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平


第四講十二音序列視唱
第一節基本概念
“十二音序列”是指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的有序排列及其對位化組織創作無調性音樂的技法。十二音序列音樂的基本寫作方法是:首先將十二個半音構成一個序列,十二個半音中的每一個音高在序列中僅出現一次,以阿拉伯數字1至12的序數相對應,這個最初構成的序列稱為“原型”。以“0”(Original)為標記。以原型序列為基礎可派生出三種原形:一是原形的“逆行”,即將序列原形從后向前排列,以“R”(Retrogrado)為標記;二是原形的“倒影”,即將序列原形的第一個音為軸,縱向嚴格反行排列,以“I”(Inversion)為標記;三是原形的“倒影逆行”。即將原形倒影從后向前排列。以“RI”(RetrogradoofInversion)為標記。如下列十二音序列原形及其三種變形:
以上序列原形及其派生的三種變形作為四個基本形式,還可以移位到十二平均律的其他十一種不同音高上,最終形成48種形式(4×12=48),這就是十二音序列音樂寫作的全部音高材料,在實際音樂中,根據需要選擇其中部分加以運用,十二個半音的排列次序可以由橫向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可以由縱向方式表現出來,特別是在橫向旋律中或由數條旋律構成的復調音樂中表現的最為明確,而在縱向和聲結構中,序列的處理則較為自由,無統一的規則,因作家、作品而異,有的甚至難以清晰地區分十二半音的原排列次序。
十二音序列是勛伯格在半音體系創作實踐基礎上創立的一種新的作曲方法,1923年在他創作的《鋼琴組曲》(Op.25)中首次完整使用。這一劃時代的作品標志著勛伯格經過多年的探索,最終找到了可以代替調性結構的新的結構力,是處于試驗階段的并且無法絕對擺脫調性因素影響的“自由無調性”音樂寫作趨向規范化、有序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有規可循的十二音技法體系。
在單聲部音樂中,十二音序列可與各種節奏結合而構成旋律,按序列順序每個音在旋律中可出現在任何一個八度音區不受限制,為確保十二半音的無調性風格,需避免個別音突出,像調性音樂中的主音那樣,因此,在十二個半音尚未完全出現之前除同音反復、音型重復等手法外。不能重復出現其中任何一個音。此外,十二音序列在旋律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起始、結束,還是重復、移位,在旋律的句法處理上是自由的,兩者并非完全一致。
第二節教學指導
現以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1926年創作的《管弦樂變奏曲》(Op.31)中的音樂片斷作為教學指導范例,在重點分析此曲十二音序列及其組織方式的基礎上,就視唱訓練的基本方法加以具體說明。
上例是《管弦樂變奏曲》中的主題旋律,共有24小節。其中展示了十二音序列的四種基本形式:第1至第5小節是序列的“原形”,第6至第12小節是原形向上增三度移位的“倒影逆行”,第13至第17小節是序列原形的“逆行”,第18至第24小節是原形向下小三度移位的“倒影”。主題旋律為四三拍子,節奏較為規整,類似歌唱性的圓舞曲,但樂句是不對稱的。下例是構成全曲的十二音序列原形:
在分析以上范例的基礎上,為完整地唱好主題旋律,可將其中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作為視唱的基本練習。我們知道,在十二音序列音樂中,其音高來自序列原形,各音高之間形成的音程關系也集中體現在序列之中,因此,唱好十二音序列基本練習,對于掌握由此構成的序列音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體方法是:將樂曲中的十二音序列提煉出來加以練習,特別是對其中的增減等音程作為難點反復構唱,在唱好原型序列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練習原型序列的逆行、倒影和倒影運行形式。在掌握了基本練習這個前提下,再訓練完整的視唱曲,通過結合節拍節奏、句法呼吸、音樂表現等綜合要求,使視唱、聽覺能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