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
摘 要: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現代高校助學模式面臨著新的要求,本文試圖在梳理原有助學模式基礎上融入創新以構建更為合理和全方位的貧困生資助模式,以保證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自信地成長。建立積極遴選機制,實現經濟價值與人本關懷相統一;監督約束機制,力爭物質資助與精神援助相結合;自強勵志機制,達成啟發自助與倡導助人相協調,融合創新以達成資助目的,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新常態;貧困大學生;助學模式;融合創新
一、高校大學生助學模式的政策環境與現實意義
(1)我國高校助學模式的歷史演變和當前政策環境。建國以來,我國高校助學模式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程,每次調整都力求與當時的歷史發展條件和國家的經濟水平相適應。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1+6”模式,即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助、貸、勤、補、減免”、綠色通道有機結合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
(2)高校大學生助學模式融合創新的現實意義。貧困大學生是當前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群體,與同齡人相比,他們過早地承受著生活的不幸,獨自承擔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構建與完善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模式,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解困機制,從物質和精神多方面去關心和幫助貧困大學生,保障貧困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自信地成長,同時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客觀需要。
二、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助學模式的現狀分析及問題
(1)資助政策事前資格認定缺乏合理機制。當前國家給定的只有一個模糊的標準:凡是學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平均生活線的都算困難學生。這給高校的資助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曾有省份為防止虛假申報貧困生資格,“放權”由各高校自行認定,這主要依靠當地民政部門提供的證明和老師、同學的觀察。然而我國地域遼闊,東西部等區域發展水平差距大,加之收入申報制度、家庭經濟狀況評估、低保給予標準、統計制度不健全等,要制定一個詳實的認定標準難度極大。
(2)資助政策在執行中出現偏差。一是國家助學金資格認定和資助過程中育人效果不明顯。高額的助學金沒能激發他們的斗志,反而可能助長了他們中部分貧困生的虛榮心和惰性,不講義務,只享受權利。二是當前高校為貧困生設立的勤工助學崗位層次較低,很少能與專業相結合,這與大學生知識型的特點不符。雖然當前各高校普遍落實了勤工助學的啟動資金,但所提供的崗位非常有限,仍然局限于辦公室、實驗室打掃衛生和整理,食堂幫工和圖書館整理,缺乏知識和科技型,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不愿參加勤工崗位。校外勤工助學也主要以餐廳服務生為主,同樣缺乏與專業相結合的適宜的勤工助學活動。
(3)資助政策事后監管不力。一是前國家助學貸款實施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大學生貸款的還款情況不容樂觀,銀行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不太愿意貸款給學生。銀行的風險考慮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貸款的學生愿不愿償還,這關系大學生的個人信用問題;二是貸款的學生有沒有能力償還,這關系大學生畢業后的收入問題。二是貧困生每年的資格重審中退出機制過程難以推進,貧困生一旦進入數據庫,要對其進行清除難度很大,因為自身沒有統一的維度,又要面臨強大的社會輿論?,F有的常規維度只有無故曠課、不掛科、不違反校規法紀、不使用高檔化妝品等,而現實操作中遇到的學生問題則層出不窮,缺乏具體的度量考量方法。
(4)精神資助力度較為薄弱。國家助學體系基本以物質資助為主要模式,基本目標是“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然而在整個資助活動中應有的對貧困生發展機會、生存能力、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的關切,以及品學兼優的導向,其目的都在于促進實現貧困生在認知、情意、思維、人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都未得到較好的體現。當前的貧困生資助為充分考慮到資助個體的個性世界和真實感受,而只考慮公平、公正、公開,用一套事先預設好的冷冰冰的框框、模式、規范來簡單操作,會讓貧困生在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物質保障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強化了弱勢心理,從而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人格空間。
三、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助學模式融合創新研究
(1)積極遴選機制,實現經濟價值與人本關懷相統一。基于新常態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視閾,貧困生資助的始發點是教育公平,其思想動力源于人的良知和同情,面對挑戰學生道德底線和資助初衷的行為,必須以制度形式的確定來維護資助政策的揚善目的。我們所提倡的積極遴選機制應在此基礎上定期或不定期對申請資助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全面或抽樣實地調查,定期開展學生日常消費調查,包括月消費水平、話費消費水平、衣服化妝品消費水平等,且動態關注學生成績是否合格、有否受過處分和生活節儉情況,完善貧困生的認定和退出機制。從“現實的人”的需要出發,充分考慮貧困生的感受,把是否實現經濟價值與時代意蘊的人本關懷相統一,作為資助工作推進的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
(2)監督約束機制,力爭物質資助與精神援助相結合。首先,提升貧困生的個人品質,加強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針對虛假申請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的還貸率不高的問題,主要加強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在讓貧困大學生享受物質資助的同時,獲得受用一生的精神援助,力爭物質資助與精神援助相結合。其次,盡快建立健全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以完善配套的法律保護措施,對個人信用進行監督約束。建立以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貧困生為主,享受國家助學金為輔的覆蓋全體貧困生的信用檔案。資助工作在力求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同時,必須堅持資助工作的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有機結合,這是建立物質資助與精神援助相結合工作機制的意蘊所在。
(3)自強勵志機制,達成啟發自助與倡導助人相協調。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救急不救貧”,資助政策從本質上是為了緩解貧困大學生在求學中面臨的階段性經濟困難,而不是靠外力單純提升其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因而,一方面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幫助貧困大學生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樹立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理念和在砥礪中成長的積極人生態度。啟發受助者的自助,倡導受助者的助人,實現由“他助——自助——助他”的轉型升級,達成啟發自助與倡導助人相協調。
參考文獻:
[1]田張民選.理想與抉擇一一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劉燕.高校貧困學生助學機制中的角色定位及系統化建構[J].鄭州師范教育,2014(11)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