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藥診斷與治療操作規范的四大要素。其中“理”是指病變機制“法”是指針對病變初制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方”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藥”是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準確的中藥療法,具有祛除邪實、扶正固本、協調臟腑經絡的功能,從而糾正機體陰陽偏盛偏衰,使其恢復陰平陽秘。
那么,你知道博大精深的中藥療法中,那些基本的名詞概念嗎?
1.四氣: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古時也稱四氣。藥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癥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癥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藥規律。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是指藥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緩和的藥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圍,所以平性是指相對的屬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概念。
2.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此外還有淡味或澀味,則分別歸屬于咸味與酸味。一般來說,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之作用,一般治療表征或氣血阻滯。甘“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解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澀”,一般具有酸味的藥物多用于治療虛汗、泄瀉等癥。澀,與酸味藥物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尿頻、滑精、出血等癥。苦“能泄、能燥、能堅”,有清瀉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等作用,用于熱癥、火癥、濕癥、喘咳、嘔惡、陰虛火旺等癥。咸“能下,能軟”,多用以治療瘰疬、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癥。淡“能滲、能利”,多用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3.升降沉浮: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不同趨向,在于說明藥物在體內的作用趨向性能。藥物的作用趨向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相對而言的。藥物的升降沉澤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臟腑氣機升降紊亂和病勢順逆的功效為依據,但與藥物的四氣五味、氣味厚薄和其質地的輕重及藥用部位等也有著密切聯系,還受炮制和配伍的影響。就藥物的性味及厚薄而言,凡味屬辛、甘(味之薄者),性屬溫、熱(氣之厚者)的藥物,大都屬升浮藥;凡味屬苦、酸、咸(味之厚者),性屬寒、涼(氣之薄者)的藥物,大都屬沉降藥。從藥物的質地、部位與升降沉浮的關系來看,一般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多為升浮藥;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及質重者大多屬于沉降藥。
4.歸經: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主要對某經(臟腑或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則作用較小,甚或無作用。也就是說,歸經是說明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就不同。 藥物的歸經,還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用范圍,也就說明了其藥效之所在。藥物的歸經,主要以其臨床療效為依據,但與藥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氣味、稟賦等)也有一定的聯系。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腸經;味苦、色赤入心、小腸經等都是以色與味作歸經的依據。
5.配伍與組方:中藥治療疾病時,往往是多味藥配伍組方而成。因為若病情較重,或病情比較復雜,單味藥力量有限,且難全面兼顧治療要求,而有的藥物具有毒性作用,單味應用難以避免不良反應,這時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配伍是組成方劑的基礎,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的“七情”。
①單行,即單味藥應用;②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③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④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⑤相殺,即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⑥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⑦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