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俊
【摘 要】本文在重新認識課程性質與任務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面向施工的建筑結構課程內容體系”的新理念,并介紹了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具體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建工專業 建筑結構 教學內容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02
建筑結構是土木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由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課程組合而成。現在院校所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將這幾個課程進行簡單的拼接,限制的教學過程中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影響了結構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這些年,我校秉承著校企合作的原則,通過積極探索,在培養以施工為導向建筑結構內容體系的改革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一、對課程功能和培養目標的重新認識
社會需求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又決定了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目標,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目標決定了教學結構與教學內容。長期以來,土木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相關的結構設計人才,建筑結構被設定為專業核心課程,其主旨是培養結構設計能力。在當時看來,這種定位設定是合理的。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現階段,這種定位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需求。根據人才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可分為四個類型:學術性、技術性、工程型和技能型。其中工程型人才,例如結構工程師,可以將原理轉換為工程設計。技能型人才,例如技術工人,可以將生產工藝轉換為形態產品。技術型人才,例如施工員,可以將實際工程設計轉換為實際生產和工藝。
以土木類專業為例,專科類型學生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其次再是技能型人才。具體就是能夠在施工一線工作的技術管理人員,而非結構設計人員。學生出去需要具備一定的施工方向的專業能力,而不是結構設計。鑒于此,建筑結構在培養人才上承擔著兩個任務。第一:培養學生一定的分析解決結構問題的能力;第二: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奠定后續專業課的學習。
二、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路
(一)內容體系
建筑結構作為一門設計類型課程,在課程內容設定上,主要包括的是設計原理與結構設計兩塊。課程教學重點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層工業廠房等。甚至在很多院校都以結構設計為畢業設計的重點。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向就業,就是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培養什么人才。顯然,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以就業為導向。大部分畢業生并不能夠很好的勝任一線施工崗位。為此,在建筑結構中構建以施工為導向的內容體系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實踐中,我們對教學改革有以下做法:
1.增加建筑施工中常見的建構問題。講授了預制構件施工階段驗算、鋼筋代換、鋼腳手架和鋼模板等一些施工中常見的一些結構設計計算問題。
2.提高結構施工圖教學比例。作為土木類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識圖,一直都是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由于專業知識限制,結構施工圖,特別是平法施工圖,很難在其他課程(例如建筑制圖)中完成。所以,建筑結構必須將識圖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否則,這項重要的技能會出現“真空地帶”。教學過程中,我們講解了砌體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及鋼結構的結構施工圖的識圖方法。其中又以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圖的識讀為主要內容。
3.加強結構構造教學。現行對結構計算一般只考慮荷載對體系影響,忽略了其他因素對結構的作用。構造措施就是考慮了計算中未能詳細考慮的因素并采取相應技術措施,結構計算與結構設計兩個內容相鋪相成。在實際工程中,很多工程質量事故都是因為構造不當而造成的。在建筑結構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講解公式推導以及計算方法,對建筑結構中的一些構造知識就是一筆帶過,這種教學存在著很大誤區。必須對建筑結構的構造內容進行強化,切忌照本宣科,應著眼于理解,講清原理,特別是其中的力學原理。
4.合理確定教學重點,恰當取舍傳統內容。在制定教學內容上,應緊密圍繞著培養一線施工技術人員為導向,對教學內容設定,要做到實用、實際、突出實用性。對此我們刪除了一部分內容、包括公式推導、結構布置、結構選型、結構計算等設計性較強的內容。同時確定了以以下內容為重點的教學體系:①結構的基本概念;②鋼筋混凝土房屋、樓蓋以及單層工業廠房的構造;③結構施工圖。
(二)優化內容結構
內容結構是教學的幾個內容排列與組織。其合理與否對教學成果有著較大的影響。內容結構在設置上應符合內在規律和內在思維的邏輯性。目前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都是簡單的將砌體結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課程每個作為一個單獨部分來闡述,大多數教師也是按照這種排版模式來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排版只是單純的將所有內容拼接在一起,板塊與板塊之間并沒有很好的銜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基礎上,我們對內容結構進行了適當的優化,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建筑材料、基本構建、建筑結構設計方法、結構施工圖幾大板塊。這種排版不但能夠避免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重復,同時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認識規律,符合內在邏輯性的要求。比如,偏心受壓的混凝土構件,把其當做一個整體來分析,替代了以往采取大小偏心受壓來對構件內力進行分析這種傳統的講授方法。
(三)強化“規范意識”
建筑結構課程的學習過程也可以說是對其規范熟悉和運用的過程。按照構造要求的標準和規定不同,規范、設計標準和規程一般有以下四個類別:一是強制性條文,無論發生事故與否,一旦違反都將受到處罰;二是嚴格遵守條文,要求這樣做,但是不具有強制性;三是應該遵守條文,正常時應按照規范要求做;四是允許有選擇的條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規范的要求程度往往都不加以區分,不利于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郭玉敏.任務教學法在建筑結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2009(01).
[2]鄒同彬.優化建筑施工教學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J].才智,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