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述堯
摘 要: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根據《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1),在很多方面,我國民營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已經超過了國有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但非常令人困惑和痛心的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發展和競爭中的地位卻仍然不能和國有企業相提并論,甚至還要遭遇更多的偏見、歧視或者百般刁難。本文通過比較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的異同,印證了民營企業在獲取項目開發權方面的不公,并從社會學視角對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解釋,以期呼吁改善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處境。
關鍵詞:民營企業;比較研究
1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發以來,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本并存的經濟制度。正是得益于這一轉變,我國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根據《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1),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加,吸納就業成績斐然,截止2014年底,全國民營企業從業人數達到2.32億人,即使在經濟出現下行的情況下也能夠依然保持穩定,吸納就業成為民營經濟最突出的社會貢獻;在投資方面,2014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已達64.3%,遠遠超過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1%的比重;在外貿方面,2014年上半年,民營企業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1.79%,進口總額占全國進口總額的28.51%;在對全社會GDP的貢獻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民營經濟貢獻的GDP總量超過60%,廣東更是超過了80%。但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發展和競爭中的地位處于劣勢。
本文通過比較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的異同,印證民營企業在獲取項目開發權方面的不公,并從社會學視角對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和解釋,以期呼吁改善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處境。
2理論解釋與原因分析
2.1理論簡介
2.1.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積極表現在對于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使人們能夠迅速了解某人的大概情況,有利于人們應對周圍的復雜環境。
消極表現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
2.1.2彼得·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人類學和行為心理學的基礎上,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看作是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互動都是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滿足。這一理論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交換關系。
布勞首先研究了微觀社會結構中的社會交換。他發現,人際間的社會交換開始于社會吸引。他指出,社會吸引是指與別人交往的傾向性,是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去接近另一個人。如果一個人期望與別人的交往帶來報酬,那么不論這些報酬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他們都會受到能提供這些報酬的人吸引。布勞認為,社會吸引過程導致社會交換過程。互相提供報酬將維持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與繼續交往。
2.2原因分析
國有企業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市場地位,在很多人眼中,國有企業是國家公有制的象征,其正統、正規、穩定、福利好,社會地位高;而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僅僅是我國經濟組成部分的一種補充,不規范、沒保障、福利差,社會地位低下。如果說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充當的是正規軍的角色,那么民營企業無疑被認為是市場經濟中的野戰軍或雜牌軍了,命中注定它無法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的歷史地位。
另外,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容易獲得項目開發權,也可以用社會交換理論進行解釋。眾所周知,我國在國有體制改革中雖然多次強調,國有企業要實行公司法制度,但實際上國有企業的董事長哪一個不是由組織任命的,而又有哪一個是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國有企業和政府人員穿插任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了政企不分的現象。
3問題解決
3.1在經濟方面解決民營經濟市場準入問題的對策
3.11改變民營經濟市場地位,發展完善市場經濟解決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問題,首先要解決民營經濟的“地位”問題。上文所述,計劃經濟時期公有制一統天下的殘余影響,使得很多人在思想觀念上對民營經濟還存在歧視。對于之前的影響,要積極轉變思想觀念,這就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我國目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決定了我國民營經濟的從屬地位,因此有學者提議,在保證我國所有制制度的前提下,對基本經濟制度的描述加以修正,如將以公有制為主體,改為以公有制為主導。在資源配置層面,要發展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消除傳統的行政管制思想,“讓市場說話”,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3.12打破行業壟斷,實行壟斷行業改革目前,我國壟斷行業的改革滯后,壟斷部門與市場部門沖突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結構性弊端。壟斷行業改革涉及深層次的政府管理和經濟體制改革,如果政府不能打破行業壟斷,引入競爭的話,那么壟斷行業內的利益集團必然會為了維持壟斷地位而阻礙新企業進入。從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來看,國家對壟斷行業的改革,首先要做到政企分開,然后進行產權運營改革,對壟斷企業進行拆分重組,削弱其市場壟斷地位,此外還要進行價格改革和建立獨立的規制機構。因此,我國如果想解決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的問題,讓民營企業能夠進入到壟斷行業進行競爭,對壟斷行業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3.2在法律方面解決民經濟市場準入問題的對策
3.21貫徹平等保護原則,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在法律層面上應貫徹對所有經濟主體平等對待的原則,在《憲法》中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平等的法律地位,繼續修訂憲法,保護私有產權不受侵犯。要建立統一的法律體系,全面完善民營企業的立法保護,清理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消除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歧視障礙。
3.22加強司法保護,完善公平、公正的司法體系
司法機關是捍衛社會法律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在健全民營經濟相關法律體系的前提下,更需要司法公正來捍衛民營經濟的合法權益。
3.33積極立法,增強市場準入相關規定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針對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的相關法律法規較少,且大部分階位較低。在市場準入的相關政策與部門法律法規發生沖突時,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就難以實現。針對這一現象,一方面,要將有關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的相關政策法律化,政策的出臺往往不具有連續性和權威性,這使得很多政策流于形式,執行起來較為困難。將相關合理政策法律化,將政策上升為法律,有利于政策的執行。
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若要實現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公平的競爭,必須打破僚主義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首先從主觀上對民營企業平等對待,把民營企業看成是我國經濟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肯定民營企業的市場地位。
其次,必須打破玻璃門,消除對民營企業的偏見;同時加快國有體制改革,讓國有企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
參考文獻:
[1]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2-P12
[2]鄞健鉗,構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2014
[3]張維迎,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與中國經濟的未來.2004
[4]唐興霖,論民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2002
[5]陳光金,中國私營企業主的形成機制、地位認同和政治參與.2006
[6]沙蓮香,社會心理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2
[7]賈春增,西方社會學理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