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強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的階段,也是從兒童走向成年人的關鍵期。真可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心理學大師埃里克森曾經說過,“在任何時期,青少年首先意味著各民族喧鬧的和更為引人注目的部分”。青少年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他們是未來的公民,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傳承的使命。關注青少年心智健康成長,不僅要認識到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而且還要理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幫助其解決成長的煩惱,心理輔導是理解青少年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本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理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理解不要以自己為尺度
什么叫理解?著名作家王蒙認為,理解不要以自己為尺度,他說,“說來有趣,你所喜愛的,你以為旁人也喜愛;你所恐懼的,你以為旁人也恐懼;你所厭惡的,你以為對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實,事實往往并非完全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們有時會接受一點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我曾經收到一位小學班主任給我的紙條。上面寫了這樣一段話:
尊敬的老師:
您是不是以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規定下,下課的時候我們靜靜地讀書,輕輕地說話,悄悄地做事。每天還得做功課似地完成這些知心留言。可您知道嗎?我并不喜歡在課間讀書,我希望在課間唱歌,我需要的是自由地宣泄;我更不喜歡天天留言,因為有時候我根本無話可寫,只能無中生有。冒昧地問老師一句,您了解我的需要嗎?
這位班主任所在的學校正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老師設立了一個“知心姐姐”信箱,同學們如有煩惱就寫留言投入信箱,預約心理老師進行輔導。而班主任把這個留言作為布置給學生的每日作業,效果適得其反,于是出現了上述紙條的內容。下面再看一篇中學生的作文——
這是一個瘋狂的班級,它聚集了所有最特殊的人,無論這些特別是好還是壞的。這個班的男生最頑皮、最懶、最壞……簡直一無是處,但這就是我喜歡的,青春期的叛逆。我不在乎我的成績。我只想快樂地過一生,這個班給了我快樂的回憶。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在宿舍里聊時事政治,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我們還抽煙、吐苦水,讓自己的不愉快都消失在這一刻。不交作業、不守紀律、愛起哄……這一切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天性、青春期的叛逆,更體現了我們作為人而存在著的苦惱。
每當我做講座,將這篇文章講給在座的老師聽,之后便問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有的說這個孩子很真實;有的說這個孩子很逆反;有的說這可能是孩子故意要和老師對著干,從自我防御機制的角度看,這就是一種反向作用,就是你說東,他偏要往西。這兩個例子表明,青少年時期確實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心理學上稱之為“第二次心理斷乳”,這意味著,青少年與父母在情感依戀上開始分離,他們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見解,然后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便是一個“分離——個體化”過程,其顯著特點是:自我的覺醒與性意識的覺醒。自我的覺醒,表現為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思維活躍而又偏激,自尊的需求在增長,成人感與日俱增;性意識的覺醒表現為性好奇、性朦朧。
青少年成長的煩惱
青少年在學習、人際交往和生活適應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煩惱,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世界當中。有位高中生給我來信:
吳老師:
您好!有個問題困擾我好久了,請求您的幫助。我喜歡上了我們班的一個女孩子,雖然我很清楚高中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是,我無法克制自己的想法。我希望看到她,走廊上、操場上,當我一個人默默發呆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她的影子。我曾經嘗試克制自己,讓自己不要去想她,但是我發現根本不可能,也許是自己根本就不愿意放棄思念她的想法……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位同學與我素不相識,只知道我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希望得到我的幫助,這封信是他內心真實的寫照。青少年成長的煩惱何其多,我把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煩惱歸為以下七類,供大家參考:
情緒問題。焦慮、抑郁情緒是現在青少年中最常見的心理煩惱。青少年面臨的學習壓力、考試壓力和同伴交往壓力越來越多,這些壓力都有可能引發情緒問題。
學習心理問題。具體有厭學、拒學、學習退避和學習困難等等。如,目前學生厭學心理普遍,由于考試壓力和父母的高期望,有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能一樣有拒學的傾向。
青春期煩惱。包括體象煩惱、性別角色問題、青春期情感問題等等。如體象煩惱,表現在有的男生覺得自己不夠高大,有的女生覺得自己有些肥胖或者因青春痘而煩惱,這其實恰恰反映了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希望得到別人的好評,他們其實非常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這是他們自尊建立的基礎。又如性別角色問題,許多人覺得現在男生陽剛之氣不足,而其實性別角色的建立主要是在0-6歲的早期家庭教育。按照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3-6歲是孩子確立自己性別意識的關鍵期,6歲以后,一個健康的孩子應該以自己同性父母的性別自居,即男孩會以父親為榜樣,女孩以母親為榜樣,建立性別意識。因此,父母是孩子性別角色學習的第一任老師。再如,我們看到男孩女孩“早戀”,總擔心會影響他們學習,卻很少思考如何引導他們學會愛。愛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能力。健康的愛的能力是青少年今后婚戀、家庭生活幸福的心理基礎,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任務。
人際關系問題。對青少年來說,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如果在這三方面有沖突,便會產生焦慮。某種意義上,同伴的影響甚至大于父母的影響,因為同齡伙伴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隨著青少年獨立意識的增強,家長控制式、權威型教養方式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親子沖突。
行為問題。青少年隨著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提高,行為問題逐漸減少,而網絡沉迷和偶像迷戀的傾向逐漸增加。
自我同一性問題。自卑、自負、自我迷離、任性或者過度依賴往往源于自我認同的誤區。自我認同感的建立是青少年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任務,青少年只有擁有積極的自我信念、和諧的內心世界,才會擁有和諧的人格。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特點具有可塑性,這也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心理輔導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青少年危機。青少年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應激事件,當青少年遇到喪失至親的應激事件時,我們要注意對其進行哀傷輔導。近年來,青少年自我傷害、自殺危機事件有所增加,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目標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目標是什么?美國學校心理輔導強調促進學生三個方面的發展:即學業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生涯發展。從中國的文化背景來看,我們更加強調人的身體、心理、精神的整體和諧發展。心理和諧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和諧:第一個是自我與內心的和諧,例如自我認同、自我更新與成長;第二個是自我與他人的和諧,例如關懷、尊重與合群;第三個是自我與環境的和諧,這里的環境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在各種環境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這就需要學校和家庭一起培養青少年的抗逆力。
點亮青少年心里一盞燈
心理咨詢與輔導的理論、方法林林總總,雖然這些理論背景不同,觀點、方法技術不同,但是在輔導原則和策略上又有許多共同點,這些共同的原則和策略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學習和實踐的。以下通過幾個案例來討論青少年心理輔導的若干策略:
正向的信念,從積極的視角看問題
心理咨詢有一句名言“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才是問題”,意思就是人的心理問題往往來自于對所面臨問題的消極想法。心理輔導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幫助來訪者從消極的想法、信念轉向積極的想法和信念。
有一次到山東濟南講課,我給一個省重點中學的高才生做咨詢,當時他正患抑郁癥住院治療。他時常考班級第一,甚至年級第一,從見他的第一印象和班主任的評價來看,絲毫看不出抑郁癥的影子。但在談話過程中,我發現了他很多的不合理想法(在認知干預理論里稱為負性自動想法),羅列如下:
“我一想到將來考不上重點大學,心里就很擔心;我與名人比較,他們太偉大了,而我太渺小了;我常常感到自己很自卑,別的同學比我強;我沒有什么優點;我從來沒有失敗過,我害怕失敗,我認為失敗是恥辱;我做什么事都要100%成功 。”
由此可以看到,他有絕對化的、片面化的、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這些內心的糾結是他產生抑郁癥狀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抑郁情緒往往來自于自己的負性自動想法,我們可以通過認知重建技術來改變自我的負性自動想法。如:①面質、挑戰技術:幫助青少年認識到自身的非理性想法與客觀事實不符合。②合理想法替代:DTR技術(功能性失調自動思維記錄表)。③自我發問:幫助青少年學習主動與自己辯駁。比如,有證據支持自己的想法嗎?以克服消極想法,建立積極想法。④停止負性想法:停止不斷冒出來的負性自動想法。當然,這些認知干預技術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老師來操作。
傾聽的力量,學會傾聽是一種智慧
傾聽是一種輔導技能,更是一種溝通能力。人際交往中的傾聽,可以幫助你更加理解和體察別人。自負的人往往缺少傾聽的習慣,以致在群體中孤立自己。
許玲是個聰明漂亮的女孩,一雙眼睛又圓又大,仿佛會說話。不過現在,她氣鼓鼓地坐在班主任的對面,向老師抱怨:“我郁悶死了,今天的班干部選舉,真是太不公平了!最后的計票結果,我只排第四位,而且比排第一的張菲少了12票。我怎么也想不通。”這個女孩子一切都好,但由于成績優秀,有些自負,不能傾聽他人的意見,難以與同學打成一片。于是,班主任采取了兩條輔導策略,一是讓她自我反省:和當選班長的張菲相比,你覺得自己有哪些不足?二是傾聽別人意見:聽同學對其評價的錄音。有幾個同學的話對她觸動很大:
“許玲,你是我們班能力數一數二的學生。可是,你很驕傲,驕傲得讓我們無法靠近你。”
“許玲,其實那天我是想要給你投票的。但我覺得張菲比你更合適當這個班長,并不是她能力比你強,而是她比你更親切、更熱情,更能和大家打成一片,這不正是一個為班級服務的人所需要具備的嗎?”
“許玲,咱們倆以前還是同桌,每次我有學習上的疑問,想去問你的時候,我總是很猶豫,因為你看我的眼神,好像我真的很笨,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我很佩服你的學習成績,不過你真的很驕傲。”
許玲聽了同學們真誠的意見,心里明白了許多,給班主任寫了一封信。
周老師:
首先我要說一聲,謝謝你。因為你的幫助,我能夠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班干部選舉對我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打擊,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優秀,可是卻沒有得到同學的認可,我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也不愿意去想這是為什么。現在,我明白了我落選的原因。
我是有驕傲的資本,卻沒有把這當作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動力,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優秀,驕傲而自負。這種驕傲與自負使我變得不清醒,看不清自己的不足,并且傷害了別人,使我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一,自負的學生缺乏傾聽:自負的學生往往得到長輩過多的贊揚和關注,容易使其產生優越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和對別人的尊重。其二,傾聽是一種自我教育的力量:傾聽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客觀的自我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要眼中有他人,學會欣賞別人。
成長的潛能,從自我探索中走向成熟
心理輔導關注學生成長的生活世界與經驗,幫助學生自我探索。一個比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應該教給學生三方面的知識:關于自然的知識、關于社會的知識和關于自己的知識。前兩項在現行的學校課程里都得到了落實,唯獨第三項知識很少體現。心理輔導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并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諸如學習、交往、情緒調適、理想抱負等等。第三種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只有經過自我探索,才會獲得經驗,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下面我們聽一位班主任的自述:
我班有個女孩子告訴我,她很喜歡一個男孩子。我和她一起看了兩部電影、一部小說。
第一部電影是《羅馬假日》。我問她,你看電影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說,是安妮公主在忍痛放棄愛情回到王室時的一句話,安妮公主說,“如果我忘記了我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就不會今天晚上回到這里了。”從這句話,她悟到了情感與責任。
第二部電影是《魂斷藍橋》。女孩問我,“瑪拉為什么要死呢?她可以不死的。”我當時沒有回答她,只是讓她先思考一下。第二天,她告訴我,她明白了:因為當一個人失去做人最起碼的尊嚴,就沒有權利選擇愛了。她體會到了愛情與尊嚴。
看了小說《簡·愛》。女孩說,書里她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如果上帝賜予我美貌和財富,我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此刻我難以離開你一樣。可是上帝沒有這樣做。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們通過墳墓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我們是平等的。”她認識到了愛情與平等。
這位班主任很高明,她并沒有進行傳統的說教,反而告訴了女孩與男生相處建立親密關系的正確方法。這種平等的探討體現了真誠的師生關系;在幫助的過程中,傾聽學生的內心需求;相信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培養學生解決自己成長困惑的心理自助能力。
總而言之,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需要家長和老師細心聆聽和平等探討,青少年內心蘊藏著積極的力量,可以在自我探索中得以發現和開發。走進青少年內心世界,學會與青少年心靈對話,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一種使命。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助人的藝術,使我們在幫助青少年成長的同時,也使自身的心靈得到凈化和修煉,自己也得到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