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鵬
內容提要
在聲樂的發展史上,民族歌劇的起源占據著重要的—部分,這種從西方引進的藝術形態給中國歌劇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經了不同時期,逐漸形成了中國歌劇的民族審美意識。中國的聲樂教學隨著歌劇的創作表演不斷發展,其中涉及的劇本文學、歌曲演唱、歌劇表演等都對中國聲樂教學起到了積極影響。目前,高校對于民族歌劇的教育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導致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將結合民族歌劇的特點,闡述民族歌劇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作用,探討如何結合民族歌劇創造良好的民族聲樂聲教學課程。
關鍵詞
中國民族歌劇實踐高校民族聲樂教學
1.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高校擴招使更多學生報考藝術專業,導致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的聲樂功底并不扎實,只是為應付考試報讀短期培訓班惡補聲樂知識,很容易對所表演歌曲不知其意。再者,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演唱基礎教育而缺少對學生的情感以及藝術修養教育,使得學生只能呆板、麻木地演唱,毫無歌唱樂趣。在聲樂教學中,部分教師不重視民族歌劇的影響力。一味求成,不注重民族歌曲的鑒賞.造成學生機械模仿,不能演繹出自己的風格。這是現階段部分高校的學生聲樂素養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導致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科學的發聲方法和聲音技巧的訓練是民族唱法的追求目標,如今高校民族聲樂的教育卻出現了怪異現象: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都要學唱西洋歌曲來解決技術問題,對傳統的戲曲、民歌發聲很少鉆研,認為美聲的發聲方法才是科學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聲樂訓練不規范、方法不夠系統、教材層次少、缺乏保留下來的經典歌劇和藝術性高的作品。雖然專業基礎課在實踐中有所完善,但仍存在高音多中低音少、女聲多男聲少的尷尬情況。
上世紀90年代后,文化藝術邁進多元時代。流行音樂成為主流,改變了原有的音樂結構。民族聲樂為了使歌唱貼近生活、跟隨音樂潮流。在學習西洋聲樂技巧基礎上,出現了“民通”“美通”相融合的唱法。民族聲樂教育在美聲技巧和流行樂發聲的影響下,逐漸遠離傳統民族聲樂,學生接受的知識面窄、形式單一,沒有條件學習多風格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音樂素養淺薄,只會模仿成名演員,難以真正把握作品、詮釋作品特色。
2.民族歌劇與高校民族聲樂教育的聯系
在當前的民族聲樂教學中,培養專業素質過硬、表現能力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在時代發展中必不可少。在高校教學中加入歌劇片段或者整部歌劇的展演實踐課程。將使得我國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底蘊深厚,中國傳統戲曲元素是傳統聲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民族歌劇是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原動力,聲樂教學的發展弘揚壯大了民族歌劇。兩者息息相關、相互促進。要提高中國高校的聲樂教學效率,必須要讓學生接受民族歌劇的熏陶感染。回顧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歌劇,之后的歌劇在《白毛女》的影響下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與表演形式,歌劇《白毛女》中的唱段包含了傳統音樂中的戲曲、民歌的各種演唱與表演風格。很多唱段都被納入許多的民族聲樂教材中。成為高校舞臺表演的必選曲目,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高校聲樂教育開設中國民族歌劇的鑒賞課、排演實踐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人物角色,融入歌劇劇情,接受音樂帶來的心靈洗禮,使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文化素養在演唱中得到提高,所投入的感情更為真實深刻,達到聲情并茂。
3.如何在教學中實踐民族歌劇排演
3.1結合歷史背景和人物特點幫助學生融入角色
我國的民族歌劇創作所采用的素材來自民歌和戲曲。其中所體現的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歌劇的創作原則大相徑庭,人物的音樂形象通過傳統音樂所特有的風格得以完美塑造,使得形象更為成熟,通過對其情感世界的表現來突出藝術成就。教師鼓勵學生主動理解歌劇創作背景以及評價歌劇中人物特點并發表其觀點,讓學生以第一人稱來融入到歌唱中來。以歌劇《原野》主人公“金子”的一個經典唱段《啊,我的虎子哥》為例,看似簡單的幾句歌詞.卻有很深的內心情感,首先,要了解金子所處的歷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當學生真正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金子當時熱情如火的內心世界,從而再唱出:“我又活了……哪能不疼,哪能不愛,哪能丟了你!”時,觀眾才能被歌唱者打動。這些問題都耍引導學生去進行自我思考,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2融合傳統表演手段和科學發聲多層次表現人物
中國民族歌劇在創作上承襲了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將聲樂與戲劇用現代化藝術手段加以結合,呈現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新形式,聲樂演唱者不僅要借鑒傳統戲曲表演手段,還要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對表演方面和歌唱水平都有著嚴格要求。著名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雷佳老師,在歌劇《白毛女》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喜兒,不僅是我國民族歌劇中的標志性人物,還讓民族歌劇存改革開放以來得到巨大發展。她在把握人物形象時不僅僅拘泥于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而是將藝術創作融入生活想象中塑造出來,注重表演的真實性,更貼近生活。她還能將科學的發聲方法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在演唱中巧妙地運用戲曲中的元素,如咬字、氣息、韻腔完美結合,創造出一套新的綜合表演藝術形式,通過多層次的現代民族歌劇表演,將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存演唱中真真切切地傳達給觀眾,使得人物的命運在表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為之動容、熱淚盈眶。只有將這樣的表演與教學相融合,才能使學生在提高自身演唱水平的同時。為民族歌劇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
3.3通過二度創作找到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鼓勵學生對經典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找到適合自己的唱法。中國的傳統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教師在民族歌劇教學中的一個誤區是讓學生模仿西方美聲唱法,這樣容易弱化我國民族歌劇的特點,不利于學生找到自己獨特的聲線及演唱習慣.要讓學生具備創作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如吳碧霞老師在歌劇《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的演唱中,在唱出第一句時。為使字與音之間富含飽滿與連貫性,慢板喁腔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性,觀眾聽到“水”字所加上的后倚音,感覺好像一下就進入了那個美妙的山水之間。藍藍的天空存清澈的湖水映襯下顯得愈發清明,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存特定的環境中有著非常飄逸的美妙體會。吳碧霞老師把戲劇和民族聲樂存這首作品中巧妙結合,給入耳目一新的感覺,體現了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因此,在表現歌劇人物時,應結合自身的音色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注入自己對歌劇的理解,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所謂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那么一百個演員也同樣有一百個喜兒,是同樣的個道理。
結語
高校聲樂教學的很大一部分比重由民族聲樂的演唱構成,并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的學生存民族聲樂的教學中只能簡單地演唱歌曲,或者是模仿歌唱家來歌唱。教師忽略了學生對歌曲的情感表達,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民族歌劇實踐教學中要加入對作品的深層次分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演唱前深入了解歌曲創作背景以及時代背景,在演唱時如何投入真宴情感,從而實現,度創作;使學生的音樂修養和文化修養得到提高。存社會宴踐中打下良好的演唱基礎,從而成為優秀的歌唱人才。敦教師要給學生傳授演唱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結合學生自身特點來修改教學方法,有效展開教學舞臺實踐。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相關理論知識積累.使學生能夠熟知并熟練掌握經典民族歌劇唱段,增加對歌劇中的人物理解與形象建立,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增加學生的表演宴踐機會有助于學生舞臺表演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我們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才能逐步完善,才能為社會以及未來的舞臺培養出全面、合格的綜合型歌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