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建
你是否聽過好基友、搞基這些詞語,其所關聯的同性戀一詞,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提及和遇見。然而,同性戀并不是新的衍生品或是舶來品,他們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人群。只是因為社會接納度的提高,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勇敢地走出來,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性少數人群通常用LGBT代表,意思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而性傾向也遠遠不止這些。在面對性少數人群的工作中,為其提供正確、專業的心理咨詢支持,需要更多了解性少數人群。
其實,歷史中的中西方國家,都有過推崇同性愛的時期。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因為戰爭關系,國家為了提升團隊的戰斗氣勢,曾鼓勵和推崇同性之愛,并認為這是非常神圣的。中國古代也有大戶人家養男寵慣例,很多朝代的皇帝也有斷袖之愛的故事。這些有史考證的故事,比比皆是。之后相當長的時期,同性戀被界定為病態和違背自然的,并有非常多的國家視同性戀為犯罪,一旦發現就會遭受刑法甚至死刑的懲罰。而現在,死刑和刑罰在很多國家依然存在。中國在90年代也曾視同性戀為流氓罪。經過長時期平等權益的斗爭,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剔除疾病分類,2001年,中國也緊隨世界衛生組織,修正同性戀不是疾病。至今,已經有22個國家通過同性戀婚姻保護法,意味著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可以結婚并受法律保護。
同性戀的劃分,普遍存在一些常識的誤區。很多人認為,和同性發生性關系,就代表是同性戀。人們普遍認為,在只有同性的場所,例如監獄和女子大學等,會引發同性性關系,然而接觸異性后轉向異性吸引,由此衍生出假性同性戀、情境性同性戀等名詞,這是把性傾向和性行為混淆的結果。我們從性傾向定義中就可以理解:性傾向,即一個人在性、心理和情感三方面對某一性別對象的持久吸引。性傾向不同于性行為,人們不一定會把他們的性傾向在行為中表現出來。性傾向包括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等。所以,即使和異性發生性關系,或是進入異性婚姻,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性傾向是異性戀。著名的金賽報告,早在1948年就證實了這個說法。報告中的調查顯示,30%左右的男子都曾經和同性有過性接觸。然而,大部分人不是同性戀。為了避免歧視,很多同性戀等性少數人群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
受宗教和異性戀為主的觀念影響,恐同的增加(恐懼同性戀,現今已被列入心理疾病范疇)和歧視的出現,讓性少數人群的平等權益受到侵害。特別在國內的心理學領域更是持不同觀點,有些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詢師還在秉承100多年前弗洛伊德對同性戀的觀點,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停滯發展的結果,“弱夫強母”的家庭環境造成了子女的同性戀傾向。包括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2015年修正版)中,依然將同性戀歸類為性行為問題,并標注特別對待同性戀者,雖然精神病學將同性戀排除在精神疾病之外(CCMD-3),咨詢心理學依然認為它是心理不健康的狀態。心理咨詢師中,還有人嘗試將同性戀的來訪者轉變成異性戀的治療,我們稱之為扭轉治療。
同性戀是否屬于心理疾病?當然不是!在過去幾個世紀中,醫學、生物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等都曾嘗試過扭轉治療,通過電擊療法、切除腦組織或生殖器、催眠、厭惡療法等等方式,都沒有一例案例是成功的。現今,扭轉治療依然沒有被證實是有效和安全的。我們接觸到的案例中,有不少類似的情況。例如老專家拉著男同性戀來訪者的手,告訴他怎么和女性接觸交往;父母強制孩子到精神病醫院治療同性戀,服用5種抗精神病藥物,最后卻被診斷精神發育遲滯;某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用電擊療法治療同性戀來訪者;北京某心理醫院發明了接觸金屬棒,探測性傾向基因;淘寶網里的同性戀感應符等等五花八門的識別和治療方法。扭轉治療不但幫助不了當事人的自我接納,而且給當事人和家屬帶來不可估量的心身的傷害,大大增加來訪者抑郁、自殺等的概率。
我們也遇到很多想要改變自己性傾向的來訪者,還有自己是同性戀但恐同的人。這也讓更多人困惑,到底性傾向可不可以改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要扭轉治療呢?其實,這和社會歧視、家庭壓力,特別是當事人自我認同有很大關系。性傾向的認同,有不同程度的狀態。有些人,最初了解自己喜歡同性、與大多數人不同時,會感受到很大的沖擊、不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并自我排斥。當他們慢慢了解一些常識后,知道這不是一種選擇時會有些心安,但還是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希望和其他人一樣。這個狀態常會出現恐同或接受扭轉治療的現象。隨著當事人接觸更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或知識,也意識到性傾向只是自己的一部分時,才開始接受并取悅自我,并能尋找應對社會家庭壓力的支持系統。自我認同這個過程往往要經歷幾年甚至更久時間,這也和社會的接納度相關。在有些國家,一些同性戀驕傲地走上街頭,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性少數人群,并告訴那些一樣的人,你們并不孤獨,一樣有享受同等生活的權力。六色彩虹旗成為他們的代表,在同性戀的隊伍中到處可見。
“同性戀不是心理疾病,期待更多的人對同性戀抱以友善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