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麗
摘 要:與普通教育不同,特教學校因教育地位特殊、教育對象特殊,學校的各方面管理也有特殊性,許多問題的發現與合理解決,沒有現成的辦法和依據,需要管理者用細致的慧眼去發現,用新穎的思路去分析,進而合情合理地解決。
關鍵詞:特教教師;職業倦怠;緩解策略
一、特教教師職業倦怠的三種表現
(一)從教的自卑感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教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在世俗的眼光中,特殊教育畢竟屬于非主流教育;對待特教工作,不同領域的人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不理解、缺少尊重、甚至歧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特教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總是懷有自卑感,甚至不認同自己的工作和成績,看不到自身的價值。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面貌。
(二)崗位的厭倦感
由于教育對象特殊,特教工作相對瑣碎繁雜、單調機械、重復啰嗦,缺乏知識的創新與“教學相長”的生成快感體悟;加之特教學校學生人數少,學生在校周期長,教師崗位相對固定,大部分教師往往九年一貫地面對一群相同的面孔,因此極易產生厭倦感,在工作中惰性傾向嚴重。
(三)工作無成就感
在特教學校工作時間長的教師總是這樣感嘆:幾十年默默耕耘,就教了那幾屆學生,而這些學生能在社會上自食其力就是最大的成就了。更多的情況是,許多學生畢業后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傳來婚戀、家庭、職業等方面不幸福的消息。如今,聾生逐年減少,智障及多重障礙學生越來越多,教學的成就感就更低了。因此,工作無成就感,是特教教師的普遍感受。
二、緩解特教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一)凸顯三個優勢,喚醒教師自主發展意識
優勢之一:特教學校無敏感問題的困擾。與普通中小學教育相比較,特殊教育沒有當前擇校、收費、減負、家教等熱點、難點問題的困擾,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教師可在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殘障學生身心缺陷補償等方面發揮自身特長,施展才華,作出成績。
優勢之二:特殊教育尚屬教育新開墾的“處女地”。我國特教歷史僅僅百余年,真正的起步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所以特教工作待開發的領域較多。毛澤東同志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畫最新最美的畫圖。”特殊教育雖然缺乏較為成熟的經驗和方法,但畢竟框框較少,教師可以放開手腳去實踐、去研究,且容易出成果。
優勢之三:社會關注度高。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特教事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預示著特教事業的春天來臨。因此,特教教師應“風物長宜放眼量”,在新的起點上認識特教事業,為特教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二)實施“三大工程”,體現教師人生價值
(1)愛心工程。愛心是由許許多多、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關心、幫助和愛護組成的。教育本身是愛的藝術。我們通過宣傳特教學校和“最美鄉村教師”,號召教師以“愛”堅守人性的至善,堅守平凡崗位。在打造“愛心工程”的過程中,引導教師不僅做“愛”的使者,更要做“愛”的紐帶:一方面關愛學生,體現特教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要把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愛,傳遞給每個學生。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現實中做到并長期堅持卻不容易,這就需要特教人從靈魂深處改造自己,對于“愛”有更深層的認識和體會,面對世俗浮華、物欲橫流的現實,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2)責任工程。特教學生是個廣義的概念,教師面對的則是具體的個人。他們每個人的殘障特點都不同,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既要促進學生向常態化健康發展,又要確保學生平安快樂。因此,特教工作責任重大而艱巨,來不得半點疏忽和馬虎,學生在校時應時刻在老師的視線之內、掌握之中,這既是對學生身心健康安全負責,又是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實施個別化教學訓練的重要途徑。要用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來教育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學會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3)制度工程。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我們更需要從制度層面上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我們需要著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制度工程。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形成特殊教育學校章程,其中囊括了學校全方位管理的各項制度。操作過程中,我們引入激勵機制,實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教職工實行聘任制、績效工資制。對于教學、后勤等不同崗位,盡量實行量化管理,打破了“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充分調動了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剛柔相濟,體現人性化。人是有差異的,我校在制訂計劃和工作要求時,不搞“一刀切”,而是遵循適度寬容的原則,允許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工作崗位、不同個性特長的教師有不同的表現。評價教師看主流、看工作、看績效、看特長,對無傷大局的小缺點和不足,不揪住不放、不上綱上線。對一些有特殊情況和暫時困難的教師,給予盡可能的照顧和通融,做到既尊重教師人格、勞動,更尊重他們的意見,甚至“善意的牢騷”。
實踐表明,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倦怠,不能僅局限和停留在一味要求教師無私奉獻、燃燒自己的層面上,而要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做出業績、發展自己。教師工作主體地位的確立,會極大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時,管理者發號施令的角色隱退,而服務保障的角色得以凸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嘗試,從更多角度、層次對特教教師給予關懷,切實緩解、消除他們的職業倦怠。
參考文獻:
[1]李宏飛.職業化——21 世紀第一競爭力[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15.
[2]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06.
[3]周朝坤,羅平,徐桃坤等.特教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與相關因素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2,4:55-59.
(作者單位:河南省遂平縣特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