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銳人物:張鋮,高中畢業于河南省中牟縣第一高級中學,本科就讀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曾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擔任過學生會心理咨詢部部長,現在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記憶回到許多年前的夏天,八月初的校園里,我一個人忙著辦理各種入學手續。等到晚上進入教室時,里邊已經坐滿了人,我連桌子都沒有了,只好找了一張凳子和同學同用一張桌子。我就這樣開始了高中生活。
當時我的成績排在班里第十名左右,這個成績按照學校往年的情況,只能剛剛上重點線。之后我開啟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十點回宿舍,因充實而不覺得無趣。
如果讓我評價自己在高中的努力程度,我覺得我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而最終高考能考取還算不錯的成績,我覺得主要靠自己一路的堅持。雖然我也曾經因為成績徘徊不前而有所動搖,但在一次次的考試中,我強化了自己對逆襲的信念。我告訴自己,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一蹴而就,要每天都有收獲,不要去想結果。
在高三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我都會問自己當天進步了沒有,如果有一天的答案是“沒有”,那么第二天我就會擠出時間去回顧前一天遺漏的知識點,這樣到了高三下學期時,我的成績已經基本穩定在班級四五名左右。
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天,我坐在電腦前等到天亮。在看到成績的那一刻,我哭了,那是我記憶里少有的不顧一切地哭泣——年少時的我們總會為自己取得的好成績而欣喜不已。之后是等待錄取結果,雖然我心里早有準備,不過當真的被西農錄取了,我卻有點不甘心,糾結要不要復讀,想著復讀一年也許能上一所頂尖的院校。
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我決定去學校看一看。一個18歲的少年背起行囊,踏上了西行之路,去往千里之外的西農。西農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很安靜,我一個人漫步在陌生的校園,去憧憬可能要經歷的四年大學生活。我在西農待了兩天,在這期間思考了一些問題,同時自問在這里能否安心學習,答案是肯定的。
我就這樣踏入了大學校門。在大學里,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還申請加入了學生會,大二時成為學生會心理咨詢部部長,忙著部門活動,還在暑假自費去四川做志愿者。志愿者活動結束后,我一個人跑去上海參加復旦大學的植物分子生物學暑期培訓班。在這期間,我遇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正是這些人使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和他們的差距,更加懂得努力的意義,我發誓一定要進入更高的學府繼續學習。
大三開學后,我在教學樓十樓的自習室占了一個座位。這一年里,我每天上完課就到這里自習,直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才回宿舍。人們常說“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之前我并不怎么贊同這句話,但復習考研時的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它也成為我堅持的動力之一。
最終我順利獲得保研資格,并被成功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學,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如今的我已經身在上海開始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回頭去看自己走過的路,我終于明白最終的高度并不是走平坦大道能夠達到的,得一步步地向上攀登。也許現在的你也像當初的我一樣,成績并不是班級里最好的,但你要堅信你能達到的高度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有些逆襲啊,可能不會那么快就實現,所以,你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