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之間存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邏輯關系。思想認同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價值認同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認同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固化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在價值層面的具體表現,是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價值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中華文化影響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徑,也是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思想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5-0075-03
2014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在各族群眾中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中華文化認同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民族大家庭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文化基礎。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以及各種社會思潮的漫延,中華文化認同正遭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提升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認同的諸多措施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一項重要舉措。[1]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能夠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
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關鍵環節就是通過學習與認知,實現對中華文化內涵的理性認同。同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離不開人們對核心價值觀思想內涵的理性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在歷史傳承、思想內容的科學性以及價值導向方面存在緊密聯系,這就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必然有助于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積淀下來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能夠被傳承的文化成果。中華文化不是僵死的歷史遺跡,而是滲透在當下現實生活當中具有勃勃生機和影響力的觀念體系。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3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華文化的深層價值體現,是凝聚全黨和全社會的價值共識,也是中華文化批判繼承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評判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并非截然分離的兩種文化系統,而是緊密結合、有機統一的思想體系。
從歷史傳承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優秀價值理念并引領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前進方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并囊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時代發展和我國國情,把優秀的傳統價值思想凝煉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和諧、公正等價值理念。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簡單繼承,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指導下,對諸多先進價值理念的豐富發展和深化創新。
從思想的科學性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三個維度十二個方面價值理念的簡單拼湊,更不是單純的政治宣講和道德說教。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國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是對個人價值標準的準確刻畫,是內容完整、結構合理、邏輯嚴密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一,既是人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和國家的真理尺度,又是指導個人行動的價值尺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在價值層面的具體表現。中華文化的外延非常廣,既可以指稱中餐、武術、漢字、象棋、麻將、故宮、長城等具體事物,又可以指稱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二十四史等抽象的文藝作品,還可以指稱天人合一、知行統一、三綱五常、內圣外王等傳統文化當中的核心價值取向。中華文化不是歷史遺跡和陳腐觀念的代名詞,而是由歷史延續至今的文明產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維度十二個層面的價值理念有些直接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和諧;有些雖然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但也是重要的價值主張,例如,平等、公正、富強、文明等。當前,中華民族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通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實現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從價值導向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人們確立了國家層面的奮斗目標,描繪了社會層面的發展前途,提出了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實現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也是中華文化蘊涵的價值共識;實現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和個人切身利益的社會基礎,也是中華文化當中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理想的科學化體現;堅持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培育道德素質和君子人格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和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中華文化當中重德思想的時代回應。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能夠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
人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真切認同中華文化,除了思想認同之外,還需要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把思想理論內化為價值觀的重要活動,也是連接理論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中間橋梁。只有當人們對一種理論產生價值認同時,這種理論才能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對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培育和踐行能夠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價值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包含每個人都能夠踐行的價值準則,又包含人們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價值目標。這三個層面的價值理念不是并列的,而是一個從個人層面向社會、國家層面逐步提升的價值序列。這就很好地滿足了個人道德修養提升的需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中華文化既包含注重精神追求和理論認知的雅文化,也包含日常經驗和常識形態化的俗文化。但不管是雅文化還是俗文化,都蘊涵著對個人德性養成、社會公正平等、國家富強統一的執著追求,這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因。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價值導向。
其次,中華文化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全體國人都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情。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人口大國,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和價值追求差別很大。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人對中華文化都有相同的認同,也不能按照統一標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事理論研究和致力于精神生活的人,可以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實現對中華文化當中雅文化的高度認同;與之不同,普通群眾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對俗文化的認同,并由此上升到對雅文化的認同。同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要落實在不同階層的具體行動當中。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和科技創新工作固然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認真學習、工人努力工作、農民辛勤耕耘也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后,中華文化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雅文化比較深邃和系統,需要經過專業學習才能掌握。相比之下,俗文化比較淺顯和零碎,但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極易為普通群眾所掌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之所以影響廣泛和持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既包含人類的深層價值追求,又不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在一茶一飯、一言一行當中實現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價值追求的完美統一。同樣,人們既可以在每一天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在個人獨處、與家人相聚、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此來強化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能夠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
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固然重要,但還需要情感認同加以鞏固。情感色彩越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越強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就越執著。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包含著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賦予的情感成分,這是從情感層面認同中華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前提。
中華文化當中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不管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還是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事定猶須待闔棺”的憂患意識;不管是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志向,還是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的責任意識,都深深地融入無數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最崇高的情感。[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承這種神圣的愛國主義情懷,并把它負載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之上,使其有了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保障。
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是中華民族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的事業。對未來社會的各種設想早已積淀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思想內容,例如,《禮記·禮運》描繪的大同社會,《老子》提倡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社會,陶淵明向往的與世隔絕、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人間天國,等等。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最高政治理想。[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中華文化當中的未來社會構想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有機統一起來,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不是虛無飄渺的人間幻象,而是能夠實現的社會發展目標。
中華文化非常注重個人德性的養成,把“內圣外王”確立為最高的道德境界與人生理想。其中,內圣就是個體通過對道德本體的誠明工夫,達到個人德性層面的勇毅、剛健、莊敬、謙和、羞恥、勤儉。內圣的根本目的是外王,外王要通過禮教工夫來實現對家人的孝慈、友愛,對朋友的謙讓、友諒,對國家的公忠、廉潔。[5]個人德性的培養不僅是統治者治國安民的重要手段,也是個人實現自身價值的前提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了傳統道德思想當中的優秀內容,把個人德性的養成置于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之中,突出了個人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外在道德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忽視個人私德的培育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緊緊圍繞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為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外部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在國家情懷、社會理想、個人自我價值等方面實現了對接,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可以有效激發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人們樹立為實現理想社會而奮斗的堅定信念,有助于增強個人道德修為和成人成己的自覺意識,并進一步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
結語
對中華文化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之間存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思想認同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價值認同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認同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固化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中華文化影響社會生活的嶄新渠道,也是加強人們對中華文化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羅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2]胡錦濤.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黎昕,林建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煉[J].福建論壇,2012,(9).
[4]崔治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意蘊[J].理論探索,2015,(3).
[5]劉立夫,胡勇.中國傳統道德理念的內在結構[J].哲學研究,2010,(9).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