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檳榔芋疫霉菌生物學特性、致病力測定及田間防治藥劑篩選

2016-05-30 03:50:40葉泉清鐘佳玲陳媚藍志萍陳郭燕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16年4期

葉泉清 鐘佳玲 陳媚 藍志萍 陳郭燕

摘要:【目的】對引起檳榔芋疫病的芋疫霉菌開展生物學特性、致病力研究及田間防治藥劑篩選,為綜合防治檳榔芋疫病提供參考。【方法】以荔浦芋為材料,采用組織分離法從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離病原菌,對病原菌進行生物學性狀測定,并根據(jù)菌株菌絲的形態(tài)、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及大小、回接發(fā)病癥狀等將病原菌鑒定到種;分別采用離體葉片接種法和田間植株噴霧接種法,測定菌株的致病力,并鑒定供試荔浦芋的抗病性。將7種殺菌劑配制成500倍稀釋液的較高濃度,設清水對照,于芋疫病嚴重時期施藥,藥后定期觀測田間防治效果。試驗期間到荔浦芋產(chǎn)區(qū)調(diào)查種植戶防治芋疫病的用藥情況。【結果】從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離得到病原菌,病原菌菌絲寬3~8 μm,孢子囊多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大小33~108 μm×28~56 μm,長寬比1.1~3.0,鑒定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芋疫霉菌株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 ℃,在25 ℃下生長最快,生長速率為1.33 cm/d;用兩種方式接種的荔浦芋葉片發(fā)病率均高達100%,且病斑擴散快,據(jù)此判斷菌株具有強致病力,供試荔浦芋鑒定為感病品系。7種藥劑的田間防治效果有限,其中以50%烯酰嗎啉和58%甲霜·錳鋅的防效相對較好,平均防效分別為58.8%和52.4%。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種植戶較多使用甲霜靈+烯酰嗎啉防治芋疫病,其中以甲霜靈+烯酰嗎啉+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較好。【結論】廣西荔浦縣荔浦芋疫霉菌有強致病力,荔浦芋為感病品系。50%烯酰嗎啉和58%甲霜·錳鋅可作為防治荔浦芋疫病的藥劑使用,建議在發(fā)病初期及時施藥,并合理進行殺菌劑的輪換和混配。

關鍵詞: 檳榔芋;芋疫霉菌;生物學特性;致病力;藥劑篩選

中圖分類號: S4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91(2016)04-0588-06

0 引言

【研究意義】檳榔芋屬天南星科芋屬球莖用變種(Colocasia esculenta L. var. cormosus Chang)魁芋類型,產(chǎn)于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生產(chǎn)過程中,芋疫病(又稱芋瘟)是其主要病害,在產(chǎn)區(qū)發(fā)生普遍。該病由卵菌綱的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侵染引起,一般4月開始零星發(fā)病,6~9月盛行,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嚴重時亦危害球莖,遇高溫、雨天病斑快速發(fā)展,導致葉片大量腐爛、植株折倒,造成芋頭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下降(王漢榮等,2009)。廣西荔浦芋是檳榔芋的著名品種,在廣西桂林市荔浦縣常年種植面積為2000~3500 ha,總產(chǎn)量6萬~10萬t,而芋疫病的發(fā)生對荔浦芋產(chǎn)量也有極大影響。目前,除選用抗病種芋、合理肥水管理和輪作措施外,藥劑防治仍是控制芋疫病的主要手段(唐學軍等,2014),但化學農(nóng)藥的長期大量使用,增加了病原菌產(chǎn)生耐藥性的風險。相關研究表明,我國許多地區(qū)的卵菌病害對甲霜靈等化學農(nóng)藥產(chǎn)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吳文君和羅萬春,2008),因此,有必要了解目前常用藥劑防治檳榔芋疫病的田間效果;此外,結合開展對病原菌致病力等特性的研究及種芋抗病性鑒定,對保障檳榔芋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前人已對芋疫病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張寶棣等(1994)對廣州市香檳芋疫病開展了藥劑防治試驗,結果以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的防效最佳,達71%;朱敦軍(2009)對賀州香芋疫病的藥效試驗結果表明,50%烯酰嗎啉的防效達79.2%;周清平等(2012)對芋頭湛江-8號疫病進行藥劑篩選,發(fā)現(xiàn)錳鋅·氟嗎啉的防效達72.8%,50%烯酰嗎啉的防效達67.9%。在芋霉菌生物學特性、致病力及芋疫病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王向社等(2001)通過對采自海南島不同地方的19個芋疫霉菌株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雖屬同一個種,但各菌株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病力和對甲霜靈敏感性存在差異,表明芋疫霉菌的致病力等特性和對同一藥劑敏感性可能存在地方差異,認為以當?shù)赜箢^品種開展藥效試驗的結果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周清平等(2012)收集10個魁芋品系,采用離體葉片抗病性鑒定方法,從中鑒定出2個抗病品系,2個中抗品系,其余為感病品系;國外也有類似研究(Brooks,2008)。【本研究切入點】至今未見對檳榔芋疫病開展綜合防治研究的報道。【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采用組織分離法從荔浦芋疫病植株分離病原菌,對分離菌株開展生物學性狀測定,并根據(jù)菌絲的形態(tài)、孢子囊形態(tài)特征及大小、回接發(fā)病癥狀等將病原菌鑒定到種;采用離體葉片接種法測定菌株的致病力,鑒定供試芋頭的抗病性;采用噴霧法進行7種常用殺菌劑對芋疫病的田間藥效試驗,旨在了解檳榔芋疫霉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力大小、品種的抗病性等,為探究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的成因和檳榔芋抗疫病育種提供理論基礎,并篩選出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為合理用藥、有效防治芋疫病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4年8~9月在桂林市七星區(qū)朝陽鄉(xiāng)橫塘村進行,供試品種為荔浦芋。選擇田塊A和田塊B,兩田相距超200 m,均為壤質(zhì)水稻土,肥力中等。田塊A為連作田,芋疫病發(fā)生嚴重,經(jīng)檢查病株率70%,病葉率63%,試驗前未使用過藥劑,擬進行藥劑防治試驗;田塊B為零星發(fā)病,進行致病力試驗。

培養(yǎng)基:胡蘿卜瓊脂(CA)培養(yǎng)基:新鮮胡蘿卜200 g榨汁、瓊脂20 g/L;選擇性培養(yǎng)基:取頭孢氨芐50 mg、多菌靈50 mg、利福平100 mg混合,加入50 mL滅菌水溶解后,倒入950 mL滅菌后冷卻至60 ℃的CA培養(yǎng)基,搖勻倒皿。

供試藥劑:選用王漢榮等(2009)、唐學軍等(2014)推薦的防治檳榔芋疫病藥劑供試,分別為(1)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陶氏益農(nóng)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3)68%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4)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5)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青島潤生農(nóng)化有限公司)、(6)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廊坊農(nóng)藥中試廠)、(7)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 2 試驗方法

1. 2. 1 病原菌分離 病原菌分離參考周清平等(2012)的方法,從供試田塊A采集具有芋疫病典型癥狀的病葉,用選擇性培養(yǎng)基分離,經(jīng)CA培養(yǎng)基轉(zhuǎn)接純化,形態(tài)學觀察所分離菌株。參照方中達(1998)的方法開展單孢分離獲得菌株,轉(zhuǎn)接至CA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3 d后,切取直徑0.5 cm菌絲塊回接植株葉背面,選取表現(xiàn)與田間癥狀相同的病斑分離菌株并純化供鑒定用。

1. 2. 2 病原菌鑒定 參考李智軍等(2007)的方法,將純化菌株在CA培養(yǎng)基上25 ℃培養(yǎng)3 d后,切取菌落邊緣的菌絲塊移至CA培養(yǎng)基中央,放置生化培養(yǎng)箱中25 ℃培養(yǎng)3~5 d,觀察菌落形態(tài),通過載玻片培養(yǎng)法觀察菌絲特征,參考鄭小波(1997)的方法檢測孢子囊的脫落性,測定30個孢子囊的大小、柄長和乳突高度。

1. 2. 3 菌株生物學特性、致病力測定及芋頭抗性鑒定 菌株的生長溫度、生長速率和致病力測定參照王向社等(2001)的方法。參考王向社等(2001)、周清平等(2012)的方法,采用離體葉片接種法測定菌株致病力。從田塊A摘取3片芋頭嫩葉到室內(nèi),用純化菌株制備游動孢子懸浮液,調(diào)節(jié)至1×103個孢子/mL,在每張葉片選4個點,其中3個點各接種20 μL孢子懸液,第4個點接種滅菌水作對照,保濕、28 ℃光照培養(yǎng),4 d后檢查發(fā)病情況并測量病斑直徑。參照周清平等(2012)的芋頭品系抗性標準鑒定芋頭的抗性:病斑直徑小于0.5 cm為抗病;0.5~1.0 cm為中抗;大于1.0 cm為感病。致病力強弱的判斷參考王向社等(2001)的標準,接種后葉片發(fā)病率達100%,病斑擴散快,則認為菌株具有強的致病力。為進一步測驗菌株田間致病力,采用噴霧法接種田間植株:在供試田塊B無疫病區(qū)選擇10株健康植株,每株選1張葉片用上述孢子懸浮液點狀噴淋3個點,葉片正、反面各接種5株,另選10株健康植株以清水噴淋作對照,4 d后檢查發(fā)病情況,測量病斑直徑。

1. 2. 4 田間藥劑防治試驗

1. 2. 4. 1 試驗設計 試驗設8個處理,參考王漢榮等(2009)、唐學軍等(2014)的建議用量,并考慮疫情嚴重,將供試7種藥劑均按稀釋500倍液的較高濃度使用,藥劑序號對應為處理1~7,處理8為清水對照(CK)。每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5.0 m2,雙行距1.8 m,株距0.3~0.4 m,區(qū)間留隔離帶、保護行,各處理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用背式手動噴霧器在芋葉正反面均勻噴藥,藥液量以葉面藥液剛形成下滴水珠為宜,分別于2014年8月23日、8月30日、9月6日進行3次藥劑防治試驗,水肥等田間管理按常規(guī)進行。試驗期間的天氣多為晴天,平均氣溫28.5 ℃,濕度51%~86%,雨日3 d。

1. 2. 4. 2 調(diào)查項目及方法 采取定株調(diào)查,每小區(qū)調(diào)查40株,檢查全部葉片,于施藥前和每次藥后7 d各調(diào)查1次,共4次,記錄發(fā)病葉片數(shù)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絕對防效。芋疫病分級標準參照周清平等(2012)的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張葉面積的50%以上。病斑擴展速率:第1次施藥前從所調(diào)查植株上選擇形狀整齊的中小病斑作標記,并測量每一病斑的縱向直徑(沿葉脈輻射方向)和橫向直徑,藥后3、7 d各跟蹤測量1次,每藥處理測量30個病斑,計算病斑的擴展速率。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級數(shù)值)/調(diào)查總?cè)~數(shù)×最高病級值×100

絕對防治效果(%)=(對照區(qū)病指增長值-處理區(qū)病指增長值)/對照區(qū)病指增長值×100

1. 2. 5 產(chǎn)區(qū)種植戶防治用藥調(diào)查 試驗期間到荔浦芋主產(chǎn)區(qū)調(diào)查芋疫病藥劑防治情況。分別從荔浦縣新坪鎮(zhèn)、東昌鎮(zhèn)和龍懷鄉(xiāng)各選擇3個村,每村1戶種植戶的芋頭田共9個調(diào)查點,了解防治芋疫病使用的藥劑,檢查疫病病情。

1. 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采用LSD法進行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 1 病原菌的形態(tài)學鑒定

從供試田塊A分離純化的病原菌菌株在C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5 d后,菌落呈白色圓形,邊緣整齊,菌絲稀疏,氣生菌絲較少。菌絲寬3~8 μm,無隔,在分枝處偶有膨大,孢囊梗細,短而直,簡單合軸分枝。孢子囊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少數(shù)呈梨形,大小33~108 μm×28~56 μm,平均72 μm×39 μm,長寬比1.9(1.1~3.0),頂端具半乳突,厚2.2~4.0 μm(圖1)。孢子囊脫落,孢囊柄長5.1~20.4 μm。未觀察到厚垣孢子。菌株配對培養(yǎng)不產(chǎn)生卵孢子,屬異宗配合。根據(jù)菌絲、孢子囊的形態(tài)特征及回接發(fā)病癥狀,參照陸家云(2001)的方法,可將病原菌鑒定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2. 2 病菌生物學特性、致病力測定及芋頭抗性鑒定

表1為芋疫霉菌株在不同培養(yǎng)溫度下3~5 d后的菌落生長速率。從表1可以看出,芋疫霉菌株在15~30 ℃內(nèi)均能正常生長,在25 ℃下生長最快,生長速率為1.33 cm/d;其次是30 ℃,生長速率為1.29 cm/d;在9和35 ℃時菌株不能生長,但轉(zhuǎn)移至室溫下又能恢復生長。離體葉片在接種該菌2 d后開始出現(xiàn)水漬狀病斑,4 d后葉片100%發(fā)病,病斑直徑1.6~3.3 cm,平均擴展速率0.67 cm/d。參照周清平等(2012)的芋頭品系抗性標準,判斷供試荔浦芋為感病品系。用孢子懸浮液點狀噴淋田間10株健康植株各1張葉片,4 d后葉片全部發(fā)病,每葉至少出現(xiàn)1個病斑,正面接種出現(xiàn)的病斑數(shù)比反面接種略多,病斑直徑0.6~5.6 cm,平均為3.2 cm,平均擴展速率0.80 cm/d,對照植株未見染病。用兩種方式接種的葉片發(fā)病率均高達100%,且病斑擴散快,參考王向社等(2001)對致病力的判斷標準,可以認為該芋疫霉菌株具有強致病力。

2. 3 田間藥劑防治試驗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7種藥劑對檳榔芋疫病的防治效果欠佳,其中防效相對較好的是50%烯酰嗎啉(處理5),3次不同時間施藥后絕對防效分別為57.8%、60.4%和58.2%,平均防效58.8%;其次是58%甲霜·錳鋅(處理1),3次絕對防效分別為52.2%、50.5%和54.5%,平均防效為52.4%;80%代森錳鋅(處理2)對芋疫病也有一定的防效,平均防效為46.8%,3種藥劑間防效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期間觀察,各藥劑在供試濃度下對植株安全,無藥害產(chǎn)生。

第1次施藥3 d后每處理測量30個標記病斑,計算病斑的擴展速率,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施藥后病斑的發(fā)展態(tài)勢大體呈增長略大于增寬,長與寬的平均增大值近似平均擴展速率,其中處理5的病斑平均擴展速率為0.22 cm/d,處理1為0.24 cm/d,其余處理在0.38~0.45 cm/d,CK為0.58 cm/d,表明各藥劑對病斑擴展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50%烯酰嗎啉和58%甲霜·錳鋅的控制效果較好。但各藥劑均未能控制病斑的發(fā)展,在施藥后7 d再次測量時,不少標記病斑與周邊未標記病斑連成一片,不利于確定其增大值,從測量的部分獨立發(fā)展的病斑數(shù)據(jù)比較,反映出擴展速率無明顯變化,藥劑的防效沒有因時間推移出現(xiàn)躍升。

2. 4 產(chǎn)區(qū)防治用藥調(diào)查

在荔浦芋產(chǎn)區(qū)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產(chǎn)區(qū)普遍發(fā)生芋疫病,調(diào)查的9位種植戶的芋頭田全部發(fā)病,經(jīng)抽樣檢查,病株率為25%~90%,病葉率20%~60%,疫病為害嚴重。表4為種植戶在調(diào)查前3個月內(nèi)使用的防治藥劑。從表4可以看出,種植戶施用較多的藥劑是甲霜靈+

烯酰嗎啉,有的種植戶還加入烯酰·吡唑酯或丁子香酚混配使用。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多處調(diào)查田塊中隨處可見干枯的病斑、爛葉,說明藥劑的防治效果有限,施藥只能減緩疫情的發(fā)展,把病情控制在某種程度;對比發(fā)現(xiàn),施用甲霜靈+烯酰嗎啉+丁子香酚的芋田荔浦芋植株長勢較好,一片整齊綠色,病葉較少,病斑也小。

3 討論

Zhang等(1994)、王向社等(2001)分別用V8汁瓊脂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多個海南島芋疫霉菌株,本研究用CA培養(yǎng)基分離、純化廣西荔浦芋疫霉菌株,雖然使用的培養(yǎng)基不同,但菌株在菌落形態(tài)、菌絲形態(tài)特征、生長的溫度范圍及最適溫度等方面與海南島芋疫霉菌株表現(xiàn)較一致,反映出芋疫霉菌在這些性狀上的穩(wěn)定性。但兩處菌株的生長速率、致病力存在一定差異,在生長速率方面,海南島芋疫霉菌株在25 ℃下生長最快,為1.21 cm/d,30 ℃下為1.10 cm/d,而廣西荔浦芋疫霉菌株在相同溫度下分別為1.33和1.29 cm/d,后者表現(xiàn)出較快的生長速率,且在30 ℃的較高溫度下仍生長較快;在致病力方面,王向社等(2001)測定了海南島19個芋疫霉菌株,感病指數(shù)在8.3~100.0,本研究同樣以離體葉片接種孢子懸浮液,葉片發(fā)病率為100%,此外,以噴霧法接種的田間植株葉片全部發(fā)病,且病斑擴散迅速,表明廣西荔浦芋疫霉菌株具有強致病力。雨水是該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但目前對經(jīng)雨水傳播的侵染過程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孢子懸浮液噴淋接種田間植株,模擬雨水的傳播并測驗田間致病力,結果接種4 d后植株全部發(fā)病,孢子可以從芋葉正、反面侵入。Nyasse等(2007)研究表明,田間濕度、持水量及種植密度直接影響疫病的發(fā)生及流行;王漢榮等(2009)認為,高溫多雨潮濕的季節(jié)適合檳榔芋疫病發(fā)生流行。本研究揭示的廣西荔浦芋疫霉菌株的生長溫度、生長速率和致病力等生物學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理論,對其防治也有參考意義。通過對供試芋頭的抗性鑒定,發(fā)現(xiàn)廣西荔浦芋為感病品系。目前,芋疫霉菌是否存在生理小種尚未見報道,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采集不同地理來源菌株鑒定檳榔芋種質(zhì)資源的抗性。

田間藥劑試驗結果表明,供試7種殺菌劑對廣西荔浦芋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但效果有限,相對較好的是50%烯酰嗎啉和58%甲霜·錳鋅,兩者的平均防效分別為58.8%和52.4%,可用于芋疫病的防治,與張寶棣等(1994)、朱敦軍(2009)、周清平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上述兩種藥劑在防治芋疫病上有良好效果的結論基本一致,但朱敦軍(2009)和周清平等(2012)于6月或更早時間在芋疫病零星發(fā)病時分別使用50%烯酰嗎啉進行防治,平均防效為79.2%和67.9%,而在本研究中該種藥劑的防效相對較差,且精甲霜·錳鋅、霜霉威鹽酸鹽等藥劑的防效也較低。究其原因,可能與本地荔浦芋疫霉菌致病力強、芋頭抗性弱、施藥較晚、病情嚴重等因素相關。本研究防治試驗于8~9月荔浦芋疫病嚴重時期進行,藥前病株率70%,病葉率63%,期間多為晴天,平均氣溫28.5 ℃,每次施藥2~4 d后都會遇上雨天,高溫偶雨的天氣助長了病情發(fā)展,由于病斑多且面積大,產(chǎn)生大量孢子囊借助氣流或雨水濺散傳播,侵染后短期內(nèi)病斑擴展迅速并產(chǎn)生新霉層進行再侵染,且大量病斑所在位置的葉肉及葉脈萎蔫干枯,進而對殺菌劑的吸收、運轉(zhuǎn)等造成阻礙,影響其殺菌效率。因此,對檳榔芋疫病的化學防治,提倡在發(fā)病初期及時施藥,也被認為是防治芋疫病的關鍵(王漢榮等,2009;唐學軍等,2014),當芋疫病發(fā)病嚴重時才用藥,此時藥劑的防治效果極有限(劉獨臣,2013)。此外,對于使用時間長、范圍廣的甲霜靈、烯酰嗎啉等藥劑,應開展抗藥性研究,加強田間抗性檢測以合理用藥防治。

在廣西荔浦縣荔浦芋產(chǎn)區(qū)對部分芋頭種植戶防治檳榔芋疫病的用藥情況進行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荔浦縣農(nóng)戶在藥劑種類及使用方法上與文獻推薦相比存在一定差異,王漢榮等(2009)、唐學軍等(2014)推薦使用甲霜·錳鋅、噁霜·錳鋅、精甲霜·錳鋅、霜脲·錳鋅、霜霉威、丙森·纈霉威、烯酰·錳鋅等藥劑防治疫病,多是單用,采用噴霧防治;荔浦縣的種植戶大多使用甲霜靈和烯酰嗎啉兩種藥劑,且多為混合使用,同時還使用雙炔酰菌胺、烯酰·吡唑酯、枯草芽孢桿菌、丁子香酚等殺菌劑。其中,烯酰·吡唑酯是烯酰嗎啉與吡唑醚菌酯的混劑,吡唑醚菌酯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該類殺菌劑自1992年開發(fā)出嘧菌酯和醚菌酯后至今已有10余種,具有廣譜、高效等特點,屬于線粒體呼吸抑制劑,因作用機理獨特,與目前使用的殺菌劑不存在交互抗性(吳文君和羅萬春,2008)。本研究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因一些傳統(tǒng)藥劑防治效果下降,部分種植戶嘗試換用不同類型的藥劑,但由于缺乏對農(nóng)藥知識的了解,輪替的藥劑種類少且長期頻繁使用,以致病菌對藥劑產(chǎn)生抗性的風險上升,防效下降。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荔浦芋疫霉菌具有強致病力,芋頭較感病,都增加了芋疫病防治的難度。

4 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廣西荔浦縣荔浦芋疫霉菌有強的致病力,荔浦芋為感病品系,建議在芋疫病發(fā)病初期及時施藥防治。供試7種殺菌劑中以50%烯酰嗎啉和58%甲霜·錳鋅的防效相對較好,可作為防治芋疫病的藥劑輪換使用;在種植戶的田間防治實踐中,烯酰嗎啉可與多種殺菌劑混配使用,其中烯酰嗎啉+甲霜靈+丁子香酚是效果較好的復配方式,亦可作為芋疫病防治藥劑使用。

參考文獻:

方中達. 1998. 植病研究方法[M]. 第3版.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37-139.

Fang Z D. 1998. Plant Disease Research Method[M]. The 3rd Edition.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37-139.

李智軍, 龍衛(wèi)平, 鄭錦榮, 雷建軍. 2007. 廣東辣椒疫霉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力和生理小種分化研究[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8(1): 50-54.

Li Z J, Long W P, Zheng J R, Lei J J. 2007. Isolo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measurement of their pathogenicity and physiological race differentation[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8(1): 50-54.

劉獨臣. 2013. 四川芋疫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J]. 長江蔬菜, (18): 118-119.

Liu D C. 2013. Occurrence rule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on taro in Sichuan province[J].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18): 118-119.

陸家云. 2001. 植物病原真菌學[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88-97.

Lu J Y. 2001. Plant Pathogenic Mycolog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88-97.

唐學軍, 賴昌健, 何小蘭, 鄧廷禧, 廖首發(fā). 2014. 荔浦芋實用生產(chǎn)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

Tang X J, Lai C J, He X L, Deng T X, Liao S F. 2014. Pract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Lipu Taro[M]. Beijing: Jindun Publishing House.

王向社,李銳,胡茂松,熊金宇,鄭服叢. 2001. 海南島芋疫霉菌生物學特性、致病力、對甲霜靈的敏感性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 22(1): 83-90.

Wang X S, Li R, Hu M S, Xiong J Y, Zheng F C. 2001. Study on the biology, virulence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and its sensitivety to metalaxyl[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22(1): 83-90.

王漢榮, 方麗, 茹水江, 任海英. 2009. 檳榔芋疫病的識別與防治[J]. 中國蔬菜,(21):21-22.

Wang H R, Fang L, Ru S J, Ren H Y. 2009.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leaf blight of Colocasia esculenta L. var. cormosus Chang[J]. China Vegetables,(21): 21-22.

吳文君, 羅萬春. 2008. 農(nóng)藥學[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08-135.

Wu W J, Luo W C. 2008. The Pesticide Scienc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08-135.

張寶棣, 彭慶平, 何容根. 1994. 廣州地區(qū)芋疫病的發(fā)生及防治研究[J].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9(3):141-147.

Zhang B D, Peng Q P, He R G. 1994. Studies on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the leaf blight of taro in Guangzhou region[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9(3): 141-147.

鄭小波. 1997. 疫霉菌及其研究技術[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85-87.

Zheng X B. 1997. Phytophthora sp. and Its Research Techniqu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85-87.

周清平, 胡漢橋, 梁鉀賢, 李素賢, 吳仁鋒. 2012. 芋疫病抗病性鑒定及藥劑篩選[J]. 湖北植保,(5):27-30.

Zhou Q P, Hu H Q, Liang J X, Li S X, Wu R F. 2012. Identification for resistance of taro to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and screening of fungicides for control[J]. Hubei Plant Protection,(5): 27-30.

朱敦軍. 2009. 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防治芋頭疫病藥效試驗[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13): 151.

Zhu D J. 2009. Control effect of 50% dimethomorph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on leaf blight of taro[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3): 151.

Brooks F E. 2008. Detached-leaf bioassay for evaluating taro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colocasiae[J]. Plant Disease, 92(1): 126-131.

Nyasse S, Efombagn M I B, Kebe B I. 2007.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Phytophthora diseases on cocoa(Theobroma cacao L.): Impact of plant breeding on pod rot incidence[J]. Crop Protection, 26(1): 40-45.

Zhang K M, Zheng F C, Li Y D, Ann P J, Ko W H. 1994.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from Hainan island in China: evidence suggesting an Asian origin of this spceies [J]. Mycologia, 86(1): 108-112.

(責任編輯 麻小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成人福利在线看| www亚洲天堂|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色丁香| 成人第一页|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性| 欧美天堂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类av怡春院|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天堂视频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av无码久久精品|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va在线观看|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拍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