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兆璋
江老師大膽改革,實行“共享成果,平分獎金”的管理模式,把“文明班”的獎金和學生一起分享。江老師認為,這種方式讓她和學生的關系更和諧,她的班主任工作也更輕松,效果更好了。可是,我卻有所擔憂。
其一,評選“文明班”的初衷是什么?毫無疑問,是為了無形的財富,而并非那幾百元獎金。“文明班”的評比從紀律、出勤、清潔衛生、學習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分,從個體的角度來說,用評選條件來約束同學的行為,能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集體的角度來說,以評比方式塑造良好班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誠如蒙田所言:“財富所給人帶來的快樂是最為淺薄的。”無論多么豐厚的獎金,都只能在短時間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而不能讓諸位學子心中生成高遠、宏偉的志向,更別提長久地文明守紀、勤奮好學、克己自律了。“黃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相比古人這種寧可舍棄千金也要求解真知的決心,如今我們只為獲得獎金而追求“文明”,豈不荒誕?這明明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為什么要靠獎金來激發動力呢?若讓學生養成此習慣,當他們走入社會,面對更大的利益誘惑時,安知他們是否會將“文明”的約束拋之腦后呢?
其二,師生間的親密關系難道是靠分享獎金來維持的嗎?江老師認為,分享獎金的做法體現了班主任“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管理理念,營造了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對此,我不敢茍同。
是的,那些“反叛”學生挖苦江老師:“你管得那么嚴,不就是為了多拿點獎金!”于是,江老師決定拿出獎金的一半作為班級的活動經費,即向學生擺出妥協的姿態,表明自己愿與學生做合伙人,共同分享成果,這才有了“平等和尊重”之感。可是,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和學生平等對話,傾心交流,用愛和善意去引導他們,感染他們,而不是告訴學生,我們是合伙人,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
再看看學生對于分享獎金一事的反應——集體歡呼,而并不是感恩與感動。讀到此處,我沒有看到師生間美好的平等關系,而是心生“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之感慨。在我看來,這些學生正處在青春成長期,思想尚未成熟,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而不是一味遷就。
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是用心思考如何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當“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管理理念過于表面化和功利化時,它無異于一場嘩眾取寵的“作秀”。
其三,這種物質激勵形式能維持多久呢?學生之所以有暫時的“豪情萬丈”,完全是因為這是新舉措,其他班級都未曾實行。倘若大家都來效仿此法,恐怕學生的熱情也會銳減,一些“反叛”的學生甚至可能又會說:“獎勵這么少,不好玩!”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沒有實行類似此“分享”策略的班級的學生會不會對該班學生冷嘲熱諷:“一班財迷!”屆時,該班師生如何應對?答曰:“我們不是財迷!”或“為了‘文明班,我是財迷,我怕誰?”恐怕都不妥。
縱觀此案例,雖感嘆于江老師的用心良苦,但我還是認為分獎金之舉不可取。“文明班”的稱號,原本無價可估,能為它買單的,只有可愛的學生。“文明班”的評比,貴在明理,貴在自律,切忌功利!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