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為所有產品帶來革命性巨變。原先單純由機械和電子部件組成的產品,現在已進化為各種復雜的系統。硬件、傳感器、數據儲存裝置、微處理器和軟件,它們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組成新產品。在“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看來,借助計算能力和裝置迷你化技術的重大突破,這些“智能互聯產品”將開啟一個企業競爭的新時代?,F代物聯網的真諦在于產品的新能力和其產生的數據所產生的新的競爭關系。因此,企業不應再局限于技術本身,而應聚焦于競爭本質的變化。
為此,波特提出了10大戰略選擇。
一、對于智能互聯產品,應開發哪一類的功能和特色?
物聯網時代,公司容易陷入“功能越全越好”的陷阱。然而,公司能夠提供大量的新功能不代表這些功能的客戶價值能超過它們的成本。企業選擇提供智能功能有三條法則:1.那些能為客戶帶來真正價值,且成本相對較低的功能;2.對于不同市場分層,功能的價值也各異,公司必須先選擇要服務的客戶層;3.公司應該選擇能加強其戰略定位的功能。
二、產品應搭載多少功能?多少功能應該搭載在云端?
一旦決定提供的功能,除了成本這一基本因素,我們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響應時間、自動化程、網絡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產品使用的地點,用戶界面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升級頻次。
三、采用開放還是封閉系統?
封閉系統的目的是迫使客戶從一家生產商購買一整套智能互聯系統。在封閉系統中,關鍵的界面都是獨家控制的,只有選定的合作方才能接入。與之相反,開放系統允許客戶自己組建方案,從涉及的產品到基礎平臺,客戶可以選擇不同公司的產品。開放系統內連接不同部分的界面是標準化且向外開放的,外部公司可以為系統開發新的應用。當然除了上述兩種模式,公司還可以采用混合模式,將一部分功能開放,同時對完全功能的使用進行限制。
四、對于智能互聯產品的功能和基礎設施,內部開發還是外包?
開發智能互聯產品所需的“技術矩陣”需要公司對人才、技術和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這些技能和資源奇貨可居。因此公司必須選擇哪些技術需要在公司內部開發和維護,哪些能外包給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此外在與外部伙伴合作時,公司應該為每一種技術選擇定制開發,還是采用現成的解決方案。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大多數企業選擇了混合制的方式。
五、應該對哪些數據進行捕捉、保護和分析,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
對于智能互聯產品,數據是價值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然而獲得數據會提高產品成本。要發現哪些類型的數據有最高的性價比,公司必須先回答以下問題:每一類數據如何為產品功能增添實際價值?數據如何提高在價值鏈中的效率?這些數據能否幫助企業理解并提升整個產品系統的性能?
六、如何管理產品數據的所有權和接入權?
對于數據的所有權,公司有不同的選擇。公司可以追求產品數據完全所有制,也可以采用數據共同所有制。數據所有權可以在明確的協議中提出,也可以通過產品細則或繁復的法律文件注明。另外一種選擇是建立一個數據分享框架,為部件供應商提供運行狀態和性能等數據,但對地理位置等信息保密。
七、對于分銷渠道或服務網絡,是否采取“去中介化”戰略?
智能互聯產品為公司帶來更直接,更深入的客戶關系,這降低了對分銷渠道合作伙伴的需求。將中介的作用最小化,公司能獲取到更多的收入和利潤。直接向消費者宣傳產品的價值,公司能加深消費者洞察,強化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忠誠度。
八、是否改變自身的商業模式?
智能互聯產品的出現改變了老舊的商業模式。在這種新的模式下,制造商優化產品性能和服務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制造商可以通過不斷改進產品,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服務效率來提高利潤。公司也可以采用介于PaaS與傳統所有制之間的混合模式,例如將產品銷售、保修或服務合同打包,或將產品銷售與性能保證合同打包。
九、是否開展新的業務,將數據出售給第三方?
在智能互聯的時代,公司也可能發現,除了用來優化產品價值的數據,它們還能收集更多的對第三方實體有價值的數據。無論哪種情況,公司都有可能基于這些數據開展新的業務。
十、是否擴大業務范圍?
為了抓住智能互聯產品的機遇,公司會試圖去生產相關產品,但生產新的產品會帶來風險,需要新的能力。在進入新領域前,公司要先設定一個清晰的價值主張。最好的情況是通過擴張產品線,實現相關產品的一體化設計,大幅提升產品和整體系統的性能。如果產品的優化無法通過單獨產品的設計實現,那么公司應轉向提供互聯功能。因為企業的成功取決于系統的工程設計,而非單獨產品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