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繼華
在劉儒德教授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yīng)》一書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作者用“頂天立地”來形容一本書。所謂“頂天”,說的是書里每個心理效應(yīng)都取自心理學的實驗和理論,上連科學的殿堂;所謂“立地”,說的是對這些心理效應(yīng)的應(yīng)用都來自真實的班主任成功經(jīng)驗,下接實踐的地氣。仔細閱讀這本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指導性和實效性特別強的書,劉教授在書中一共介紹了與班主任工作有關(guān)的48種心理效應(yīng),每一種心理效應(yīng)都由一個生活案例引出,然后再用心理學原理進行闡釋,最后提出一些指導性的建議。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常常都會遇到許多鮮活的案例,但總是無法將它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更無法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現(xiàn)象和解決問題。實際上,“心理學”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東西,如果班主任只重視管理,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很多工作可能會勞而無功,教學效果也可能適得其反。
對照著書中所提到的案例,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為什么不完成作業(yè)的孩子越來越多呢?那是“破窗效應(yīng)”,對于出現(xiàn)一次違紀的學生,若老師沒有及時地批評教育,并引導其改正,其他的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它提醒我:班級管理無小事,要認真觀察及時處理班級各項違紀行為,避免不良風氣的形成。
為什么足球競賽中孩子們能超常發(fā)揮、奮戰(zhàn)到底呢?賽前我對孩子們的鼓勵就是“羅森塔爾效應(yīng)”。它告訴我: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學生充滿自信,老師的關(guān)注與激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無限的潛能。
為什么在你自認為嘔心瀝血,循循善誘教育學生時,他們的反應(yīng)卻是越來越?jīng)]有耐心,左耳進右耳出?那是“超限效應(yīng)”。它警示我:對學生的批評要適而有度,切不可喋喋不休。
為什么多次明令禁止小學生私自游泳,卻“屢禁不止”呢?那是“禁果效應(yīng)”。它啟發(fā)我:不提倡學生去做的事情不要硬性禁止,而應(yīng)當通過適當?shù)姆绞竭M行疏導和溝通,否則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教育效果會適得其反。
為什么在班級出現(xiàn)“偷竊”事件的時候要慎重處理呢?那是“角色效應(yīng)”,它暗示我:切忌給學生一個壞角色,因為他們可能真的變壞,即使他做錯了事情,也應(yīng)該積極地引導改正,一旦貼上了“小偷”的角色標簽,也許,他的一生因此而改變。
太多太多的案例讓我警醒,我時而為自己正確的做法驕傲,時而有些后怕,一方面為自己沒有犯常識性的錯誤而慶幸,另一方面又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對學生關(guān)愛不夠而感到慚愧。以書為鏡,鑒人鑒己,細細咀嚼書中的文字,實在收獲良多。
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切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這種理論的積淀與支撐,使我改變了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式,讓我從心靈深處去關(guān)懷每一位學生,從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班主任工作變得專業(yè)又不失浪漫、理性又不失激情、辛勞卻不失幸福。
(作者單位:湖北省安陸市實驗小學儒學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