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這一“綠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領會和汲取其豐富的生態意蘊,對于修復社會與自然的斷裂、推動綠色發展、建設高度發達的生態文明、實現“十三五”規劃生態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生態意蘊;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5-0037-04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從社會有機體的角度來看,“綠色”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唯其綠色,方能吐故納新,健康代謝;唯其綠色,方能協調有序,永續發展。社會有機體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這一“綠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發展規律,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麗中國”,構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基本蘊涵
馬克思是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借鑒、吸收圣西門、孔德、斯賓塞等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社會有機體理論。馬克思最早是在《哲學的貧困》中明確使用社會有機體概念的,“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思想體系的大廈,誰就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節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呢?”[1]143根據馬克思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指人類社會以生產方式為基礎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2]97簡言之,社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生成的具有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自我意識、自我更新功能的有機整體。[2]92社會有機體具有如下特征:
1實踐是社會有機體生成之基、動力之源?!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1]56社會有機體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生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群共同體、關系集合體。物質生產實踐是其前提條件,“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物質生產實踐”,其實質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3]在這個過程中,人不是單個而是以整體的力量面對自然,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人們通過工具,這一體現實踐狀況與水平的標志,將前人智慧與力量延續,將他人知識與能力傳遞,以人類整體的力量,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隨著實踐的發展,社會逐漸形成以物質生產為內容的物質生活、以創立和改造社會關系為內容的政治生活、以創造精神文化產品為內容的精神生活三大基本生活領域,人們之間形成了經濟交往關系、政治交往關系、思想交往關系這三大基本關系,社會因此成為“一切關系同時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人們交往關系逐漸規范化、制度化,從而形成了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組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
恩格斯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盵4]人們以實踐活動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發展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漸次展開,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內生于實踐活動之中。“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毙枰漠a生和滿足需要的活動和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社會有機體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優于生物有機體之處在于,生物種群或群落的結合方式及其活動,是生物長期以來在被動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本能習性使然,而社會有機體的結合方式及其活動,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自身意識到的,以某種自覺的方式進行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5]247個人意識相互滲透、交融、匯聚成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規范化、制度化形成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作為一種整體的社會規范,來約束、調節人們的行為,使整個社會行為呈現出一種整體性、延續性、規律性。這是社會有機體自組織、自調節過程中自覺性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有機體有機性程度的集中表現。
3社會有機體是不斷自我更新的活的有機體。“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盵6]人自身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了社會有機體不斷變化發展的內在機制?!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個人的存在?!盵1]67有生命的個人是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細胞,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構成社會有機體不斷再生的一個基本環節。要保證人自身生產的持續進行,就必須不斷滿足人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為此,社會有機體必須不斷地進行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即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社會意識是社會有機體維系各種關系的控制器,社會意識的生產即精神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處于樞紐地位,因此,還需不斷進行“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創造理論化、系統化的精神產品。人自身生產、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三種生產貫穿社會有機體發展的始終,三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使社會有機體不斷地復制和更新自己。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生態意蘊
從對社會有機體基本特征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社會有機體理論時,從未撇開自然孤立地、抽象地討論社會發展。自然辯證法思想、對自然生態的人文關懷,在社會有機體理論中得到充分體現。
1自然優先。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對于社會有機體生成和發展的決定作用,并非否定自然界的先在性和本原性。事實上,無論是人還是社會有機體,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細胞和最活躍的因素,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生存和生活于自然中,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具有受動性、受制約性的一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資料來源,“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盵1]42社會有機體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天然自然的基礎上生成與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是社會有機體的培養基和孵化器。社會有機體必須與自然環境進行持續不斷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產和生命活動,實現自身的新陳代謝,才能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起來。這種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先的觀點,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這一徹底的唯物主義的充分體現,它要求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如果人們主觀性肆意膨脹、藐視自然、違反規律,就會招致不良后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5]383
2和諧共生。從系統論角度講,社會有機體是一個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為基礎逐層整合而成的總體協調的系統。系統所具有的相關性、整體性、有序性特點,社會有機體也全部具備。從社會有機體內部結構上來看,經濟基礎無疑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政治結構、文化結構作為上層建筑,豎立其上,為經濟基礎服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相互協調,推動社會有機體不斷完善。從社會有機體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一部分自然成為人化自然,進入屬人世界,成為社會有機體的組成部分;二是實踐使世界分化為自在世界(天然自然)和人類世界(社會有機體),社會有機體與天然自然又具有內在聯系。社會有機體與自然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組成一個更大的系統,這個系統同樣呈現出一種有“序”性,即協調性或和諧性,這種有“序”,是在社會有機體與環境的不斷“耗散”過程中,即與自然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動態交流中保持和發展起來的。無論是社會還是自然這兩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還是自然和社會所組成的更大的系統,都依靠其內部要素相互協調、相互作用而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其中任何一方出現紊亂,都會引起相關方的變化,造成系統“熵”增加,嚴重的話會導致系統的分崩離析。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表達過社會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和具體的展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制約?!盵1]66
3協同進化。從系統的整體發展方向來看,任何系統的形成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向有序、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演化過程。社會有機體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而實踐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每一個現實的社會有機體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上的,有其從萌芽、產生、發展到衰亡逐次展開的過程,最后都將被新的社會有機體所取代,而新的社會有機體又會在新的歷史階段上展開一個新的生命周期。因此,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表現為一個動態的、辯證的、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 “在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切漸次更迭的社會歷史狀態,只不過是一個暫時階段而已。當然,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其必然性……繼而也會失去存在的理由;更高的階段將取代它,當然,這個更高的階段,和它一樣,最終也會走向衰亡和滅亡?!盵5]217社會有機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外部世界處于經常的物質變換之中。在這種物質變換過程中,一方面外部自然力被同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成為社會有機體不斷進化的養料。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對象化,塑造、人化自然界,使自然界也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屬人的變化。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表達了自然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1]76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馬克思還“從辯證的、共同進化的視角出發,支持有機界(以及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是以和諧和斗爭為特征的觀點”。[7]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對綠色發展的現實啟示
社會有機體與自然的關系既有和諧共生的一面,也有斗爭沖突的一面。近代西方的啟蒙運動,重新確立了人對自己本質力量的信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演進,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人們開始以征服者和主人的姿態面對自然,對自然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掠奪,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社會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所帶來的阻隔進行了批判,指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出現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斷裂”。這種新陳代謝斷裂的現象并非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其它社會形態的國家也可能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社會與自然之間新陳代謝斷裂,從社會有機體生成和發展的維度來說,是規范有機體行為的意識與推動有機體發展的實踐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要努力修復這種斷裂,實現綠色發展、永續發展。
1堅持理性的原則。社會有機體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而人的實踐是在理性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理性主要包括:反映客體本質和規律的理性;反映主體意志和需要的理性。理性需要客觀有效的知識支撐,否則只有理性的愿望,而不會有理性的力量??陀^有效的生態實踐理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發展。習近平曾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比喻來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過程,“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8]這一比喻其實也是工業文明以來人類發展觀變化的生動寫照。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容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堅持科學發展”作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六大原則之一,并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建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受的挫折進行深刻分析、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科學凝煉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國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把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2)自然優先?!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對工業文明反思的結果。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對人與社會來說是先在的,樹立自然優先的理念包括:一是尊重自然,人對自然應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我們要認識到自然不是人的奴隸,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人類來源于自然,自然是社會永恒的前提,自然的一切物種均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二是順應自然,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要遵循客觀規律,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出現因急功近利或人類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招致生態災難。三是保護自然,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要呵護自然,回報自然,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資源再生的空間,實現人類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
(3)以人為本。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細胞是人,人是社會有機體所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首要目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指標。當代生態運動中出現了一種令人擔憂的傾向,即一些激進的生態主義者,如生態原教旨主義、生態無政府主義者,強調自然生態的價值高于人類的價值,認為人類是一切生態問題的罪魁禍首,要求人類為了自然生態平衡而放棄自己的主體地位,停止經濟增長,停止發展,一些極端者,甚至提出一些反人類的主張。這一不良傾向必須得到批判和糾正,否則將貽害無窮。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要堅持“人類在生態系統中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即“人類整體主義”的原則,既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搞人類沙文主義,也不能自我矮化,推行生態中心主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是“人類整體主義”原則的集中體現,它既突出了人類利益的整體性、共同性、長遠性,又承認人與自然的休戚相關性;既堅持人類利益是生態倫理的中心,又主張尊重自然規律。因此,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科學發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崇尚科學。生態中心主義者在指責人類對自然的侵害時,往往認為科學技術是幫兇和放大器,是潘多拉魔盒。這其實是對科學技術的誤解,科學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并無善惡屬性,關鍵在于人們使用是否得當。從根本上來說,科學是反映事物和現象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它是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鑰匙。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崇尚科學、尊重規律的理念,依靠科學解決人類社會前進中的問題。當代生態科學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產生了大量的交叉學科,如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水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政治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經濟生態學、文化生態學等等,這些學科的興起,既說明了人們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也說明了科學技術是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最終途徑。
2堅持實踐的原則。實踐是社會有機體生成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有機體的存在方式,同時,也是有機體諸種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解決環境問題、化解生態危機,歸根到底決定于人們科學的、積極的、創造性的生態建設實踐?!吧鷳B環境問題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后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盵8]在生態文明實踐方面,我們要努力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的保障和依據。法制建設是生態實踐的先行措施。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已制定和頒布的專門性環保法律文件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80余件。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也制定了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文件40多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此外,我國還締結和參加了幾十項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公約、協定。目前,我國已基本上形成以憲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以各類專項法為內容的較為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2)開展全社會節能減排行動。2011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節能減排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2012年7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近年來,國家通過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淘汰火電、煉鐵、水泥、焦炭等行業落后產能,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取得階段性成果。公開資料顯示,“十二五”前四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下降了13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6%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的用水量降低了24%,資源產出率提高了10%左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最新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一年度又下降了56%,這樣“十二五”節能降耗累計完成1971%,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節能降耗16%的目標。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轉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線性到循環),突破當前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與環境瓶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根據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產業結構和區域特點,實施大循環戰略,把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實現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4)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國際合作。環境問題的形成有著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因素,生態危機的影響也不限于一時一地。生態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國際社會應樹立“人類共同體”意識,從整體上、從全球的角度來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及國際環境處理機制,共同呵護地球家園。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表率。2015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及實現的路徑和政策措施。2015年9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美期間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共同發表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中國將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2015年11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率團參加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這些承諾和行動,體現了中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國際擔當,對國際社會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具有歷史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求真”的事業(以自然這一客體的本質和規律為依歸),又是一項“為善”的事業(以人類這一主體的本質和需要為依歸),更是一項“創美”的事業(以實踐為基礎,以主體尺度為依歸的主客體高度的統一)。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涵,是環境之美、社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的有機結合。這項偉大事業要由我們從今天做起,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等社會有機體發展到“自由人聯合體”即共產主義這一階段時,“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1]185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將真正得到解決,人類將以“美的規律”來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7]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 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
[8]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紀實[EB/OL].(2015-3-10).人民網.http://jx.people.com.cn/n/2015/0310/c186330-24109698.html.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