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
內容提要
“舞蹈”作為—種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與特定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適應,在其悠久的演變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符號系統,承載著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本文就中西方舞蹈藝術一些具體“舞韻”風格特點進行了比較。并對兩種文化思想在舞蹈藝術中的表現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中西方舞韻舞蹈藝術差異文化精神
前言
舞蹈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先出現的藝術形式,早在還未創造出語言之前。遠古人類就通過“姿態”、
“表情”等肢體語言來傳遞各類訊息并提升思維、情感的互換。從最簡單的肢體語言到音樂背景、舞臺設計、服裝樣式等的綜合,內容由簡單到復雜,經歷一個從實用性、宗教性到表演性的演變進化過程,依靠提煉并轉換肢體語言,開創出具體可感的舞蹈形象。以此表述審美情感。與此同時,我們在欣賞舞蹈的時候,在其紛繁的動作形式下通過蘊藏著頗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動作語匯、形式結構等外在表現,領略到舞蹈背后的風格和特色,管窺各個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神。
1.核理中西方舞蹈藝術文化
1.1古代樂舞的“絕代風華”
自遠古以來,舞蹈藝術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進程而發展,按照成熟的階段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在原始社會舞蹈萌芽時期。華夏先民便通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情緒和感受。在奴隸制時期,舞蹈更多的是作為王朝的祭祀獻舞,一種與上天和先祖的溝通典禮,以后又慢慢發展為禮樂教誨的政治工具。這從《左傳》中“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呼!”可見一斑。也就是在這一中華文化發軔之際,出現了專門從事樂舞的藝人——“倡優”。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說到舞者,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到,她就是漢成帝的皇后,能做“掌上舞”的趙飛燕,由樂舞藝人到皇后的身份轉變,這是漢代舞蹈藝術發展的一個折射。漢時還由樂舞機構對禮制樂舞的變革設立樂府,廣集民間歌舞。兩漢時期的樂舞文化,即宮廷、民間等表演藝術水平都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階段,由此也就出現了“百戲”這一綜合性的技藝表演藝術(涉及到舞蹈、音樂、幻術、武術、滑稽表演等)。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分裂割據、連年戰亂的局面。使得各族樂舞文化大交流對舞蹈發展演變的圖景和脈絡創造起到了更深遠而重大的作用。這個時期的樂舞記載,我們可以從敦煌的壁畫中領略到風情各異的藝術色彩。
至隋唐,我國傳統舞蹈藝術尤其是宮廷樂舞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輝煌的時代。社會政局趨于穩定,生產力的恢復和進步。盛唐氣象之下是文藝的大發展。至今依舊為人所知的《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都是那個時期的代表。唐代的宮廷樂舞也被稱為“燕樂”,它不僅建立了完善盼樂舞部門組織,還成立了“教坊…梨園”等,以訓練專業的藝術人才。其有劍舞大家公孫大娘舞劍器動四方;楊貴妃風吹仙袂飄舉;謝阿蠻凌波微步襪生塵,這些舞者如群星麗天,彰顯著盛唐的文華風貌。
自宋以來,尤其是蒙元以后,舞蹈從風格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宮廷樂舞變得僵化刻板,而戲曲藝術則興起,取代了舞蹈在人民藝術生活中的位置,舞蹈逐漸被戲曲吸收。成為戲曲表演的一個組成部分。
1.2西方舞蹈的“時尚風潮”
存西方舞蹈罩。“芭蕾”藝術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該舞蹈從17世紀開始正式形成了一種典型的,獨特的舞蹈表現形式。實際上“芭蕾”最初只是融當時一切流行娛樂形式(即: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等)的綜合表演。直至19世紀。由于“芭蕾”舞蹈姿態趨于飄逸輕盈,技巧變得紛繁復雜,其在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腳尖舞”的產生,使之統治芭蕾舞臺的時代才真正劍來。后來隨著《睡美人》《天鵝湖》等經典名劇的世間,藝術中心經由巴黎轉向了圣彼得堡,古典芭蕾在俄國也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
存“苣蕾”藝術全方位的發展中,與其文化政策相關的一系列措施是由宮廷貴族的必修課向大眾發展成為普及課程。并建立各種學院和研究機構。芭蕾的訓練價值、美學內涵,其技術體系的科學性與實用性,通過動作形態(開、繃、直、立),展現出了芭蕾瓣藝術別開生面的美學特征。
世紀更替,古典芭蕾舞由于少有創新,動作語言變得程式而僵化,逐漸趨于沒落。存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鄧肯為代表的藝術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舞蹈形式——“現代舞”,有學者稱“現代舞”為反叛的舞蹈靈魂,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鄧肯自己的論述中找到根據,她認為:古典芭蕾的訓練會造成人體的畸形發展,因此向往原始自然的純真樸實,主張“舞蹈家必須使肉體與靈魂結合.肉體動作必須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語言”,芭蕾“只表現活著東西的死亡”.只有存自然中尋求凈化的力量和起毿的沖動。才正式否定了舊有的動作模式,傳遞了一種新的舞蹈美學思想。由此可見,現代糍從迥異于芭蕾舞的隨心動作出發,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向人類內心追尋動作的革新,主要體現出人們在工業時代的內存需求。弘揚個人意識的覺醒,抒發生命自由,故而也稱其為“自由舞”。
2.由西方舞蹈藝木“舞韻”的比較
2.1動作表現與姿態造型
綜觀中西方之間的舞蹈藝術,其差異在總體上表現為一個“內收”、一個“外放”。中國傳統舞蹈文化講究委婉與內收.因此該舞蹈的肢體語匯也尋求一種內涵體驗與氣息的配合,其整體上表現為“一種陰柔之中加入了陽剛之氣”的風貌。明代朱載所青“轉之一字,眾妙之門”,應該稱得上是對于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美學特質的精辟評述。具體而言,中國的舞蹈習慣運用上肢語言.其將整體舞蹈語匯中的“手”部動作在運行時占據百分之五十。而自上古以來,先民就偏好持物而舞。“刑天舞干戚”“葛天氏操牛尾”,一直到紅巾翠袖、曳地長裙,夸張而實質的跳躍動作并不多見。反之,西方世界里那種擴張外放的思維,折射到芭蕾舞的形態上,體現出一種動作的豪情與昂揚,多用跳躍性的動作.肢體軀干線條的盡情伸展,觀賞芭蕾舞的整個動作體系,會發現它的重心給人感覺是跳躍拔高的。營造出一種拔地而起,向上渴望飛翔與自由的意向。
2.2舞種差異其“舞韻”差異
(1)中國古典舞蹈,在很多情況下具有規范化的內在含義,繼承了表演性的動作特征。而西方芭蕾舞,通常是為了展示舞者體態上的形式美感,一般沒有特殊的精神寓意。從表達特質上看來,表演者依靠舞蹈舒展的基本功能,保持優雅的姿勢與面部表情,展現自己的內心情緒。與此相反,中國古典舞擁有極為豐富的面部表情與神態,人的喜怒哀樂等都從表情和舞蹈動作的配合中得到表現。
在人體美學的表達上,中國和西方傳統舞蹈之間也有所區別。西方芭蕾舞所展現的人體美學和精神風貌是依靠較裸露的身體肌肉形態,相對而言,舞者的服裝則少有具級的含義。而中國古典舞并沒有直接展露人體肌膚。始終是人性美與服飾道相互結合,是一種交融之美的體現,該舞蹈形象的藝術魅力,全在于“寓露于藏,藏中透露”。岡此中國古典舞是以人體內在美的外放為動力,是寓形于神的藝術。
(2)從中西方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性來說,兩方舞蹈無論是舞種,舞姿、流派都有嚴重分化現象,其以“披爾卡”“華爾茲““霍拉舞”等為代表,以及世界知名的“弗拉門戈”“布魯斯”等等。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共同之處存于.西方民間舞蹈和東方舞比起來,多表現出紳士風范、目不它視、昂首闊步,是現一種“直”的特征,即舞者則屬于優雅型。而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由于地域廣闊,民族分布散居,各地風俗傳統不一,因此具備著濃郁的東方特色。其漢族舞蹈的“秧歌”“花妓““龍舞”等;還有少數民族舞蹈苗族的“錦雞舞”、壯族的“螞拐舞”、塔吉克族的“鷹舞”等等,都充滿著其景其情,妙趣橫生,而舞者在善于渲染心靈深處內存微妙的情感變動的同時表達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總而言之,中西方舞蹈藝術表演者存骨子里流露出的是然各異的“舞韻”風情。熱情奔放、自由浪漫的兩方舞蹈文化讓人熱血澎湃,而典雅含蓄的東方藝術也讓人沉醉其間。通過對這些內外差異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對中西方舞蹈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世界范圍內領悟藝術的真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