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芬 江世君
摘 要: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素質教育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終生發展。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要從小抓起,從小就有好習慣是成功的第一步。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而且是積極發展的一個群體,所以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要肩負起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如何進行培養,這顯然是要花時間、精力,耐心、細心的去觀察、去實踐。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因材施教;教育策略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以興趣做先導,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互動,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定能煥發生命活力。
陶行知曾提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什么是真?真的含義之一就是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一所好的學校,一個好的班級應該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作為老師應多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常見的問題,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每個細節所表現出來的習慣,提高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認識,一刻也不能放松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要打持久戰。
1任命學生擔任教學助手
有的學生很聰明,在課堂上的每次發言都會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語言表達能力極強,學習有韌勁。其身上有著極大的潛力可挖掘。但學習習慣不好,寫字潦草,不善于傾聽,總是在下面亂發言。開學初,對老師的學習要求極為不屑,自認為很聰明,覺得預習或把字寫好是浪費時間。
性格鑒定的結果:該生屬于主動探究型性格。以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突破口。結合其自身特點,讓他負責檢查全組同學的家庭作業,這樣一來,寫字馬虎潦草的他不但自己字跡工整,還要求同組同學的字跡工整。在全班開展了“我是小老師”的預習競賽活動中,好該生積極參加,一學期下來,書寫工整,自學能力大大提高,善于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而且變得愛提問題,愛思考問題,愛傾聽別人發言。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預習已變為該生的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愛好。同時,預習習慣的培養也矯正了他以往懶散、依賴、隨意、作業馬虎的不良習慣。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個別學生上課的時候總是聽一會兒,就不自覺地東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東西都想玩,一枝鉛筆,一塊橡皮都能讓他玩上半堂課,等到被老師提醒而轉過神來聽課時,由于沒聽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邊的東西。學習成績自然不好,老師和家長都很著急。學生自己也知道上課應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可一上課就不自覺地又神游了。上課前調整好情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是聽好課的基礎。針對這樣的學生,最好的做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評價,外部獎賞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提各種問題來激發學習動機。對于不認真聽課的孩子,平時給予較多的關注,如:平時交往中,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在教師心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經常提問,這樣可以使他們集中注意力聽課,促使他們思考問題,經常受到老師提問的學生,不會以不注意聽課或搞小動作而吸引教師的注意。
3適度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對于任性、倔強的學生,必須區別對待。曾經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行為習慣非常不好,屬于軟硬不吃的孩子。在擔任該生美術課時,曾經批評過該生。當筆者要擔任該生班級的數學課時,該生流露出較大的逆反情緒。筆者絕對從以下方面著手:暖其心,動其情,因為該生的內心曾被老師傷過,所以這個孩子的內心十分脆弱,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因此,平時的課堂上多關注該生的表情及動作,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一段時間下來,堅持用“放大鏡”的眼光來觀察該生。經常有“聽課認真”、“書寫工整”、“回答響亮”等一些鼓勵的話語來激勵,只要做到的,都毫不吝嗇地表揚。另外,還通過平時的言行,讓學生明白,老師并非想象的那樣可怕。相反,老師可以成為他的朋友。不僅在學校里做了很多,課后還經常打電話與家長聯系。就這樣,在不斷的關注下,該生的內心開始蘇醒,行為習慣改了很多,而且學習也很賣力,學習成績非常優異。
4針對性地布置作業
做作業是加深知識理解、鞏固課堂學習所得的主要方式,有些學生不愿下功夫自己做作業,早上到學校抄襲他人作業,這樣是難以掌握知識的。為此我讓孩子建立了記作業本。老師、家長和學生還對做作業約法三章:①作業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做出來的,不要問別人;②作業中感到不知所措的,要先復習概念公式,再看例題,接著自己思考,爭取獨立完成;③對于自己實在難以完成的題目也要認真思考,提出問題,老師給予輔導解決。這樣以來,一些由于長期抄襲別人作業,而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得到甜頭,看到自己的成績一天天在提高。這些孩子逐步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成績也大大提高了。
5.結語
學生良好的或者不好的行為習慣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對于良好的習慣我們要給予表揚,并標為學習榜樣,讓其他學生仿效,同時也能從他們的身上領悟出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對于不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去觀察,找到原因后,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特點、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讓他逐步形成好的行為習慣。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參考文獻:
[1]項能翠.扶持幼苗成長的幸福——小學生養成教育案例[J].文教資料,2011,19:167-168.
[2]趙麗霞.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09,05:58-59.
[3]鄭慶文,田瀾.小學生學習習慣調查與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12,05:126-129.
[4]梁遠征.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17:29-30.
[5]易禮洲.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03:127.
(作者單位:1.大連市金普新區灣里小學;
2.大連市金普新區杏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