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最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居各種死因首位。
相較于傳統的治療目標,功能醫學提出了更廣泛的心臟病預防治療目標,強調對于多種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全面控制,從生活方式改變開始,到整體內環境的改變。除了家族史、種族、年齡、吸煙、體育鍛煉、肥胖、高鈉飲食、過量酒精等常見致病因素外,從功能醫學角度分析,導致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因素還有以下幾個。
一、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都會很在意膽固醇指標,認為血液中的膽固醇過高是心臟病的誘因。但實際上,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不能用“膽固醇高”籠統言之。
20世紀80年代初期,醫生發現膽固醇有好壞之分。認為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的,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壞的,因為LDL膽固醇聚集在動脈血管壁上,造成沉積和動脈狹窄。但是,LDL膽固醇本身并不壞,它是構造細胞膜和其他細胞結構,以及身體所需多種激素的重要元素。問題是在自由基的作用下,LDL發生了改變,這種氧化后的LDL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它們在通過血管壁時,由于不能通過,故黏附在血管壁上,導致血管堵塞。因此,管理膽固醇的關鍵不是要控制膽固醇的攝入,而是預防脂類的氧化。預防脂類的氧化一是要調整脂肪酸的攝入種類,二是要攝入充足的抗氧化食物。
二、慢性炎癥
炎癥是人體針對微生物和病毒感染、接觸過敏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做出的一種防御反應。急性炎癥反應通常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微生物感染和組織損傷應答中。但慢性炎癥是有害的,是促使細胞癌變、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機制,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惡病質、敗血癥及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等眾多疾病。
三、壓力過大
當人體負載過大壓力時,伴隨出現抑郁、焦慮、敵對、緊張等情緒,都與冠心病關系密切。例如:1.壓力會導致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增加,而所有這些都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2.壓力導致分泌炎性因子的深腹脂沉積,促進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心血管并發癥;3.壓力導致房顫,導致猝死;4.壓力會導致心肌病,也被稱為“心碎綜合征”,類似心肌梗死.5.壓力導致和(或)加重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6.壓力可以突發或惡化充血性心臟衰竭;7.壓力降低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8.嚴重的壓力應激反應可導致心肌梗死。
四、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為類固醇衍生物,屬脂溶性維生素。天然維生素D包括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維生素D通過促進食物中鈣、磷在人體中的吸收,對骨骼的生長重塑非常必要。而維生素D缺乏與癌癥、高血壓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也具有強大的相關性。越遠離赤道的地區維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越高,以北歐國家居首。類似的,越遠離赤道的地區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越高。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不僅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左心室肥厚)相關,而且與心肌梗死、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明顯相關。
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過高
醫學界長期以來對心臟病診斷的關注一直集中在膽固醇上,其實,膽固醇與心臟病之間的聯系,并不如過去醫學界所認為的那么密切,反而是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對心肌梗塞的預測準確性是膽固醇的40倍。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對于男性,如果同型半胱氨酸總量每增加12%,就會使發生心梗的風險增加3倍,如果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過高的同時還有心臟病的家族史,那么不論性別,心梗發作的危險將激增至13~14倍。與低于9.2個單位(1個單位為1微摩爾/升)的人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出14個單位的人,中風的風險性會增加82%。
同型半胱氨酸不僅可以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還可以預測抑郁癥、早老性癡呆、流產、出生缺陷以及其他的情況。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腦甚至DNA,它至少與50種以上的疾病相關聯。鑒于上述情況,建議在體檢時一定要將同型半胱氨酸列入必檢項目,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只要達到6個單位以上,就應該引起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盡快將其降下來,以確保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