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一紙激起千層浪。國際評級機構巨頭之一的穆迪日前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穩定轉為負面,同時還將30多家中國國有企業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該結果公布后,迅速激起了中國官媒的憤怒,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連發文指責穆迪“亂彈琴”。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回應稱,此次評級不準確,不客觀,穆迪需要靠提示客觀性來恢復其聲譽。
評級機構素來有被貼上落井下石的標簽。前幾日,巴西就因遭遇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招致穆迪下調評級。與巴西所不同的是,穆迪是繼標普、惠譽之后,最后一個將巴西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Ba2”的垃圾級別的國際評級機構。而此番穆迪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列為負面觀察則為頭炮。穆迪給出的理由則是,中國政府債務上升、外儲下降和推進改革的不確定性。
再往前看,也就是兩年前,穆迪指出,中國中央政府財政赤字較小,政府和銀行不依賴于外部融資是其巨大優勢,對事件風險的敏感性總體看仍較低,并且風險可控。另外制度性力量也有助于維持“Aa3”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通過穆迪對中國主權近三年的評級觀察,不難發現,這次態度有180度大轉彎。前幾年所溢出的贊揚之辭,如今只剩下不確定性的質疑。
其實,從上述所列中,也不難發現穆迪判斷主權是否下調的關鍵指標,無外乎負債的水平和還錢的能力。具體表現的指標就是政府債務率、財政赤字、外匯儲備等。如果單純從中國自身的角度而言,誠如穆迪所指,中國的政府債務水平占GDP的比重確實在上升,相應的外儲也降至目前的3.2萬億美元。
也就說,穆迪下調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有一定的數據支撐,而非故意為難中國。但是,從橫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放置全球水平當中,這些關鍵數字并為超過警戒線。同時,中國因政府主動踩剎車導致經濟放緩,但是GDP增速依舊耀眼全球。可令人疑惑的是,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Aa3并不高,這是穆迪評級體系中的第四高評級。
反觀美國,迄今為止穆迪一直維持美國3A最高評級。期間,同行標普曾在2011年下調過美國最高等級,目前依舊維持最高3A評級。這種大債權國與大債務國之間信用等級“倒掛”現象,直接導致中國政府、特別是企業海外融資成本大大增加,嚴重影響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形象。而負債累累的美國則因長期坐擁3A等級,每年可以節省數千億美元的利息支付。
其實,早在2011年底,央行行長周小川就炮轟三大評級機構,對其評級的水平和效果不甚滿意,特別是對其前瞻性不甚滿意;評級機構運用的方法論與內部程序不夠透明,行業壟斷程度高,缺乏競爭性,評級機構內部業務之間有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影響其獨立性;部分監管者和投資者過度依賴外部評級等問題。
其實,有關評級巨頭丑聞早年舊事已無必要再重提,穆迪此次引發公憤的最核心原因還在于不確定性的質疑中國政府改革的能力,這與中國政府極力向全球展示形象形成強烈反差。在穆迪的示范下,其同伴,按兵不動的標普和惠譽是選擇跟誰,還是不與其同謀?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顯然這種官方罕見的阻擊,亦能夠起到一定的審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評級機構在中國賺錢一種方式是通過參股國內的評級機構。例如,穆迪旗下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就占有中誠信49%的股權,惠譽也占有聯合資信49%的股權。標普則與上海新世紀早已達到合作。(本文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