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肖安寶
摘要:國內學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方面有三種出場路徑:一是針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個案研究;二是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主體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探討;三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本身展開研究。這些研究存在著難以遮蔽的理論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整體性” ①研究出現真空;中共領袖人物“個案式研究”存在重復研究的失衡和尋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基本內容的系統概括存在“空場”;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之間淵源關系難以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發展歷程的劃分存在著“簡化理解”和“淺嘗輒止”的理論局限。未來學界應有針對性地破解上述理論困境。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出場路徑;理論困境;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5-0084-06
近年來,國內學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成果還是相當豐碩的。學界對此的探究,雖出場路徑殊異,但又最終同歸,均是圍繞同一個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展開。雖然這種多路徑的探究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探究背后亦潛蘊著無法掩蔽的理論困境。審視當前學界在相關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尋繹破解困境的理論蹊路,將成為學界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的關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的三種出場路徑
1.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個案研究。關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個案研究,即是指學界立足改革開放以來四位中共領袖人物(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的“獨立個人”身份,對他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首先,關于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有關這一問題的探討,學界研究主要涉及理論來源、主要內容和價值意義等方面。對于“理論來源”的認識,論者普遍認為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有深廣的理論來源,其產生形成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生態智慧的廣泛吸收和借鑒。[1]有關“主要內容”,綜合學界研究可以大體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提倡全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2]二是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使生態環境治理步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軌道。[3]三是以科學技術推動生態環境建設。[4]四是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發展。[5]此外,還有不少學者以“價值意義”為研究視角指出,在理論層面,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繼承了馬恩的生態文明觀,發展了毛澤東的生態環境保護思想,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鄧小平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6]
其次,關于江澤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有研究者指出,江澤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豐厚意涵集中體現在五個層面,即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7]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發展;[8]要著重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生態環境問題;[9]要注重用科技手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0]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具有全球觀念和世界眼光,要加強國際協作,共建生態文明。[11]也有學者以時代背景為探討切入點指出,江澤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首先,20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共同的戰略選擇;其次,資源環境瓶頸日益凸顯,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協調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江澤民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發展道路的觀點。[12]
再次,關于胡錦濤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有研究者立足胡錦濤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探索,從四個方面對胡錦濤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即在文明形態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這種目標的內在要求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3]在社會構建上,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并以此為目標不斷探索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徑,以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14]在發展理念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胡錦濤多次強調要把科學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第一要務,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5]在具體經濟發展模式上,指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以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16]
最后,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研究。諸多論者主要是立足四重視角進行了相關闡發:“關系”視角,促進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二維關系和諧。“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習近平認為,我們務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抓緊償還生態欠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關系,實現二維關系的和諧發展,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17] “民生”視角,普惠民生生態福祉。事實業已表明,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和生態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百姓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問題。為此,習近平特別強調,要高度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態訴求,著力解決損害百姓身心健康的環境問題;[18] “發展”視角,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習近平曾多次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9] “對策”視角,生態制度和生態紅線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建立嚴格的制度體系和劃定生態紅線是把生態文明理念落到實處的可靠保障。[20]
2.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為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探討。當前學界有些研究者把(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視作一個宏觀整體去探討其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體而言,這種探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關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發展歷程研究。概括言之,學界主要有以下兩種代表性的邏輯理路:理路之一,正如有學者所指出:“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21]所以有一部分研究者以具體直觀的“時間軸”為研究主線去考察(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演進歷程。關于此“歷程”的階段劃定,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其一是“三階段說”。此“說”認為新時期(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演進歷程可劃分為:形成階段(1978-1992),此階段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逐步完善階段(1992-2002),此階段明確提出并完善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升華階段,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22]同是“三階段說”,研究者們也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姜惠允就把此歷程劃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23]兩種“三階段說”雖然表達形式上略有差異,但所論述的內容實質上相同。其次是“四階段說”。石萌把新時期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演進劃分為逐步醞釀階段(1978-1992)、系統發展階段(1992-2002)、明確深化階段(2002-2012)和完善階段(2013年以來)。[24]理路之二,這是當前學界最為盛行的“歷程”考察模式,即絕大部分研究者按照黨的歷屆領導核心作為歷史節點進行歷程階段的劃分,譬如研究者李娟、劉振清、胡洪彬以及王連芳等便是遵照這種分期模式,把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發展歷程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不同任期相匹配。
其次,關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研究。專門針對“基本內容”的研究,目前學界的相關成果較為鮮見。黃娟等認為生態建設思想的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表現,為此她們立足不同的階段分野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內容進行了相關解讀。諸如,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等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可持續發展觀、人口資源環境觀、生態與經濟協調觀等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體現;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又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新的探索,以生態文明戰略觀、生態以人為本觀、生態文明教育觀等理念全方位地充實了我們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內容體系。[25]另外,張明指出,我們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主要是圍繞如何保護自然生態和怎樣保護自然生態兩大核心命題展開,具體內容由“生態文明價值論” “生態文明保護論” “生態文明發展論”等三部分組成。[26]還有研究者,以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論斷為切入點指出,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理應包含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和生態社會四個方面。[27]
再次,關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基礎研究。對此方面的研究,學界觀點大致趨同,很多研究者認為這種“形成基礎”主要包含時代背景和思想基礎兩個層面內容。就時代背景而言,榮開明的三個“緊迫需要”說是典型代表,即是破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面臨著的諸多難題的緊迫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迫需要,是我國跨越式進入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駕齊驅新階段的緊迫需要。[28]就思想基礎而言,學者們大多認為其主要有兩重邏輯構成,一是本土民族文化基因的承揚,二是國際理論元素的借鑒。如,以劉振清、巴志鵬等為代表的學者指出,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形成既源于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和諧”思想的揚棄,也源于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發展。[21]此外,劉振清還提及,國際的理論元素借鑒不只是包含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還包括當代西方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論。[29]可以說,很多學者在談及此思想基礎時,兩重邏輯構成一般會同時出場,但是也有學者選擇其一進行深耕厘述。孫金華認為,黨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由此,她立足唯物論、辯證法、實踐論和唯物史觀四個層面對此“思想基礎”進行了力透紙背的確證。[30]牛文浩則相反,他僅僅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畛域透視其中內蘊的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通過對儒、道、佛三家文化中蘊儲的生態因子的掘發,使中華民族傳統生態文化作為“思想基礎”的地位得到充分顯揚。[31]
3.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相關研究。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備受理論界青睞的學術選題。對此選題,學者們主要是聚焦于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探論。
首先,“地位與作用”維度。吳瑾菁等認為,“五位一體”表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則是構成這個大系統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整體事業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聯。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缺失或不足都會引致其他建設事業的失敗,進而導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失敗。所以,為了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得以成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中,務必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32]楊高等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五大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殊異,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33]范松仁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布局由“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進而到“五位一體”,這種演進發展,不僅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而且也有力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他還強調要立足人民福祉、民族未來、全球生態安全以及“五位一體”的關聯等視角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34]
其次,“重要意義”維度。有研究者立足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基礎性地位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義。趙麗君等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歸根究底就在于其對人和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即建設生態文明一方面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35]有研究者基于國內外的宏大戰略視野,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如劉浚等認為,從國內角度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出于對我國能源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現狀的考量;從國際視角看,這是在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塑造我國良好形象和進一步增強我國話語權和競爭力的現實需要。[36]有學者從黨的治國理政方略視角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張英魁認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生態思維,為中國社會政治環境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對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37]劉勇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了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潮流,深化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上的最新反映,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38]
再次,“建設路徑”維度。當前學界對此方面的研究著墨較多。有學者認為建設生態文明,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劉家俊等提到,就現階段的中國而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要走“生態導向”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以生態文明的原則為導向,通過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的轉變,實現工業生產的生態轉向;其次必須解決好科學技術與生態的問題,科學技術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39]有學者指出,要在承續、挖掘我國豐富的本土資源中尋繹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向。正如張榮華等指出,沒有人文生態的優化,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終究是紙上談兵。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唯有從“根”開始,這是一個迫切的問題。[40]還有學者指出,建設生態文明要充分發揮黨和人民群眾二維主體的巨大作用。田貴平等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要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要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鞏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領導核心地位。[41]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從教育宣傳、國際合作等層面為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計。如,劉靜提及要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42]丁金光指出,“單靠一個國家,無論這個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多么雄厚,都不可能真正解決全球性或區域性問題,而只有國家間的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和解決環境問題。”[43]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中的理論困境
由上文所述可知,近年來,研究者們紛紛立足各自的研究視域,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斐然成績。在欣喜之余,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存在的諸多理論困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整體性”研究出現真空。縱觀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考察的理論成果還非常欠缺。由上文所述可知,研究者們大都是在“三維研究路徑”框架下循環式打轉著述:或采用“個案”范式對中共領袖人物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探究;或把(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概述;抑或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本身進行闡讀。這些或微觀剖析或宏觀敘事的研究,都沒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產生、發展、內容、特色及價值意義進行全貌呈現。概而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整體性”研究呈現一種真空狀態,亟待“整體性”研究氧氣的攝入。
2.中共領袖人物“個案式研究”存在重復研究的失衡和尋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狹。近年學界從時代背景、理論基礎、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等層面對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展開了有意義的研究。毋庸置疑,這些研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因為,這種“個案式”探討視角本身的確有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如李澤厚所認為,思想史的發展有時會遭遇某種偶然性,從而出現“整個時代思潮所達到的深度,還不及一個思想家”[44]的現象。抑或言之,人們很多時候是憑藉某個思想家的思想來感觸整個時代的思想深度。而眾所周知,我們黨的主要領導人,尤其是領袖人物往往兼具思想家和實干家的雙重稟質,在有些歷史時段,黨的主要領導人對生態環境問題理解的深度和把握的寸度確實會超越當時全黨的整體水平。藉于此,學界勘探、深掘、論證他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無疑十分必要,且有把這種研究取向上升為一種理論旨趣和研究范式的趨勢。縱然如此,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學界關于這種“個案”研究的機械重復現象異常凸顯,筆者絕非拒斥重復研究,但關鍵是重復研究要有新的洞見,如此的“重復”才有意義。然而很多研究者的“重復”是純粹機械性的,突出的表現就是引證過程中采用舊材料多、新材料少抑或是反復引用同一段材料論證同一個問題,從而也就很難發現有價值的學術閃光點。更何況這種個案“重復”與“整體性”研究相較而言,可以說是已陷入“文滿為患”的失衡畸態。除了重復研究的失衡,學界還存在著尋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狹。誠然,新時期中共領袖人物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較之以往有了更多新的觀點和論斷,但是相關論述也畢竟是很有限的。為此,有些研究者便通過尋章摘句式的方法來“深掘”他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更甚把一些非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論述進行過度闡釋與延伸之后“論證”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顯然,無論是重復研究的失衡還是尋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狹都是不科學嚴謹地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態度。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基本內容的系統概括存在“空場”。嚴格言之,當前學界還沒有研究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進行系統、全面、明確的歸納概括。但是概覽學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窺探出研究者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些研究者分階段把新時期黨的領袖人物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直接視作其基本內容;也有研究者把黨在不同時期制定實施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政策當作其基本內容;還有一些研究者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布局中的“四位一體”附著生態的標簽后納入其基本內容。由此可見,盡管學界對此問題已有了諸多認識,但是這些認識總體上還處于一種理論闡發不自覺的狀態,還沒有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基本內容的系統界說。
4.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之間淵源關系難以耦合,即學界還沒有徹底地完成二者之間淵源關系的探究。客觀言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形成的理論根基,學界的總體厘定是準確的,且達成了一定共識,普遍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是理論根基中最堅固的柱石。有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理論基礎。[45]孫金華也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自然對人的先在性和人對自然的依賴性”[30]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唯物論支點。但是,目前研究者們大多還是停留于籠統地將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有淵源關系的理論素材機械搬列出來,并沒有細致地剖析其生態文明思想中具體哪一部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哪一部分內容產生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可以說,二者之間還尚未形成一種耦合性的有機鏈接。如若不能恰當地解決這個問題,也就不能徹底實現溯本清源、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解的根本目的。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發展歷程的劃分存在著“簡化理解”和“淺嘗輒止”的理論局限。可以說,學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發展歷程的劃分問題上,存在著簡化理解“發展階段”和未能追尋其背后演進邏輯的理論缺陷。上文中也已提到,當前學界盛行著一種按照黨的領袖人物作為歷史界點進行歷史進程分期的模式,即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四位新時期黨的領袖人物劃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發展歷程的四個階段。這種劃分的積極一面的確值得肯定,就是“人物”鮮明,脈絡清晰,能夠對具體“人物”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進行層次鮮明的歷史考察;但其消極一面更是難以隱匿,就是這種分期模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發展歷程作了簡單化處理,把通過簡化理解的“發展階段”還原到現實境域中,就會出現歷史與現實相抵牾的沖突。就如,把同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萌芽初顯階段的鄧小平、江澤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割裂為兩個階段,從思想發展史的視角看,這是嚴重缺少科學依據的。除卻“簡化階段”的理論弊端,“淺嘗輒止”的理論局限也同樣值得重視。學界研究者大多止步于以外顯的時間軸抑或以延衍變更的領袖人物為尺度參照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發展歷程,而沒有深入探究其歷史演進背后的邏輯理路,沒有通過對演進歷程的梳理實現對內在規律的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生成過程的準確理解。
三、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困境的多維路徑
由上文所述可知,近年來學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相關研究方面存在著諸多困境。尋解并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相關研究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闡明這些學界尚未厘清的理論問題,完成這些學界所忽視的理論任務。
1.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整體性”研究。即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要祛除“整體性”研究缺失的真空,要有意識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作為一種完整的思想理論形態去考察,呈現出其真實本相。具體而言,就是針對這種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基礎、形成發展的歷程、基本特色以及價值意義等層面展開研究。同時,要適當控制“個案式研究”異常盛行的態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個案式研究”的整體性轉向。實現這種研究的“整體性”轉型,不僅是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現實訴求。
2.要全面、系統地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當前學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碎片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基本內容。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一方面是整體性的架構體系,是多元有機要素的協同聚合,而非零散孤立要素的機械堆砌;另一方面,它是對新時期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最本質內容的概括與凝練,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集體生態智慧的結晶。承此邏輯,今后學界在歸納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本內容時,有兩種可行性路向:一是立足整體性思維去消解碎片化解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基本內容的理解阻尼;二是以哲學抽象思維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進行升華提煉。
3.要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淵源的理解,厘清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與其的內在關連。就如上文所述,縱觀近年學界研究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基礎的事實已成學界的基本共識。盡管如此,研究者們也只是把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相關材料進行搬列堆現,而未對彼此內在關連的運行機理進行具體透析,如此也就很難理順二者之間的理論傳承關系。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理論障礙的原因就在于諸多研究者沒有樹立正確的剖析問題的理念,在今后厘析二者關系時要秉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維,做到具體思想對接具體內容。也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中的某個具體閃光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的相應具體內容作耦合性分析,實現二者的有機鏈接,從而避免就理論基礎而闡釋理論基礎的籠統式空談。
4.要科學地劃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發展階段,探究其演進歷程背后的內在邏輯。可以說,由于主客觀因素的交織互動,一種思想理論的發展歷程會存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亦是如此,其斷代分期應該遵循自身發展的特定歷史軌跡來進行,同時以新時期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發展水平為坐標參照,如此才能科學準確地勾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演進的鮮明脈絡。在今后的相關探討中,學界研究者應該盡量打破以領袖人物為歷史節點的常態斷代模式,真正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嚴謹的方法去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階段劃分工作。除卻科學地審視外顯的演進歷程,研究者們還有必要進一步深究這種演進的內在邏輯,唯此,方可窺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真正奧秘。
5.促進研究素材的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的科學性、嚴謹性。筆者認為,促進研究素材的創新是消解研究(尤其是本論域的“個案”研究)中存在的重復式研究和尋章摘句式研究困局的有效路徑。在未來的探討中,研究者們應該盡量打破現有過多的立足“個案式研究”的視野去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局限,擴展研究視閾,把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黨和國家其他主要領導人以及黨政相關會議上提出的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密切關聯的文獻素材也納入考察的范圍。譬如,姜春云、李鵬、朱镕基、溫家寶、李克強、張高麗等曾經或現在主管環保工作的領導人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諸多論述,也要納入研究視閾之內,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的文獻礦藏,開掘出許多研究者們以往沒有涉及或忽視的、且具重要價值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從而實現研究素材的推陳出新,規避重復印證老材料和尋章摘句式研究的弊病,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進而豐富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面對以上的理論困境,學界今后應該立足多重向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綜合研究,但是綜合中亦有重心,就是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加強“整體性”闡讀,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從形成基礎、發展歷程、基本內容、價值意義等層面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建構性探討。這種研究旨趣和范式將有可能成為學界未來研究的主流趨勢。
注釋:
① 所謂“整體性”就是相較于文中所提及的“三種研究路徑”范式而言,簡言之,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作為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去闡析。(亦即從其產生、演進歷程、主要內容、基本特色、價值意義等表征要素方面去完整地呈現這種思想理論,這可以說是一個綜合一體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劉海霞,王宗禮.鄧小平生態環境思想探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胡洪彬.論鄧小平的生態觀及其現實意義[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任祥.工業文明背景下鄧小平環境保護思想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6).
[4]汪希,劉鋒,羅大明.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1).
[5]李志萌.經濟轉型背景下鄧小平環境保護思想的時代價值[J].求實,2013,(4).
[6]秦書生,隋學佳,鄭雪.鄧小平生態思想探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3,(5).
[7]王杏玲.江澤民的生態思想探微[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
[8]劉鎮江.江澤民生態倫理思想探析[J].湖湘論壇,2002,(5).
[9]劉建濤,艾志強.江澤民生態思想的三重視域透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10]朱磊,龔超.江澤民生態環境思想敘要[J].社科縱橫,2007,(3).
[11]鄭漢華.江澤民同志生態文明思想述要[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8,(4).
[12]周彥霞,秦書生.江澤民生態思想探析[J].學術論壇,2012,(9).
[13]胡洪彬.胡錦濤生態環境建設思想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14]華啟和,汪曉鶯.胡錦濤環境保護思想論要[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15]蔡孝恒.胡錦濤生態保護與建設思想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1).
[16]蔣麗,崔明浩.胡錦濤生態文明思想探析[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17]劉海霞,王宗禮.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3).
[18]徐水華,陳璇.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多維解讀[J].求實,2014,(11).
[19]李萌,潘家華.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體會之五十六[J].前線,2014,(10).
[20]王磊,肖安寶.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論[J].理論導刊,2015,(12).
[21]巴志鵬.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形成過程[J].河南社會科學,2008,(2).
[22]周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演進[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3]姜惠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
[24]石萌.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25]黃娟,黃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思想[J].鄱陽湖學刊,2011,(4).
[26]張明.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三重闡釋[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5).
[27]劉恩澤,汪沅.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12).
[28]榮開明.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J].江漢論壇,2011,(2).
[29]劉振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其演進概觀[J].理論導刊,2014,(12).
[30]孫金華.論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理論的思想基礎[J].社會主義研究,2008,(2).
[31]牛文浩.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的生態文明思想研究[J].創新,2013,(1).
[32]吳瑾菁,祝黃河.“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
[33]楊高,陳元進.解析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府新論,2014,(3).
[34]范松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J].黨政論壇,2013,(5).
[35]趙麗君,國政浩.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
[36]劉浚,趙淑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37]張英魁.從十七大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生態思維[J].蘭州學刊,2008,(5).
[38]劉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與時俱進[J].社科縱橫,2012,(12).
[39]劉家俊,余莉.另一種反思:走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兩難境地[J].河南社會科學,2013,(12).
[40]張榮華,原麗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析[J].理論學刊,2008,(8).
[41]田貴平,竟輝.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視角[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42]劉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
[43]丁金光.國際環境外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44.
[44]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4.
[45]閻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及其理論基礎的探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