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閣


所謂“酸性體質論”,就是近年來廣為流傳的一種偽科學學說。該學說認為,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無論是癌癥,還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是由于吃多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而所謂“酸性食物”范圍之廣之常見,絕對可以嚇你一大跳:魚、肉、米飯、酒等人類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說成是酸性的。尤其是中國人的主食米飯,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也就變成了致病的罪魁禍首,從而引起很多人的糾結。
這一謠言在3年前開始傳播,后被屢次辟謠,但直到今天,我們竟然還能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為什么這則謠言的生命力會如此旺盛呢?編輯認為,可能是因為“酸堿、PH”這些術語讓人覺得與科學沾了關聯,那種“少吃肉,不患癌”的結論又與大眾心中的某些預期不謀而合的原因。
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的顧中一醫生 就曾發文《酸性體質引發癌癥,純屬胡說》,做過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他說:經??吹骄W上有關“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的文章,轉載這篇文章的朋友倒是的確是好意,無非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身體健康以免患上癌癥,但可惜的是這兩個概念在主流醫學界根本上就是不被承認的。假如你在CBM(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上搜索“酸性體質”,你就會發現無論是關鍵詞還是文摘搜索連一篇文章都沒有。
那么“酸性體質論”的歷史淵源和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本期專題為大家理清幾個主要疑問。
一、“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說法從何而來?
20世紀60年代有一項關于慢性腎臟疾病的研究,提出了骨質疏松的營養酸負荷假說,假說認為那些代謝后呈酸性的食物可對骨骼造成損害從而導致骨質疏松。但這一理論卻被誤推到飲食營養理論中去,被誤傳為“如果長期食用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會引起體質的酸化,甚至導致骨質疏松?!@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人體酸性化是萬病之源的說法的歷史根源所在。
而實際上,這是臨床上因為患了某種疾病才出現的(如腹瀉、腎衰竭、脫水等)“酸中毒”現象,或者因為服用了某種藥才出現的,而不是“酸性體質會導致疾病”。而最讓大家恐慌的癌癥,也確實與酸性有一點關系,但并不是“酸性體質”誘發了腫瘤,而是腫瘤的生長會導致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這是完全因果倒置了。
二、身體到底有沒有酸堿性呢?
答案是:有,而且人體不同部位的PH都是不同的,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不勝枚舉,這些液體各有各的酸堿度。所以“身體偏堿才健康”這樣的論斷是完全不科學的。如果非要用哪種體液來評判所謂的“酸性體質”,那就是血液。
健康人的血液通常呈現弱堿性,PH維持在7.35~7.45之間。這樣有利于機體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并使體內的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保持良好狀態,保證人的精力充沛。但是在疾病的情況下,血液的酸堿性可能是會變化的,醫學上稱為“酸中毒”和“堿中毒”,比如:女性在懷孕時如果因為妊娠反應頻繁嘔吐,丟失大量胃酸,就會造成代謝性堿中毒;人若不吃主食或糖尿病人無法充分利用碳水化合物,則可導致酮癥酸中毒;呼吸道阻塞及肺部疾病等可造成呼吸中樞受抑制,肺中二氧化碳不能正常排出,會造成呼吸性酸中毒;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過度通氣,導致二氧化碳排出過多,可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運動員激烈運動后骨骼肌可產生大量乳酸進入血液,此時立刻抽血測運動員血液PH,由于乳酸的產生速度大于清除速度,可能此時血液的PH略有降低,但休息片刻后血液的PH就會恢復正常。
三、食物有酸堿之分嗎?
營養學中決定食物酸堿性的不是食物的口味,也不是食物的PH,而是食物燒成灰后留下的物質。通常酸性食物,是指食物經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這些元素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這類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堿性食物,是指食物經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成分中主要含鉀、鈉、鈣、鎂等元素,這些元素溶于水后生成堿性溶液,這類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而中性食物,則包括烹調油、黃油、淀粉及食糖等。
四、食物的酸堿性會影響身體的酸堿性嗎?
營養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日常攝入大量的酸性食物,酸性代謝物增多,確實會影響人體的酸堿平衡。但是,我們的身體有著精巧復雜的設計,從消化系統到排泄系統,再到呼吸系統都精密地控制著酸堿平衡。
就消化系統來說,小腸可以根據食物的成分來調節對胰液中堿的再吸收,從而來調節血液中堿的濃度。小腸還可以通過調節對食物中堿離子(例如鎂、鈣、鉀等)的吸收來維持酸堿平衡。大腸也能調節對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機酸的吸收,一般含硫氨基酸和有機酸由消化系統進入肝臟等器官,經過代謝反應后生成氫離子(酸)或者堿離子,并釋放到血液中;排泄系統中,當血液帶著代謝產物經過腎臟時,腎會像一個小泵將酸性物質排出,并回吸堿性物質,同時還不斷控制和調整酸性和堿性物質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機體PH恒定。而在呼吸系統中,我們的肺能不斷排出二氧化碳,以減少體內揮發性酸的產生,是調節人體酸堿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五、平衡飲食最重要
我們不應太在意吃進去的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應該更注意食物本身所包含的營養素。營養師建議大家平時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這并非因為它們是所謂的“堿性食物”,而是因為它們富含各種對維護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實際上,講究食物多樣化、保證葷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則。各類食物均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發揮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相互之間不可替代。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多樣化的膳食搭配才是通往健康的關鍵。
顧中一在文章中總結:“從一個人的健康管理角度講,很多人得病,都是生活方式病,這與飲食不當、運動不夠、不注意遠離污染都有關。想要遠離疾病,那就得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認,在城市現代人的膳食結構中,適當控制酸性食物的確是有必要的。不過有一點要申明,推薦果蔬類食物并不是因為它們的酸堿性,而是其本身的營養價值,只有合理搭配選擇食物,才能夠減少營養缺乏,通過合理膳食,我們就能滿足日常的營養需要,而不是去依靠那些保健品和營養補充劑?!?/p>
那么怎樣才算合理搭配呢?《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出的一日食材生重答案,較有參考價值:油25~30克;鹽6克;奶類及奶制品300克;大豆類及堅果30~50克;畜禽類50~75克;魚蝦類75~100克;蛋類25~50克;蔬菜類300~500克;水果類200~400克;谷類、薯類及雜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