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內容提要
在通用樂理教材中,對于樂音四種特性的定義,描述為以振動為中心的物理屬性,這是拋棄音樂本體的不客觀、不完整的判斷。本文通過對樂音四種特性的物理屬性與感受樂音四種特性的心理屬性的論述,闡明樂音的四種特性從來都是一種心理層面的相對存在,它是物理條件下的聲學刺激通過心理感受起作用的典型事例。判斷任何一種樂音的特性,離不開判斷者自身的文化、民族、時代的影響,任何一種樂音的特性都不是一個絕對存在,它是一個可變的相對存在。
關鍵詞
音高音長音量音色心理感受文化屬性
在樂理教學中,第一課,往往都是從樂音的特性入手的,對它的理解與掌握,對于樂理學習來說具有全局性的意義。教材中常說樂音具有四種特性:音高(pitch)、音長(duration)、音量(volume)、音色(tone)。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樂音具有的四種特性呢?
1,樂理教材中的定義
在國內通用的樂理教材中,一般將樂音的四種特性進行以下講述:“樂理中的音,有音長、音高、音量、音色四種特性。音長由發音體振動持續時間來決定;音高由發音體振動的頻率來決定;音量由發音體振動幅度大小來決定;音色,指音的色彩,由發音體振動的方式、形狀、成分及品質決定?!弊屑毻魄?,我們發現,這哪里是樂理中的音的特性,這就是物理學中音的特性!如此定義強調了音的振動這一物理現象,強調了振動持續時間——振動頻率——振動幅度——振動的材料等產生音的物理學原理與特性,完全忽視了樂理中的音是來源于音樂作品的總結與集合,它是“創作—欣賞”二元關系中對于組成音樂材料的基本規律的高度升華。
判斷作品中音的特性,離不開創作與欣賞的人的因素。樂理中的音的特性,由于創作——欣賞二元關系的存在,其中必然包含心理層面的影響與特性。
2,樂音的四種特性
無論是音的高低、長短或者音的強弱、音色,都屬于典型的心理感受變量的范疇,是與客觀物理刺激量具有一定關聯性的心理變量。
2.1音高的感受
我們以樂器之王——鋼琴為例。經由調律師調律后的鋼琴,聽起來音準極佳,能夠演奏出音準良好的音樂。鋼琴調律一般基于十二平均律,首先使用音叉確定第一國際音高,然后根據四、五度調律法或三、六度調律法以循環的方式得到十二平均律,再以純八度擴展之。經過調律后的鋼琴,從理論上講,其實際音高的振動數值應該與物理聲學中的震動數值相符。然而,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在實際的測音試驗中,最多可以偏離20個音分,接近四分之一個半音(見圖1)。
在上圖中,實際音高與聲音振動數值,只在中音區基本符合。在低音區或高音區都存在音高的趨勢性偏離,低音區偏低、高音區偏高。在低音區偏低15-20個音分,在高音區偏高10-15個音分。
實驗證明,人們對于樂音音高的判斷存在明顯的主觀因素。音的高低并不取決于絕對振動數值,而是決定于欣賞者的主觀意愿。這兩者的矛盾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受過嚴格視唱練耳訓練的學生,在聽賞中國傳統音樂作品或新疆與中亞、阿拉伯地區傳統音樂作品時,總會以他們的音不準為第一印象。這是典型的以單一音高標準來衡量世界民族音樂文化的實例。新疆地區的木卡姆音樂采用四分之三音,阿拉伯音樂的十七律。印尼的佳美蘭樂隊采用近似七平均律等。正是由于律制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欣賞者對于音樂中音準的判斷不一致從而產生音不準的感受,這是典型的心理前提決定音高感受的例子。
2.2音長的感受
人們聽到的音的長短從來與震動持續的時間就沒有必然聯系。人耳的聽覺閾值分為頻率范圍與聲壓范圍,兩者都是有限的。聽覺頻率是20HZ-20KHZ,低于這個頻率的是次聲波,高于這個的是超聲波,二者都聽不見;人耳能承受的聲壓范圍是從20分貝——120分貝。低于這個范圍人耳感受不到,超過這個范圍會致人耳失聰。因此,人耳能夠感受到的音的振動是在一定閾值范圍內的有效振動,而不是只要振動就能被聽見。
樂理中音的長短只與音的時值有關。就像音符及其時值劃分體系中,較大時值的音符與其相鄰較小音符時值比例永遠都是2:1一樣,音的時值只是聽起來相對于其他音符的時值是長或短,而沒有一個確定值。
音樂作品中音的長短,就只能與創作和演奏者的意圖有關了。在同一首作品中,除去旋律線條的因素,音被演奏或演唱的長一點或短一點,每個音時值差的集合,最終造成了作品速度的差異。就像我們一直認為表達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就會使用快速的Presto、Vivace等速度術語來標記,而沉重、悲痛的主題,只能使用Grave、Largo等速度術語來標記。因此,樂理中的音或作品中的音,其時值只能是根據需要被理解的相對時值。
2.3音量的感受
卡薩爾斯說:“漸弱是音樂的生命”。人們對于音量的感受同樣與物體振動強度不是一致對應的。其規律是在中音區(c-b2)人們的聽覺感受最敏感,而在低音區(A2-B)與高音區(C3-C5)人們的聽覺感知力會隨著音區的下移或上行逐漸下降。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的管弦樂隊作品中,其主題在呈現時大多選擇中音區的原因。
根據人類聽覺的這一特點,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陸續有科學家根據聽覺測試的結果得出了人耳等響曲線圖,并將其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音響設備、建筑設計等領域(見圖2)。
在上圖中,縱軸指標是聲壓級,其單位是分貝,橫軸指標是振動頻率,其單位是赫茲,既音高。如圖2所示,當低頻率震動的音與高頻率的音聽起來要一樣響的時候(如大字組的c與小字一組的c),低音就要比高音的強度提高大概15個分貝。換言之,同樣的旋律由高音與低音兩種樂器同時以同樣的力度演奏,人們往往感到高音樂器的音量更大些。同樣道理,在弦樂四重奏或鋼琴五重奏等室內樂的演奏中,人們往往很容易聽到小提琴的主題旋律卻不容易聽清楚鋼琴的低音區或大提琴的和聲性旋律的演奏。
在入耳的聽覺感受以外,影響樂音強弱感受的,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演奏中的力度。在巴洛克時代,古鋼琴的力度表現力遠沒有現代鋼琴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制琴工藝也隨之大幅進步,其表現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最極端的實驗先鋒當屬利蓋蒂的《六首練習曲》的第四首,其力度跨越從“PPPPPPPP到ffffff”共15個級別,演奏者只能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圍內盡量地演奏出不同的層次。因此說,對于樂音力度的感受,是由演奏者到欣賞者共同作用在聽覺感受上的結果。
2.4音色的感受
樂理教材中將音色不同的原因歸于發音體的振動方式、形狀、構成材料等客觀因素。首先,管樂器是氣鳴方式即空氣柱振動、鋼琴是弦振動、馬林巴是板振動、手風琴是簧片振動、鼓是膜振動。不同的振動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音色類型;其次,發音體的形制、材料與規格同樣對音色有著影響:提琴類樂器的木制共鳴箱,其大小決定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從纖柔明亮到渾厚低沉的不同音色;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從琵琶、中阮到柳琴,從葫蘆形狀到圓形的共鳴箱,不同的形狀造就了不同的音色。最后,演奏方式也同樣會決定音色。弦樂器在運弓演奏與撥弦演奏時,所發出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譬如施特勞斯家族的《藍色多瑙河》與《撥弦波爾卡》。但音樂實踐中,影響音色感受的最主要原因,即演奏者與欣賞者本身,換言之,判斷音色的主觀因素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
對于音色的理解,更大的影響是由于民族、文化、受教育程度、知識背景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人類長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音色的感受早已與人類的其他知覺系統通聯在一起,形成不同文化圈內的固定聯覺反應。一些典型樂器的典型音色早就與典型文化形象融匯在一起,不可分離。如古琴、管子這是典型的中原漢音樂文化圈的音色,冬不拉、熱瓦普這是典型的新疆音樂文化圈的音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尺八之于日本、馬頭琴之于蒙古,又如尤克里里之于夏威夷、巴楊之于俄羅斯、風笛之于蘇格蘭等等。音色既然可以成為文化符號,那么,音色本身天然就會被賦予民族的、地域性的、個性的理解。
對于樂音的四種特性不存在唯一不變的判斷標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對于樂音的四種特性的理解歸納為:音高,符合音樂作品中對于音樂文化中特定律制的音高要求;音長,根據創作需要的音的長短關系;音強,符合創作與表演需要的音的相對強弱關系;音色,符合特定音樂文化的聽覺感受符號。對于樂音特性的判斷,一切標準都受到具有民族、時空、文化屬性的人的心理判斷的影響,樂音的特性不能是物理學中音的特性,它永遠是音樂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