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中國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我們健康管理和體檢中心的職責就是要通過體檢去發現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起到早防、早治的作用。現在我們在體檢的檢前、檢中和檢后管理過程中要積極防治與控制以下心血管危險因素。
1.高血壓
高血壓的發病危險因素主要是血壓偏高(即所謂的“高血壓前期”),高鹽低鉀膳食,超重和肥胖,體重增長過快和過量飲酒。血壓升高又是腦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致死致殘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當3次非同日診室測量血壓的平均水平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時,即可診斷為高血壓。正確測量血壓和選用何種血壓值十分重要。
血壓在140/90mmHg以上、160/100mmHg以下時,如伴有心血管疾病、靶器官損害以及危險因素而處于高心血管病危險狀態的患者,也應及早開始降壓治療,同時進行生活方式干預;不伴有以上危險因素的患者,可以在密切監測下先進行強有力的非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限制鈉鹽攝入、減輕體重、減少飲酒、平衡膳食和加強體育鍛煉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應立即開始藥物治療。當血壓在160/100mmHg以上時,應立即服用降壓藥物,同時進行生活方式干預。
2.吸煙
研究證明吸煙與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相關并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被動吸煙也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
煙草燃燒時產生的煙霧中有致心血管病作用的兩種主要化學物質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戒煙的益處已得到廣泛證實,且任何年齡戒煙均能獲益。臨床研究證據提示,戒煙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預方法之一。
對于預設戒斷日者(即患者需在某一特定日期前戒煙),可選用尼古丁替代療法(N1KT)、伐尼克蘭或安非他酮進行戒斷治療。
3.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通常指血漿中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升高,也稱為高脂血癥。但臨床上高脂血癥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癥在內的各種血脂異常。
所有的高危人群均應接受專業的生活方式指導,以降低總膽固醇和LDL-C,升高HDL-C,降低甘油三酯從而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血脂異常者經過飲食控制和運動鍛煉等生活方式控制后,血脂仍然異常者,推薦他汀類藥物。
4.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
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及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引起慢性高血糖,并伴有脂肪、蛋白質以及水、電解質甚至酸堿代謝紊亂。
糖尿病的治療是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強調多種危險因素的控制和治療的達標。在空腹血糖超過5.6mmol/L時就要引起重視,防止血糖進一步升高。飲食調整是糖尿病患者的第一基本治療,運動是第二基本治療,原則是適量、經常性和個體化。第三,在上述兩個基本治療的基礎上,再考慮藥物治療。
5.不合理膳食
人類生命活動必需的營養物質主要來源于食物。能滿足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需要并不會導致疾病的膳食稱為平衡膳食。營養成分和結構不合理并會導致疾病的膳食稱為不平衡膳食。
引發心血管病的不平衡膳食因素主要有:(1)飽和脂肪攝入比例過高;(2)總熱量攝入過多;(3)膽固醇攝入過多;(4)鈉攝入過多和鉀攝入過少;(5)蔬菜和水果攝入過少。
一般人群健康(心臟)膳食的基本特征是:(1)總熱量不超標;(2)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5%左右,其中飽和脂肪的供能比≤10%;(3)鹽攝入量<6克/天,低一些更好;(4)足量的蔬菜和水果;(5)有其他保護性的膳食因素。
中國營養學會根據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特點,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合礎善食的10條建議:
(1)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2)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薯類;(3)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4)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5)減少烹調用油量,吃清淡少鹽的膳食;(6)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8)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9)如飲酒應適量;(10)吃新鮮衛生的食物。
6.超重和肥胖
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簡便和常用的生理測量指標是BMI,其中BMI的計算公式為:體重(kg)÷【身高(m)】和腰圍。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腹部脂肪蓄積(中心型肥胖)的程度。兩個指標都可以較好地預測心血管病的危險。
成年人正常BMI為18.5~23.9kg/㎡,BMI在24~27.9kg/㎡為超重,提示需要控制體重;BMI≥28kg/㎡為肥胖,應開始減重。成年人正常腰圍<90/2125px(男/女),腰圍>90/2125px(男/女),同樣提示需控制體重;腰圍≥95/2250px(男/女),也應開始減重。
減重可明顯降低超重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使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險降低。控制能量的攝入和增加體力活動是降低體重的有效措施。
在飲食方面,除要減少總熱量的攝入外,還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控制高能量食物的攝入,包括高脂肪食物、含糖飲料及酒類等以及適當控制主食量。另外,減慢進食速度也有減少進食量的效果。
在運動方面,規律的、中等強度的身體鍛煉是控制體重的有效方法。此外,超重肥胖患者還應有意識地增加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量。減重的速度因人而異,通常以每周減重0.5~1.0kg為宜。
對于非藥物措施減重效果不理想的肥胖患者,可選擇減肥藥物作為控制體重的輔助措施。減肥藥物因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7.體力活動不足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明,缺乏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病的確定危險因素。約1/3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與缺乏體力活動有關。
為了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病,專家對我國人群參加體力活動建議如下:
(1)運動時間:每周至少5天,每天30~45min的體力活動。(2)提倡有氧鍛煉活動:對于中、老年人應特別提倡有氧鍛煉活動。典型的有氧運動有步行、慢跑、騎車、游泳、做健美操、跳舞和非比賽性劃船等。應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運動形式以能長期堅持。(3)增加體力活動量應循序漸進:體力活動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增加活動量一定要循序漸進。對于一些近期活動較少的人、心腦血管病患者或發病危險較高的人以及年齡超過40歲者,初期耐力訓練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應適當減少。適應一周后再根據耐力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4)運動強度要適當:每次運動持續時間、強度和鍛煉次數決定運動量的大小。研究證明,低至中等量的運動保護心血管的作用最強。過強的運動對心血管無保護作用,甚至有害。運動強度可以通過檢測脈率來判定,專家研究認為簡便的方式是達到靶心率即可,靶心率=170-年齡,并提倡循序漸進和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方式。(5)注意運動時出現的不良反應:對于一些心血管病高危者,年齡大于40歲且很少活動的人,應在參加較大運動量鍛煉之前做心電圖運動試驗,以防出現意外。若活動時出現明顯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眩暈、肢體活動不靈等,則應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及時就醫。
8、心理壓力與失眠
國內循證醫學證明,心理壓力增大常引起失眠,兩者互為因果,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加。控制情緒,以娛樂、運動、交流溝通等各種方式減輕心理壓力和失眠。非藥物方式長期不見效可考慮藥物治療。
總結:
以上概括了針對心血管病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的預防與控制。西方國家心血管病發病率在20多年以前和我國目前狀況一樣,發病率逐年增高,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的高血壓教育管理工程、吸煙控制工程、糖尿病教育控制工程、冠心病控制教育工程等對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的預防和控制,目前發病率早已顯著降低,而我國正處于居高不下的階段,要想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得到控制,必須進行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的預防和控制。生物醫學模式必須從傳統的治療模式轉變為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臨床以治療為主必須轉為以預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