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杠桿是被形容成用來撬動地球的,現在則成為金融行業中放大收益和風險的工具。這種工具是好是壞難以定論,它有可能令財富迅速增值,也有可能一夜家徒四壁,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就看使用這個工具的人去如何操作
瘋狂杠桿
在A股于2014年年末暴漲的時間段里,金融杠桿讓一部分人率先實現了造富神話,這些人的成功經驗讓更多的人開始接觸這一并不神奇的工具,也讓市場開始瘋狂。從當時的成交量就可以看出,杠桿資金讓市場顯得越來越活躍,也讓市場的上漲過于迅猛。因此,股市后期出現了被很多人認為的“千金難買牛回頭”、“再正常不過的回調”之后,讓那些大杠桿瞬間崩塌,繼而出現了連鎖反應,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千股跌停。股災1.0結束后,有人認為回調結束、股市繼續雄起因此而再度使用杠杠,結果接下來繼續陷入千股跌停、強制平倉的悲劇之中。
杠桿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杠桿所投向的各種產品,如果這類產品、項目沒有良好的風控措施,產品本身就有可能震蕩,杠桿在這里的作用,就是將這種震蕩放大;如果產品、項目的運行穩健,能夠產生較好的收益,杠桿在這里能讓投資者獲得超額的收益。
假設有人為了賺取暴利,采用5~10倍的杠桿操作,若投資者的自身資產為30萬元,10倍杠桿就是300萬元。這意味著,投資者以30萬元資產為抵押去借300萬元的資金用于投資,假如投資盈利20%,投資者就可以獲得60萬元的盈利,相對于他的自身資產而言,收益達到200%;當然,如果虧損幅度達到20%,這個投資者的自身資產將全部賠光,而且還虧錢杠桿30萬元。
有人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不用杠桿來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例如銀行理財等等。在場外配資方面,例如某些私募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所籌措的資金,資金到期后需要連同收益一同交還給投資者。這類機構為了籌措到資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因此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又要高于銀行等理財產品收益率,因此場外配資資金所收取的手續費相當高,月息往往達到2%,即24%的年息。這年頭,連個6%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找不到。
在上證指數近期出現了兩個“七連陽”的背景下,又有人開始捉摸著在股市中賺些快錢,場外配資這四個字在近期又被經常提及,這些資金又大有瘋狂入市之舉動。
警惕高杠桿風險卷土重來
為什么場外配資被提及?因為券商融資融券的門檻按照要求是在50萬元以上,開戶時間一般在6個月以上,絕大部分的股民都達不到這一要求。這些有著融資需求卻被券商拒之門外的股民,場外配資的極低門檻卻能滿足他們。很少人在意配資公司的資金從哪里來,有公司會用自有資金作為給客戶的資金,這種資金占少數部分,更多的資金是通過第三方機構向客戶進行集資,這種集資多是被包裝成為高息理財產品向固定人群出售,并游走在監管紅線外。
因此,場外配資的風險,不僅僅只是股民在操盤之中市場發生的不可預知的風險,而是這種不規范的業務自身而言就不靠譜。
對監管層而言,杠桿資金要合法合規、處于零風險可控范圍才行。適度的杠桿操作,可以讓金融發展處于一個較為平穩的上升通道中。
更重要的一點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使監管層對杠桿資金監管趨嚴,但不排除在一切都有可能的例如互聯網金融中,未來將出現全新、隱蔽、難監管的配資方式。無論是機構還是散戶,都要長期警惕股市的風險,雖然在杠桿之下賺錢快,但是賠錢的速度也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對違規、非法的杠桿資金要打擊,對合理、風險可控且聽話的杠桿資金則需要“用心呵護”,畢竟一個健康有效的資本市場,離不開杠桿資金的合理使用。
如今,在證金公司大幅下調轉融資利率后,多家券商紛紛下調融資利率希望低息攬客,希望的就是通過降低投資者的杠桿成本獲得更多的“客人”,這個場景讓人覺得有些熟悉,在2014年下半年,券商的杠桿撬動的不是地球而是A股,也因此帶動了瘋狂的場外配資?,F在,這又如同一個信號,讓市場浮想聯翩。
據清暉智庫統計,相比場內融資融券客戶對加杠桿顯得較為謹慎外,場外配資則更加顯得活躍,市場已有多家民間配資公司又重新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活動,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開始重啟股票配資,杠桿倍數高達5~10倍。
杠桿設置需吻合經濟大背景
杠桿工具的設置需要和相對應的經濟背景相吻合,沒有實體經濟支撐起來的股市,通過高杠桿的作用,只會讓泡沫越來越大。在我國GDP增速不足7%的背景下,通過券商、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釋放出少量的杠桿資金、降低杠桿資金的使用比例至實體經濟、產業上,能夠帶動適量的資金推動產業發展;如果釋放出大量的杠桿資金和高比例,想必又會引起大部分資金“找快錢”,反而會讓經濟發展成為空中樓閣,泡沫也隨時可能破滅。
如果市場上沒有杠桿,經濟的發展可能不會有那么多泡沫,但也很可能不會出現較為高速的發展,例如企業的融資難度會更大、將會面臨更多的資金問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經濟的發展將會極為緩慢。當然,如果沒有金融杠桿,市場上出現大面積的金融業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也將極低。
這也說明,金融杠桿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對好的市場有利、對差的市場不利。宏觀經濟的發展不是賭博,如果政府為了追求高速經濟增長而不斷采用杠桿、不斷放大杠桿,那么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一顆威力難以估摸的炸彈也就此埋下。
但如果在這個時候抽出杠桿,又會對經濟造成新的沖擊,金融系統也將承壓,從A股的情況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在杠桿被抽出之后,斷崖式的下跌已成連鎖反應,讓不少投資者心灰意冷。
A股場內融資最激烈的去杠桿似乎已慢慢地過去。市場持續低迷,投資者獲利較難就會主動選擇降低杠桿,但是,去杠桿沒有一種近乎理想的程度,全球股市在暴跌,A股很難獨善其身。當前市場處于大幅震蕩而且趨勢下行的行情中,在這種背景下注入再多的利好預期,都無法瞬間扭轉。從長期來看,這些預期都將為未來牛市筑底,讓市場在經歷過大起大落之后慢慢平復下來。
其實,無論股市也好、其它商品市場也好,或者是宏觀經濟,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限定杠桿工具的“發行方”,同時將杠桿比例控制在合理的區間。杠杠比例過大,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被杠桿放大導致系統性風險;若比例太小,那么杠桿工具對撬動發展就起不到作用。(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作者簡介: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清暉智庫創始人。法治周末、證券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在新華網、信報月刊等海內外多家媒體開設有專欄,2015年曾獲得證券時報社“最具影響力財經觀察員獎”。此外擔任中國質量萬里行社會質量監督員、中國50人獨立經濟學家論壇首位副主席、中信金融家論壇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體制與金融市場,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現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