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露
【摘 要】幼兒時期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基礎時期,對幼兒今后的審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幼兒名畫賞析的活動,將有助于幼兒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幼兒教學 美術學習 名畫賞析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47
教育教學領域內相關的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演變和推進,促進了幼兒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在幼兒的美術學習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美術欣賞水平的重視以及審美水平的提高。為此,在幼兒美術教學中采取提高名畫賞析活動的教學策略,適應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動態。幼兒階段是奠定學生學習興趣和審美基礎的重要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習者,對畫作的感悟能力還停留在直觀地感受的層面上,也就是說在幼兒的繪畫欣賞中,教師對學習者的欣賞能力和方向的引導產生很大的塑型作用,為此,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要盡量選取名師名家的名作來幫助學習者打好畫作欣賞的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要想提高幼兒時期的學習者的畫作欣賞水平和欣賞能力,還可以在作品的選材、內容的選取方面,以及教學手段的改進和與之相關的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做出積極的努力,最終不斷促進幼兒畫作欣賞能力的提高。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夠對提高幼兒的畫作欣賞水平和能力有所幫助。
一、教師要注意選取通俗易懂又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作品
在幼兒教育階段,提高學生的名作鑒賞能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要加強學生與名畫作者之間的心靈溝通的過程。幼兒階段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還比較脆弱,但是正是他們這種脆弱的感知能力,恰恰反映出了兒童敏感的心理特征,而正是這種敏感的心理構建機制才使得兒童感受名畫中體現的藝術性和韻味性有了可以捕捉的可能性。現代美術教育理論認為,幼兒美術應該包括美術相關的基本專業知識理論、美術欣賞和鑒賞的能力以及美術創作的能力這樣的內容,為此在教學之中,教師就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審美能力、創作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高。在美術教學中,與美術欣賞相關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畫作的欣賞、對雕塑品的欣賞以及對各種工藝品的欣賞等方面。對名畫的欣賞就是美術畫作欣賞的一種具體的體現。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美術名畫欣賞能力,教師首先要為學生選取適合學生欣賞的,既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又能夠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比如教師可以選取齊白石的《蝦》、《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這樣的描繪自然界的美好的作品,也可以選取諸如吳冠中的《燕子歸來》、《城市之窗》之類的作品。同時,教師要注意對于諸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這樣的抽象作品就不適合兒童進行欣賞和模仿創作。
二、采用游戲教學法的方式帶動學生欣賞畫作的積極性
在具體的美術名畫的欣賞中,學生起初的學習和欣賞都和作者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種心理距離的存在將影響學生的名畫鑒賞能力的體現,也影響學生的名畫鑒賞水平的提高。為此,教師要注意采取積極的措施不斷減少兒童與創作者之間的心理距離,而縮短學習者和學習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的方式,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的創設。為此,教師要注重在名畫欣賞的過程中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以促進學生的身心愉悅,使學生能夠在輕松地環境狀態下獲得適宜的學習心態。比如,教師在講解上面提到的吳冠中的《燕子歸來》時,教師可以模仿圖畫中燕子的飛翔動作,然后讓學生猜自己的動作模仿的是什么。這樣在興趣的激發下學生不僅能夠調動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加深對名作內容的印象深度。
三、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吸引幼兒對名畫欣賞的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很少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來促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的實現。以往的幼兒美術教學往往只是停留在教師講解繪畫技巧,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進行繪畫嘗試,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課堂教學完全變成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實際上,在具體的美術新課程改革當中,新的教學理念側重于教師對幼兒的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教師在對作品的講解的同時,需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以促進學生對美術名畫的鑒賞和感悟力度。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課件的顯示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此來引導學生的鑒賞思路。
具體來講,美術作品不論是名畫作品還是一般作品都是有一定的色彩的,單憑教師的板書講解很難描繪畫作中的色彩藝術,但是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技術的出現解決了美術教學中的色彩體驗的困難。教師通過對多種名作照片的課件放映,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又能夠有時間對作品進行欣賞。比如,之前提到過的相關的《蝦》、《燕子歸來》等這樣相似主題的圖片,教師可以集體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死氣沉沉的學習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師還要注意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美術名作鑒賞的過程也少不了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一重要的過程,只有真正的實現心靈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才能夠不斷地促進雙方的名作鑒賞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師在講解齊白石的《蝦》這一作品的時候,可以將畫作中出現的蝦的形態進行細致的描述,以此來引導學生對名畫的描述和敘述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和學生們分享自己對于畫作的感受,比如有些教師會感動于畫作中蝦的體態的現實性,有些教師會感動于蝦的靈動性的姿態,有些教師則感動于畫中的蝦仿佛在水中游動一樣的畫風。學生在教師的欣賞啟發下也會各抒己見,從而調動自己的審美意識,不斷發表對同一幅畫的不同的審美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教學方式的牽引下,學生心中懷著對名作的深切體悟的心情,再進一步作畫,就能夠產生不一樣的作畫體驗。比如,在模仿齊白石的《蝦》的時候,學生就會抱著對這幅畫的深入了解和體會,盡量去創作出一副靈動的作品,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模仿,這樣一副高質量的、能夠體現作畫者心態的作品便誕生了。
總而言之,在幼兒的美術教學中對于名畫欣賞的學習和鑒賞,還存在一些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需要教師進一步的努力,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等多種教學方式,不斷促進幼兒名畫欣賞能力的提高,進而促進幼兒美術教學整體質量和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