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鋒 郭耀華
摘 要: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本文分析了古代傳統邊疆觀,闡述了古代傳統治邊觀,然后剖析了古代傳統治邊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中國古代;傳統治邊觀;思想論
中國古代傳統邊疆政策對此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傳統治邊思想則是各歷史時期邊疆政策制度的思想理論基礎,一方面表明了當時的政治意向和行動,另一方面為后世展示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提供了多方選擇的可能性。如果將之視為一體系,則大體醞釀于先秦,成形于秦漢,進一步發展與充實于以后諸朝代。這一過程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歷程大致相當。
一、古代傳統邊疆觀
(一)服事觀
最早提出服事觀的是《尚書·益稷篇》里的“弼成五服之說”,《周禮·夏官司馬·職方》中則為九服說。雖然在層次、范圍和名稱上不同。但都是以一個單以的政治統治中心為內核,再由近及遠地推向四方外周,產生若干政治層次。隨著距離中心的由近及遠,這些政治實體對中心的任務逐步減弱。
自漢代開始,《尚書》、《周禮》先后列為儒家經典,觀點得到廣泛傳播,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影響深遠。后世政治家在討論邊疆問題時,也常以之為自己主張的理論基礎。服事觀不禁是對先秦社會情況的概括和愿望,也是大一統前提下中央集權主張的重要思想先導。
(二)華夷觀
上古時期,中國曾經存在眾多的部落。古人把非華夏的蠻、夷、戎、狄統稱為“四夷”。雖然實際上他們也大量雜居于諸夏之間。隨著民族區域界限的日漸清晰,中央王朝對于劃分華夷的認識也更加明確。如果某時某邊沒有所謂夷狄問題,也就相應地不存在邊疆問題。直至近代,邊疆問題的重點由以國內少數民族問題為主,演變為中華民族與境外民族的關系。
不能否認,不少漢族統治者在不同程度上存有種族偏見,但以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標準分辨華夷卻是傳統華夷觀的主流。華夷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漢與匈奴的和親。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傳統邊疆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人從宏觀角度闡述的隊邊疆認識。其特征是與古代政治實踐與政治思想發展水平相符合的。
二、古代傳統治邊觀
(一)夷夏之防觀
胡耐安《邊政通論》曾總結十條中國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治邊政策,統治者首先考慮的穩住自己的基本陣線,然后再去考慮發展與四夷的各種關系。其心理基礎分析如下:
首先,要防止以夷變夏,這是防的目的。孔孟都是此說的積極鼓吹者。但這種防的不是自然血統,而是能否保持“衣冠禮樂”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明人撰寫《元史》就認為忽必烈是“用能以夏變夷”。所以并不是簡單地維護漢人建立的國家政權。
其次,是“尊王攘夷”,這是防的主要途徑。該思想的實質就是當中原諸夏與周邊四夷之間的矛盾激化時,前者團結在一個政治中心周圍,共同應付邊疆危機,以達到防止以夷變夏的發生。即內部團結,一致對外。所以到清末,義和團可以有“扶清滅洋”的口號,孫中山能有五族共和的主張。
(二)以華變夷觀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史中,四海一家,天人相應的思想和大一統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對于傳統治邊思想也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是有作為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統治者們的共同向往。由此產生的治邊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多事四夷的思想,即主張以武力征服為主要先行手段,繼而在邊疆地區建立較為穩定的統治。漢代的劉歆等認為只有通過此等活動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以其他方式(和親、互市)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漢武帝成功地實現了該設想。其二,守在四夷的思想。該思想是以承認邊疆少數民族有不同于中原民族的生活權利為前提,以德政和武力后盾為主要實施手段。縱觀中國古史,歷代冊封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建立藩衛地方政權的事例非常多。其三,以夷制夷的思想。亂夷安華是低層次的以夷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較高,而實現高層次的以夷制夷則是以華變夷。
總之,以華變夷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傳統邊政的戰略性指導思想,開拓邊疆是這一思想指導下的直接產物;守邊安邊都只能在以華變夷的進程中得以最終實現。
(三)因時、因地、因人而治觀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在不同的時空,其居民的情況多有差別。在此歷史條件下,形成了富有很彈性的治邊傳統思想。其思想大致如下:第一,講羈縻就是要反對放棄中國與其周邊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第二,要適度而治,即在同一時期,中央對不同的羈縻地區統治強度不一。比如西漢對待匈奴與康居國的不同態度,后者有著遣子入伺的行動。第三,羈縻而治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更高層次的治。歷史事實充分證實這一點,匈奴人在逐漸習慣了漢人的生活方式后,政治上也日趨內附于漢。
三、古代傳統治邊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制約因素
同一切思想意識一樣,中國古代傳統治邊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有其客觀條件的。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處于歐亞大陸的東段,有一個民族關系相對穩定的環境,容易構成多民族統一的中國的自然地基本國界圈。
從生活方式看,中國古代文明最早在中原農業區發展起來,與四夷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方式有著明顯差異。造成了在一個大的相對封閉環境中各民族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對流式的運動,所以中國古代形成了傳統的以大一統思想為前提的以華變夷的治邊觀,中原民族和周邊民族相互影響、改造著對方。
從政治環境看,在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長期盛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統一國家政治的穩定因素。
自明中葉以后,中國開始遇到外患引起的邊疆問題,但是人們還是試圖以一些傳統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結果是問題日益嚴重。究其根源,由于歷史上華與夷對比長期處于發達、優勢的地位,從而導致辯證的華夷觀僵化,不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喪失了繼續保持先進的發展機會。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傳統治邊思想是一個以大一統思想和華夷思想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系,它反映了對不同地區施以不同強度統治的中國古代邊疆觀具有多層次的、動態的、有繼承性的特點。在長期的相對穩定的歷史條件下,曾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鞏固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最終在近代歷史大變局中完成了歷史使命。作為中華古代遺產的組成部分,它包含著精華。但只有建立當代新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思想體系,才有可能真正發揚其內蘊的精華。
參考文獻:
[1]馬長壽.十年來邊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邊疆通訊,1947(4).
[2]張其昀.黨史概要[M].高屹.蔣介石與西北四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79.
(作者單位:武警政治學院(上海松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