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琳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對話追求的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們促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能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涵,能激起學生對文本的向往。
關鍵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創意閱讀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是知識吸收和積累的過程,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知識會不斷豐富,文學修養的訓練與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與大量的閱讀密切相關。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使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必須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空間。“拓展性閱讀教學”正好為學生構筑了這樣一個開放而活躍的語文學習的平臺。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對所學文章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實踐和對未知領域的設想,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網絡,積極開創知識的新內涵,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從信息論角度看,閱讀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吸收)過程。從這方面講,“拓展性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生獲取信息的觸角向外延伸,讓學生“多讀”、“博讀”,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維和形式也將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適應學習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拓展性閱讀是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鑒于這種積極拓展的現實在語文課堂中我從三個方面進行拓展: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學科拓展。
首先,關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為互文對照、課外閱讀指導、填補課本空白三個方面。
一、互文對照
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比如在《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教師將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推薦給學生,這就是學生學習這個神話的一個互文參照。
另一種方式是對比閱讀。如在教學老舍的《母雞》一課時,我就和課本里的《貓》,還有課外的一些寫動物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同是寫動物,手法不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樣,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學生在這樣的歸類閱讀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許多,對于以后要寫關于動物的作文,學生可以胸有成竹了。因此,學習一篇課文,從而了解許多篇同一內容或形式的優秀文本,猶如在一面鏡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鏡子,呈現的便是一條風光旖旎的鏡子長廊!
二、課外閱讀指導
閱讀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文本拓展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外的閱讀指導。它的方式有很多種。
將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來,實現師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體對話。在閱讀教學中,對話追求的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們促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能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文本的思想內涵,能激起學生對文本的向往。在講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我通過介紹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當時創作這篇文章的激動心情,對學生懷著激動的心情感情朗讀文本,有很大的啟發和情境創設作用。
三、填補文本空白
對文本的拓展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填補文本空白,引導學生想象,借以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搭石》一課中,讓學生想象還有其他人來走搭石,會是怎樣的情景;在《坐井觀天》一課中,老師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后,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說些什么。這樣的文本拓展,是為了充實課文內容,也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更是對學生進行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其次是向生活拓展。向生活拓展,就是讓語文回歸生活,讓語文教學走向社會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使教學成為生活的闡述,閱讀成為生活的體驗。比如說讓學生寫觀察日記、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寫信、游記等。重視應用文的寫作,讓作文學以致用。這就是將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將語文課堂和生活融合起來。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掌握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借以語言文字進行順利的交際,獲取廣博的知識,獲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再次是向學科拓展。向學科拓展就是將音樂、繪畫引進課堂,讓語文和數學、社會、自然等學科融合起來。語文本來就是一門工具學科,它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對于小學來說,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看到更加廣闊的學科的知識的魅力,更增添語文學科的美。
總之,拓展閱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和水平。學生在多讀多背中積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領略到了寫作的多種方法,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楊章宏.教育實驗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