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張麟
【摘要】如今扶老人事件在社會中的處境越顯尷尬,法律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問題重重。公平原則與證據規則的不當適用使得司法判決的結果讓人們在道德層面上難以接受。法律的評價需要服務道德正義的評價,從而保護合法權益,引導善良行為,維護公平正義。
【關鍵詞】價值;法律評價機制;輔助風險承擔
一、從扶人事件出發探討真理與價值
真理性原則體現真假、是非的原則,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高度地符合客觀對象和本質規律;價值原則是體現人類活動的功利性原則,它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前者求真,后者求善,二者在實踐中辯證統一。在此理論的基礎之上,我們來看近年來的扶人事件,以試圖用二者作為認知和評價事實的工具,求得最接近真理的判斷。
2006年11月南京彭宇因攙扶摔倒徐老太而被控撞人,雙方多次調解因其無法求證事實而被法官以公平原則判決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賠償45876元。案件的判決所帶來的巨大的影響力,在社會上產生了一系列的非正面的社會效應。2010年12月,福州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伯摔倒,圍觀人群中竟無一人出手相助,就在兩名女子試圖將其攙扶起來之時,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讓她們縮回了手,老人孤獨的躺在冰冷的馬路上直到生命終結。2015年9月8日晚,女大學生小袁攙扶倒地老人而被該老人家屬以“不是你撞得你為什么要扶?”而要求大學生小袁賠付醫藥費等損失,而小袁也因此陷入扶人門事件。
在曾發生的149起扶老糾紛事件中,真相查明率超過了90%,但是對84起惡意訛人者,32起肇事者冒充扶人者的案件中,處罰率幾乎為零。當客觀事實判斷不足,真理難現無法認知之時,我們應當基于何種價值標尺來衡量事實,做出最接近與公平正義的評價?
二、法律評價機制價值分析
(一)確定合理的價值向度是社會評價的任務。社會研究的很多領域之所以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研究主體的價值觀不同。案中的彭宇實施了幫助他人的行為,并不是被道德所正面評價的,但是卻被法院判決要求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那么此時就產生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助人為樂這一具有道德性的行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評價是肯定的,但是卻被法律進行了否定性的評價。同時,由于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和指引性使得這一非正面的評價得以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效力。此時,以何種價值觀作為判斷的標準?是以摔傷老人的損害事實為由,以充分基于弱勢群里憐憫之心適用公平原則兼顧弱勢利益,還是以社會誠信的傳統美德為據,以確實考慮有利于鼓勵社會善良風俗適用法定證據責任保障公共善舉?
在此類案件之中筆者認為,當民事案件事實不清真偽不明之時,適用公平原則進行價值平衡是有待商榷的,法院判決是存在法律適用問題的。在此法官雖然想兼顧公平,扶助弱者,但如此判決,無故被訛之人何嘗不是弱者?本文的目的在于,為規范案件事實不清之時適用舉證責任歸屬的問題,以試圖用法律制度為此類行為的評價提供一個最接近于認知價值的判斷。以鼓勵樂于助人這一善良行為,同時懲罰打擊惡意訛人者,扶起曾經“跌倒”的人心。
(二)法律認知評價事實的相關問題。下面主要就“公平原則”的采用,案件的關鍵環節——舉證責任問題以及加強對訛人者的相關處罰等方面,進行闡述。
1.“公平原則”是否在本案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有關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在此類案件真偽不明無法確定侵權行為是否存在時,適用公平責任就存在行為人這一大前提的缺失,所以賠償所適用的原則上存在法官“經驗主義”。法官在實質上忽視了裁判的行為應當符合“依法”的嚴格執業要求并且應當“引導社會善良風氣”的司法責任。因而,就出現了今年9月份老人家屬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來要求女大學生小袁為倒地的老人負責等一些列鄭州“彭宇案”,天津“彭宇案”,安徽“彭宇案”。在此處,“彭宇案”的失敗就在于法律的缺席,而且法官的推理并沒有向善,更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之“良”。由于法官的判決所采用的“公平原則”方式判賠,使得人們所普遍認可的助人為樂的行為被否定性評價,一方面他違背了誠信友善的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加劇了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
2.舉證責任的風險承擔問題。在此類“扶人案件”中,只有90%的案件可以查明真偽,那么剩下的10%真偽不明是如何裁判,如何符合程序正義實質正義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法律技術科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根據這一規定,筆者認為彭宇案的原告徐老太和小袁案的被撞老人家屬都必須對自己所提出的主張所依據的案件事實提供足以證明的證據。如果案件事實無法證明,法院又無法查清真相時,原告理應承擔敗訴的風險后果。所以,在事實狀態真偽不明之時,我們應當嚴格適用舉證責任,盡管會因無法舉證而傷害到可能真的存在被侵權的受害者。
3.法的輔助風險承擔。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部分省市已經開始在國家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在區域內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法規,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好人法”,通過法律來保障現場救助行為。比如今年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杭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其中規定,被救助者主張其損害室友救助人造成的,應當依法承擔舉證責任,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主張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擔不利后果。救助人因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而發生的費用,有權依法向被救助人追償。另外,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繼出臺了相近的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從法律制度層面上對于救助行為進行事前的規范,用以預防和保護此類行為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道德行為提供一個合法從善的指引,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4.嚴格法律懲罰。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應教授文章中所言,多年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問題,法律的實施力度不足。在84起扶人恩將仇報的案例中,僅僅只有1例受到了扣留的處罰,但因違法人員已滿70周歲,依法不予以執行;在32起肇事者冒充好人的案件中,又對肇事行為進行處罰的,但是沒有對冒充好人行為進行處罰。刑法第265條的詐騙罪相關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而對于惡意訛人者所要求賠付的醫藥費及相關費用數額巨大,早已構成刑法所述的詐騙罪的犯罪構成標準。應當進一步將該行為置于刑法的調整之下,從而有效地打擊此類惡性社會事件以正社會不良風氣,保護無辜受害者的法益,重塑社會道德。
三、從社會道德層面評價案件背后的價值
2015年10月支付寶推出了全新保險項目——扶老人險。支付寶在“我的保障”中新增扶老人險,只需3元人民幣就能享受一年期的“扶老人險”,其間最高可獲得2萬元的法律訴訟費用,并提供全年的法律咨詢服務。來自支付寶的統計數據顯示,該險上線三天就有2.6萬人參與投保,其中,2.4萬投保用戶為80后和90后。筆者認為,盡管支付寶出臺這項業務無疑帶有商業利益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卻為此類案件提供了一份潛在的保障,但企圖通過這樣商業保險的形式來推動社會道德的提升,解決扶不扶這一社會難題明顯是不夠的。
在中華民族中的傳統文化重視“善”,這正是道德的源泉和體現,也是助人為樂性質的道德性根本。在案例中彭宇和小袁如果事實上確實沒有撞到老人,那么他們主動去扶老人并送去醫院的行為是非常正當、有道德的。然而從處于道德層面上的正當行為的法律評價機制上看,影響行為道德性因素實際上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來源于其應承擔的義務。那么從這個邏輯的推理來看行為人的行為并不應當承擔其額外的責任負擔。究竟這一并無義務相對應的原始救助行為是否要承擔本不應當屬于助人為樂的風險義務?道德行為是否必須要捆綁風險,承擔額外的被訴責任?也是目前人們在助人為樂的這一道德行為面前顧慮不前的主要考慮因素。
四、小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道德美德,而如今扶老人事件在社會中的處境越顯尷尬。除了面對舉證難,和對訛人者處罰力度不夠之外,法律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依舊有很多問題,如何以有效手段遏制此類行為,亟需法律為其提供支撐和保障。而除了依靠法律和制度層面的解決之外,還應當呼吁道德的歸位,一方面弘揚和宣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時代背景,建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道德教育體系,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讓每一個好人敢做好事,讓每一個壞人得到懲處,重樹人們對于道德和司法的信仰,以正社會風氣,讓每一個救助者更加安心從容有保障地幫助他人,仍然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多方參與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苑英科,張乃芳主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張鴻鵬,蔡曉娟.揣著10萬元存折83歲老人猝死路邊.東南快報,2010年12月30日.
[3]應飛虎.九成真相率如何突破“扶人困局”.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6日05版.
[4]唐東楚,李毅.從“彭宇案”看裁判誠信和依良心審判.東南大學學報,2014年10月第2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