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舍玉
[摘要]本文基于2008年到2012年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及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省際面板數據,運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并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為純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研究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主要來源于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正向影響。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規模效率提升有微弱負向影響。研究認為:繼續加大對服務業創新的投入,促進服務業由低端向高端轉移,加快服務業轉型升級是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關鍵所在。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全要素生產率;創新
一、引言
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等方面占據重要地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王恕立,胡宗彪,2012)。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0%以上,并呈現趕超工業增長的趨勢。同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戰略需要相比,服務業的增長質量更應引起關注,因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率提升所引發的經濟增長是難以長期維持的(Krugman,1994)。夏杰長(2010)等認為,中國服務業能否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取決于服務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能否持續改善。然而,相對于其他產業,服務業產出的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需要更為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這是由服務業的特殊屬性決定的。服務業的無形性、不可貯存性以及生產、交換和消費的同時性增加了服務生產方對服務產出保護的難度,同時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知識產權保護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保護制度,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那么,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究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其中的傳導機制又是什么?這對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有著什么樣的現實意義?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基于我國2005年到2012年23省市的面板數據,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按照各省市差異分別進行量化,并使用DEA方法計算23省市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系統并深入地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進而得出相關結論。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術界對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業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研究。韓玉雄和李懷祖(2005)以Ginarte-Park方法為基礎,引入執法力度因子,定量分析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并指出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在不斷提高。蔡虹等(2014)通過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探究中國最優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其次是關于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面。姚星等(2015)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法對服務外包的全要素生產率(TFP)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服務業轉型發展的相關建議。劉興凱等(2010)使用非參數的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了1978年到2007年國內服務業TFP的省際面板數據,并從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國內服務業TFP變化的階段性和區域性特點。提升服務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最后是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研究。代中強等(2015)認為不同強度的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也應不同。Darong Dai&KunrongShen(2015)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強度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作用不同。在產業發展的初期,弱化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激勵模仿,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也降低了國家創新補貼的成本。在產業發展的后期,高強度的知識產權保護則有利于激勵國家創新,進而增加全球市場份額。Masayuki Morikawa(2014)在研究中發現,日本服務業中企業擁有創新產品與否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差異比在制造業中更加明顯,原因是由于服務業企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比例要遠高于制造業企業,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保護服務業企業的專利、版權、商業機密等機制激勵服務業創新,進而提升服務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三、模型建立
為了更好地探究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本文在計算中國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時使用DEA非參數方法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并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TFPC分解成四個因子,即純技術進步指數TECHC,技術效率指數EFFC,純技術效率指數PEC,不變報酬參考技術下規模效率指數SEC,從而得出更加深入具體的研究結論。
四、核心變置處理
(一)知識產權保護指標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測定,國際上通常使用的是Ginarte和Park(1997)年提出的GP指數法。根據GP指數法,參考韓玉雄(2005),我們從覆蓋范圍、國際條約成員、保護的損失、執法機制、保護期限這五個指標出發,測算了2005-2012年的中國名義知識產權水平。
參考姚利民(2009)和韓玉雄(2005),本文的執法力度因子由社會的法制化程度、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經濟發展水平構成。參考姚利民(2009),本文使用各省區律師人數占人口數的比例作為衡量各省區社會法制化程度的指標,當該比例達到或超過萬分之五時,分值為1,小于萬分之五時,分值為實際比例值除以萬分之五。參考姚利民(2009),本文使用人均專利申請量作為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衡量指標,當一個地區萬人擁有的專利申請量達到或者超過十件時,分值為1,當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不足十件,人均專利申請量指標的分值等于萬人擁有的實際專利申請量除以10。依據韓玉雄(2005),人均GDP達到或者超過1000美元時,人均GDP指標分值為1,低于1000美元時,人均GDP指標分值等于實際人均GDP(以美元為單位)除以1000。
(二)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標
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有參數和非參數兩種主要方法。參數方法需要假定特定的生產函數形式,用來描述投入和產出的關系,用限定的生產函數測算全要素生產率。非參數方法不需要假定特定的生產函數,避免了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非參數方法以SFA(隨機前沿分析)為代表,參數方法以DEA(數據包絡分析)為代表。本文使用DEAP2 1軟件測算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主要用到了服務業產出、勞動投入、資本投入這三大指標。
五、經驗檢驗與結論分析
為分析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本文對計量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表所示。
(一)回歸結果
表1:知識產權保護影響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分解效率系統廣義矩估計回歸結果
(二)結論分析
現階段,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服務業全要素提升起著促進作用,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業剽竊”、“專利侵權”等現象,同時也打擊了“盜版貨”、“山寨貨”等假冒偽劣產品,保障了服務創新生產者的權益,從而激勵了服務業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通過激勵服務業創新,促進服務業企業生產更多高質量、高技術產品,推動產品不斷朝生產前沿面靠近,進而提高了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然而,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業規模效率提高起著微弱的阻礙作用,原因有兩點。首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在激勵創新的同時也抑制了模仿,而大量中小型服務業企業的發展以模仿型驅動為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增加了中小型服務業企業的模仿難度和模仿成本,少數服務業企業的創新成果無法在短期內輻射到整個服務業行業,不利于整個服務業行業實現規模化生產,阻礙了規模效率的提高。其次,服務生產主要以“運動狀態”形式存在,即服務產品的生產和交換是同步的,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在增加服務品交換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消費者對服務產品的需求,進而阻礙了服務業企業的大規模生產,不利于提高服務業規模效率。
六、政策和啟示
首先,根據我國現階段國情以及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即各省份經濟發展程度有所不同,整個服務業行業也存在著異質性,因而適宜強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顯得尤為重要。其次,知識產權保護主要通過促進服務業技術進步,提高技術效率來促進整個服務業行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產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服務業技術進步,提高服務業技術效率主要通過激勵服務業創新實現。因而,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服務業尤其是中小型服務業企業的創新投入,鼓勵中小型服務業企業由模仿驅動型發展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最后,促進服務業由低端轉移到高端,加強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最后,增強肖費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同時,不復制、竊取他人的研發成果,在高校、企業大幅度宣傳、倡導知識產權保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