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玉 邱才飛 萬自成 余瑞新 劉綿慶



摘 要 以種植花生的紅壤旱坡地為對象, 研究液態地膜覆蓋(LFM)、塑料地膜覆蓋(PFM)、稻草覆蓋(SM)和無覆蓋(NM)對土壤環境和花生生長效應的影響。結果表明:有覆蓋物可以顯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調節土壤溫度,加快花生光合作用,使花生干物質的分配更合理,且提高花生產量;不同覆蓋物對土壤和花生生長等各項指標的綜合效應不同,表現為稻草覆蓋>塑料地膜>液態地膜>無覆蓋。
關鍵詞 覆蓋物;紅壤旱坡地;土壤環境;花生;生長效應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liquid film mulching (LFM),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rice straw mulching (RSM) and no mulching(NM)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red soil sloping field of pean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mulch compared with the no mulch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oil moisture, soil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peed up the photosynthesis of peanut, peanut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more reasonable and increased the yield of peanu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ulches was in the order RSM, LFM, PFM and NM.
Key words Different mulching materials;Dry sloping field of red soil;Soil environment;Peanut;Growth effect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05.004
江西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主要種植在紅壤旱坡地,水分是決定花生產量的主要因素。然而,江西雖然雨量豐富,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花生生長前期,降雨集中且雨量大,降水資源難以被旱坡地土壤充分吸收利用而流失浪費,同時過多過強的雨水沖刷,還會造成表層熟化土壤、養分和有機質的大量流失,使地力逐年下降[1-2];花生生長后期,又常出現高溫少雨天氣,土壤水分損失快,頻發季節性干旱,嚴重影響花生的結莢和產量形成[3]。因此,為實現江西花生的豐產和持續生產,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有效利用前澇后旱的降水資源。地表覆蓋作為旱地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抗旱增產技術,不僅可以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土壤被風水侵蝕,緩沖土壤溫度變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4-6],還具有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有益生物[7-8]等特點,但因所用覆蓋材料不同,地表覆蓋對土壤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不同,在不同旱地作物生產上的應用效果也各異[9-12]。為探討江西省旱坡地花生生產適宜的覆蓋方式,本試驗通過不同覆蓋物對土壤環境和花生生長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為花生地表覆蓋栽培技術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于2014年4~8月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縣鄧家埠水稻原種場進行,試驗田塊為歷年種植花生的紅壤旱坡地,土壤基礎養分狀況為pH5.2,有機質13.1 g/kg 、全氮1.02 g/kg、全磷0.48 g/kg、全鉀10.2 g/kg、堿解氮84 mg/kg、有效磷13.5 mg/kg、速效鉀81 mg/kg。供試花生品種為贛花1號。覆蓋材料分別為青州市龍宇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金膜神牌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態地膜、寧波市江東華鑫塑料廠生產的8 μm厚透明塑料地膜和2013年收獲的干水稻秸稈。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①液體地膜覆蓋(LFM);②薄膜覆蓋(PFM);③稻草覆蓋(SM);④常規栽培(NM)。其中,LFM處理用150 kg/hm2液態地膜稀釋10倍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在花生行間,PFM處理在花生行間用透明塑料地膜鎮壓覆蓋,SM處理用干稻草4 500 kg/hm2行間覆蓋,NM為花生的常規栽培。試驗在播種前的4月7日開溝施肥,4月10日在施肥溝邊播種,播種行株距均為33.3 cm×20 cm,每穴2?;ㄉ?,再覆2~3 cm薄土。播種后第二天用90%乙草胺乳油750 mL/hm2表土噴霧控草。5月8日進行田間覆蓋處理,各處理均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 m2。花生生長過程中不再施肥和中耕,其它管理措施同花生的常規栽培,8月15日收獲。
1.2.2 測定項目及方法 花生生長量測定:在花生的苗期、始花期、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每小區取代表性植株5株,分別用稱重法測定其根干量、莢果干重、莖葉干重及根冠比。
土壤溫、濕度測定:在花生的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分別用英國產WET-2土壤三參數儀測定各小區的含水量和土壤溫度。
花生光合生理指標測定:在花生的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用SPAD-502型葉綠素儀(日本生產)測定葉綠素含量;在花生的結莢期和成熟期,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美國生產)測定花生主莖倒二葉的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
花生根瘤量測定:在花生的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每小區取花生植株5株,分別測定根瘤數和根瘤重。
測產量及考種:成熟期分小區分實測花生莢果產量,并每小區選取5株花生植株考察單株分枝數、殘留綠葉數、莢果數、結果率、百果重和百仁重等經濟和產量性狀。
1.3 數據處理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數據并作圖,DPS 7.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生長期土壤溫濕度的影響
不同覆蓋物對花生生長期土壤溫濕度的影響不同,特別是表層土的影響較大。由圖1可以看出,在稻草覆蓋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變化最小,液態地膜覆蓋對土壤含水量也有較好的保持,特別是結莢期和成熟期的保水效果較好,塑料地膜覆則隨著生育期的延后其土壤含水量逐漸降低,至成熟期,土壤含水量顯著低于稻草覆蓋和液態地膜覆蓋,無覆蓋在各個時期的土壤含水量在各處理中均顯著低于其它覆蓋處理,從3個時期土壤的平均含水量來看,4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依次為稻草覆蓋>塑料地膜>液態地膜>無覆蓋,3個覆蓋處理分別較無覆蓋增加31.41%、23.79%和21.83%。
由圖2可知,在花生的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表層土壤的溫度差異較大,其中,在盛花期表層土壤溫度最高的為液態地膜,稻草覆蓋最低,在結莢期無覆蓋處理較其它覆蓋處理的土壤溫度有顯著的增加,到成熟期則以塑料薄膜覆蓋的土壤溫度最高,而稻草覆蓋在各個時期的土壤溫度均最低,且溫度變幅最小,從3個時期土壤的平均溫度來看,4個處理的土溫依次為液態地膜>無覆蓋>塑料地膜>稻草覆蓋。
2.2 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光合生理的影響
不同覆蓋物對花生的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均有較大的影響。由圖3可知,覆蓋處理的光合速率在結莢期和成熟期均較無覆蓋處理大,其中稻草覆蓋在2個時期的光合速率均最大,分別較無覆蓋處理增加10.49%和20.42%,均達顯著水平,液態地膜和塑料薄膜覆蓋在結莢期的光合速率顯著高于無覆蓋處理,但在成熟期無顯著性差異。
由圖4可知,覆蓋處理的花生葉片蒸騰速率在結莢期和成熟期均高于無覆蓋處理,其中稻草覆蓋處理的蒸騰速率在2個時期均最高,較無覆蓋處理分別增加7.41%和28.89%,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而液態地膜和塑料薄膜在結莢期較無覆蓋處理也分別達到5.87%和3.52%,前者達極顯著水平,后者達顯著水平,在成熟期則與無覆蓋處理的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由圖5可知,不同覆蓋物對花生干物質的積累和分配具有較大的影響。覆蓋在各個生育期均可以提高花生干物質量的積累,但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各時期干物質量和不同時段干物質積累速度的影響不同,其中盛花期干物質量最大的為液態地膜覆蓋,較無覆蓋增加8.45%,其次為稻草覆蓋和塑料薄膜覆蓋,結莢期和成熟期均以稻草覆蓋最大,較對照分別增加27.10%和31.09%。從不同生育時段的積累速度來開,在出苗到盛花期和結莢到成熟期積累速率最快的均為液態地膜,較無覆蓋處理分別增加8.61%和165.55%,其次為稻草覆蓋,分別增加7.04%和80.89%,而盛花期到結莢期的干物質積累最快的則為稻草覆蓋,其次為塑料地膜,分別較無覆蓋增加32.82%和13.39%。
從圖6可以看出,花生產量除受干物質積累的影響外,還受分配的影響。在盛花期各處理根莖葉的分配比例差異較小,到結莢期,各覆蓋處理的比例發生差異,其中稻草覆蓋的莢果的比例最高,塑料薄膜的葉片干重比例最大而液態地膜的莖干重比例最大,到成熟期,以無覆蓋處理的莢果干重比例最大,葉片所占比例最低,稻草覆蓋則相反,說明在后期無覆蓋處理的葉片在后期過快的衰亡,而稻草覆蓋可減緩花生后期莖葉的衰老,使干物質在各個器官的分配更佳,從而有利于產量的形成。
2.4 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根瘤生長的影響
花生單株根瘤數的多少和單個根瘤的大小對植株固氮能力有較大的影響,進而影響花生氮素利用。從圖7可以看出,單株根瘤數最多的為液態地膜,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分別是無覆蓋的1.87、2.12和2.11倍,其次為稻草覆蓋,分別為無覆蓋的1.58、1.40和1.96倍,塑料薄膜的增長最小,分別是無覆蓋的1.15、1.19和1.41倍。單個根瘤的大小在盛花期和結莢期均以液態地膜的最大,分別較無覆蓋增加75.00%和82.63%,成熟期則以稻草覆蓋的根瘤最大,單個根瘤重較無覆蓋處理增加148.81%。
2.5 不同覆蓋處理對花生產量及其形成因子的影響
由表1可知,覆蓋對花生的產量形成有較大的影響。其中產量最高的為稻草覆蓋,較無覆蓋處理增加760.50 kg/hm2,增加幅度達27.00%,其次為液態地膜和塑料薄膜,分別較無覆蓋處理增產20.18%和8.70%,而且稻草覆蓋和液態地膜覆蓋較無覆蓋處理的增產均達顯著水平。分枝數和殘留的綠葉數反映了花生植株生長的前期和后期的狀態,結果均表現為液態地膜>稻草覆蓋>塑料薄膜覆蓋,其中分枝數較無覆蓋分別增加13.33%、10.00%和6.67%,而殘留綠葉數則分別增加35.34%、28.16%和20.43%。從產量形成的因子來看,覆蓋處理的每穴莢果數、飽果率和百果重及百仁重均高于無覆蓋處理,且除百果重稻草覆蓋略低于液態地膜外,其它均表現為稻草覆蓋>液態地膜>塑料薄膜覆蓋。
3 討論與結論
3種覆蓋材料在紅壤旱坡地上均可以有效的影響土壤溫水環境,其中稻草覆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在花生不同生育期間變幅最小,且各生育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最大,表現出較好的截水保水作用,但其土壤溫度在花生各個生育時期則最小,可能是含水量較高,土壤比熱增加,加上稻草覆蓋的阻隔和蔭蔽作用,降低了外界溫度對土壤的影響,土壤升溫較慢且溫度變幅較小。而塑料地膜對土壤水分也具有較好的保持作用,同時地膜的增溫效果也較明顯,但由于地膜的阻斷,降雨入滲土壤的量較少,特別是在坡地上,嚴重的阻礙了降水的利用;液態地膜對土壤的升溫作用最強,對花生前期的土溫升高具有較好的效果,但其阻隔效果較差,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受外界影響較大,保水效果較差。這與王敏、蔡太義等[10,13]在渭北旱塬區春玉米上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土壤溫濕度變化會改變植物葉片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影響植物干物質的生產和分配[14-18],同時還會對豆科作物的結瘤和根瘤的固氮效率產生影響[19-23]。在花生生長期各種覆蓋物均具有促進花生根瘤的生長,減緩后期葉片衰亡進程,增強葉片的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光合生產量增加,使干物質分配更加合理,最終提高花生產量。特別是稻草覆蓋對花生生育后期光合作用較無覆蓋有顯著的提高,可能是花生生育后期,土壤溫度較高,土壤含水量成了花生生長的限制因子,稻草覆蓋較其他處理可保持較高的土壤含水量和較適宜的土壤溫度,有利于保持花生生長后期葉片的活力,使花生后期干物質積累量增加,并使干物質向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更加合理,并最終表現出較好的增產效果。
綜上所述,各覆蓋物對土壤和花生生產作用效果綜合表現為稻草覆蓋>液態地膜>塑料薄膜覆蓋。本研究結果認為稻草覆蓋較其它的覆蓋物更有利于旱坡地花生的生產,在生產上可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才飛, 彭春瑞, 錢銀飛,等. 不同耕作模式對紅壤旱地花生產量及降水利用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4, 1(1):29-32.
[2] 王月福, 王銘倫, 鄭建強,等. 不同覆蓋措施對丘陵地土壤水分和溫度及花生生長發育的影響[J]. 農學學報, 2012, 2(7):16-21.
[3] 黃道友, 彭廷柏, 陳桂秋,等. 亞熱帶紅壤丘陵區季節性干旱成因及其發生規律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4, 12(1):124-126.
[4] 林麗蓉, 陳家宙, 夏 冰,等. 幾種水蝕阻斷措施對坡地紅壤干旱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0, 24(2): 108-115.
[5] 藺 經, 李曉剛, 顏志梅,等. 生草覆蓋對梨園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 江西農業學報, 2007, 19(6): 72-74.
[6] 李會科, 張廣軍, 趙政陽,等. 渭北黃土高原旱地果園生草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7): 2 070-2 076.
[7] 倪麗佳, 李非里, 劉秋亞,等. 地膜覆蓋對土壤微生態環境的影響[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1l, 39(4): 407-410.
[8] 王 星, 呂家瓏, 孫本華.覆蓋可降解地膜對玉米生長和土壤環境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 22(4): 397-401.
[9] 張 義. 不同地表覆蓋方式對蘋果園土壤性狀及果樹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 2010, 21(2): 279-286.
[10] 王 敏, 王海霞, 韓清芳,等. 不同材料覆蓋的土壤水溫效應及對玉米生長的影響[J]. 作物學報, 2011, 37(7): 1 249-1 258.
[11] 高茂盛, 廖允成, 李 俠,等. 不同覆蓋方式對渭北旱作蘋果園土壤貯水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0, 43(10): 2 080-2 087.
[12] 胡 實, 謝小立,王凱榮. 覆被對桔園旱季土壤水分變化和利用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09, 29(2): 976-983.
[13] 蔡太義, 賈志寬, 孟 蕾,等. 渭北旱塬不同秸稈覆蓋量對土壤水分和春玉米產量的影響[J]. 農業工程學報, 2011, 27(3):43-48.
[14] 陳志成, 王榮榮, 王志偉,等.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欒樹光合作用的光響應[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2, 10(3): 105-110.
[15] 張淑勇, 夏江寶, 張光燦,等. 黃河三角洲貝殼堤島葉底珠葉片光合作用對CO2濃度及土壤水分的響應[J]. 生態學報, 2014, 34(8): 1 937-1 945.
[16] 郎 瑩, 汪 明. 春、 夏季土壤水分對連翹光合作用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15, 35(9): 3 043-3 051.
[17] Suresh K, Nagamani C, Ramachandrudu K, et al. Gas-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leaf water potential and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in oil palm seedlings under water stress and recovery[J]. Photosynthetica, 2010, 48(3): 430-436.
[18] 夏江寶, 張光燦, 劉 剛, 等.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紫藤葉片生理參數的光響應[J]. 應用生態學報, 2007, 18(1): 30-34.
[19] 陳桂平, 趙 財, 馮福學,等. 根間作用及供水水平對玉米豌豆間作中豌豆結瘤特性的影響[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5, 36(3): 488-493.
[20] 姚新春,師尚禮,王亞玲. 間歇性干旱對苜蓿根瘤形成的影響[J]. 草地學報, 2007, 15(3): 216-220.
[21] 刁治明. 青海豆科植物根瘤及固氮特性的研究[J]. 青海草業,1999, 8(4): 11-14.
[22] 張文棠. 土壤溫度與紫花首豬根瘤菌的結瘤關系[J]. 草業科學, 1989, 6(6): 51-52.
[23] 萬 濤, 邸 偉, 馬春梅,等. 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與溫度關系的研究[J]. 作物雜志, 2012(6):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