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虹
摘 要:學分制收費是教育收費改革的必經之路。為此,本文首先闡述了高校學分制收費的模式及其意義,進而分析了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收費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學分制收費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推進學分制,施行彈性學制及學分制收費是必然趨勢。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實踐改進,本文就高校學分制收費作一些探討分析。
一、學分制收費概述
學分制收費是與高校學分制教學改革相適應,將原學年制學費改成按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兩部分計收的教育收費制度。學生在規定年限內按培養方案要求的最低畢業學分正常完成學業的,原則上所繳納的專業學費、學分學費之和不高于原學年制學費總額。
目前,學分制收費標準尚未全國統一,各省市根據各自的情況制定統一的專業注冊費。在學分單價的確定方面,高校應結合發展規劃和辦學目標,細化核算教學成本,歸集成本項目,扣除專業注冊費后,擬定不同專業在大學教育期間需要修讀的總學分,從而精確計算學分單價。
以浙江省某綜合性高校舉例說明:學分制收費包括兩部分,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專業學費考慮到各專業培養成本的差異,按不同專業的學年標準計收,比如,一般專業1800元/學年,藝術類專業4000元/學年,農林師范類專業1000元/學年,等等。1學年按10個月計算,時間起始點為秋季開學日,截止點為暑期放假日,30天折算為1個月,不足30天的按1個月計。學分學費采用預收制,每學分75元,按平均學分數40學分/學年(四年制160學分、五年制200學分)預收。學生在課程開課學期第五周,最終確定選修的課程學分,作為學分學費的結算依據。學年結束時,結算學生一學年所修課程的學分學費總額。總額超過或未到預收的差額部分,在下一學年預收學分學費的基礎上,補收或抵扣。所以得出,每學年開學應繳學費的計算公式為,專業學費+預收學分學費±上一學年的差額。
二、學分制收費意義
與原學年制學費相比,學分制收費有效降低了學費欠費率。學生可以在完成高校計劃學分的基礎上,自主選擇修讀課程,若經濟能力局限,可暫時少選課,通過勤工助學等方式來緩解繳費壓力,看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課程表安排選課。實踐已證明,在學分制模式下,學生不但能根據興趣志向等個人因素靈活選擇,拓展學習空間,取得最佳學習效果,而且使學費欠費率的比率明顯下降幾個百分點。
學分制收費以選課為基礎,以學分數為量化指標,學生在畢業離校前,按多退少補規則結清學分學費,使學生對自己在大學教育期間的學習應繳費清晰明了,極大提高了高校收費的透明度。畢業結算學分學費,所注冊專業最低畢業學分超出計費學分的,超出部分免收學分學費,畢業應退學分學費用公式表示為,最后學年預收的學分學費-最后學年修讀的學分學費+(注冊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學年平均學分數*學制年數)*學分單價。由此可見,學分制收費彈性合理,優于傳統的“一刀切”收費模式。對于傳統的學費標準,作為教育消費者的學生及其家長,往往很難明白收費的具體依據,且近年來,教育支出已占居民生活支出的相當比重,教育消費者有強烈的知情權,而學分制收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學分學費的構成以及核定的學分單價一目了然,更具人性化。
學分制下的另一現實意義,有利于發揮高校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勢。比如,有些教室和設備,原來只是少數院系使用,利用率不高,實行學分制后,跨院系的學生也能共享資源。并且,學生選課的趨向和熱度,基本能表明課程設置的恰當與否和教師教學的水平高低,這樣既能促進高校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又能激發教師教學責任感和上進心,進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三、亟待完善的問題
盡管學分制收費有諸多益處,但畢竟處于不成熟階段。新的收費形式,對高校制度建設、部門協調、系統軟件和學生資助體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學分制收費在實施過程中,不少方面有待于日臻完善。
在大力推行學分制收費的同時,高校相應的配套制度需要健全。有些高校專業課與基礎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由教學計劃硬制定,過于剛性,且學籍管理彈性不足;學年制向學分制的飛躍,使個別高校突顯出資源供給與學生需求失衡的矛盾,顯得力不從心。再者,選課制度不夠完備、選課指導力度缺乏;學分互認依然存在認高不認低的現象;等等。 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著手轉變管理方式,各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合力。
高校的計財部門、教務部門、招生部門、學工部門以及各院系等,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運轉系統。要保證學分制收費的正常運作,部門間相關數據信息的傳遞極為重要。學生注冊、學生選課、學籍變動、成績管理、學分計算、學費應收、學費退費等信息分別在不同部門的數據管理系統存儲運行,如遇到學生提前畢業、延長學制、結業或退學等情形,若傳遞不及時,就可能造成學分的誤算、學費的誤收。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必須進一步改善系統管理軟件,加強信息傳遞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另外,還須增進部門間的溝通,共同協商如何能銜接的更給力。
學分制收費的一大特點就是結算非常清晰,每個學生由于所修的學分數不同,結算時的費用均不同。而針對特殊情況,現行的高校學分制管理辦法通常規定,辦理休學時不結算學費,休學復學或保留學籍結束時按月結算專業學費;退學、開除、出國、轉學等情形,未修完課程的學分學費結清退還、專業學費按月退還。每學期始末會出現學生辦理復學、退學、轉學等特殊業務的高峰,但高峰期學分學費的結算是靠人工一一操作計算的,一邊是學生排隊等候時間太長,一邊是操作人員工作量太大,很難保證對各個實際情況不同學生的學費都結算無誤。據此筆者建議,學生的學籍數據應對接到收費管理系統中,并對收費管理系統的學費計算程序予以補充設計,使操作人員只需輸入學號,系統便能自動計算出該學生應結清退補的金額,這樣既省時又準確。考慮對軟件作這一可行性研發,使學分制收費的管理更行之有效。
除上述之外,打造綠色通道,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構建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的“獎、貸、勤、補、免”五位一體的助學體系,是高校收費工作不容忽視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當已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在款項暫時未到位時,綠色通道有個緩交期,若過了緩交期有個別貸款仍不能到位,怎么辦?高校應竭盡所能,積極采取措施,優化政策,提供校內無息貸款等多元方案,立體資助,切實保障“以幫扶學生為本”的綠色通道真正一路暢通,讓經濟困難學生求學無憂。
四、結束語
學分制收費是教育收費改革的必經之路,已取得一定成效,較好地規范了高校收費管理制度。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樹立學分制收費的現代管理理念,努力思考,探索創新,以助推高校內涵式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