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


與“非智力因素”較勁25年
徐錦生常說:“人與人之間智力差別不是很大,學習的動力在于意志品質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從當老師的第一天起,徐錦生就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習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1989年,蘭溪市公開招聘實驗小學校長,經過綜合考核,徐錦生脫穎而出,成為蘭溪市實驗小學第一任校長,從此開始了小學生良好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理論的實踐研究,并選擇了“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作為研究課題,一干就是25年。
如何讓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fā)展?針對這一問題,徐錦生明確提出了“5個比分數更重要”:興趣的激發(fā)比分數更重要、習慣的養(yǎng)成比分數更重要、方法的習得比分數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數更重要、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
抓住“非智力因素”科研這條主線,徐錦生引導教師走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用感化、激勵等非智力手段,實施學術成績激勵機制,培養(yǎng)學術型教師。徐錦生在蘭溪實驗小學的13年,該校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成為蘭溪市初等教育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窗口,并獲得“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示范性小學”等稱號。
2002年,徐錦生到金師附小當校長后,又把智力與非智力和諧發(fā)展的理念踐行了12年。有了理念還不夠,如何真正地把教育理念轉變?yōu)榻處熃逃虒W行為更重要。“作為校長,有時要頂得住壓力,讓學校的發(fā)展理念執(zhí)行下去。”徐錦生說,“比如我們學校的籃球教育,每年都有籃球聯賽。記得幾年前搞教學質量監(jiān)測,老師們?yōu)榱藨侗O(jiān)測,提議取消籃球聯賽。當時,學生們給我寫了一封聯名信,其中有名學生說他的成績一般,唯一的長處就是打籃球,還說這是他唯一能為他們班級爭光的機會。這個時候,作為校長,你就不能含糊,必須站出來頂住壓力,于是我立即告訴老師,籃球聯賽繼續(xù),誰取消我就找誰麻煩。”
徐錦生的做法極大地鼓舞了孩子們,也使這位校長大人真正成為了他們的朋友。
一手抓信息,一手抓科研
徐錦生是位與時俱進的“時髦”老師,他早在1995年就嘗試使用電腦,懂得利用網絡開展工作。
每天晚上睡覺前,徐錦生總會瀏覽QQ群留言,并回復和交流。在名叫“徐特與我們”的特級教師師徒QQ群里,11名來自浙江省各縣市區(qū)的教師,向徐錦生請教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問題,徐錦生總是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徐錦生的網名就叫“非智力”,他在QQ上以“非智力”的身份與年輕教師交流,與學生家長共同探討教育的成敗得失。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徐錦生的倡導下,學校先后建成計算機網絡教室5個、電子閱覽室1個、語音室1個,還建成了電視演播室、課件制作室、多媒體辦公系統、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和校園網,并設立了少年雛鷹網站。
一手抓信息,一手抓科研,徐錦生深知強化科研是學校發(fā)展之本,因此許多課題他都親任組長,參與實驗的全過程。尤其是對省重點課題,從申報立項到制訂計劃,從組織論證到操作實施,再到總結成果,他都和教師們一同參與。
徐錦生從不強求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而是希望教師們以一種享受的心態(tài)去理解和從事科研。學校通過課題培訓班和龍頭課題促進校本培訓等途徑來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推動教師的成長。在金師附小,教育科研已經成為一種群眾行為,教師們已然成為一個研究共同體,這種人人參與的教育科研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徐錦生說:“只有教師本身成為教育改革的動力,教改的成功才有保證。教師的思想更新了,教育能力增強了,感覺到傳統的教育方法已不再適應新的教育形勢,自身就會產生變革的要求。”
嶄新的教育實驗區(qū)
2007年4月,金華市婺城區(qū)人民政府成立金師附小教育集團,這是該市第一家小學教育集團。集團下轄“兩校兩園”——艾青小學(原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婺城小學以及金師附小幼兒園和附小集團第一幼兒園,這讓徐錦生有了一個嶄新的教育實驗區(qū)。他采用“名校+新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實行管理一體化,師資統一調配,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和諧發(fā)展,真正實現了讓更多孩子享受金師附小優(yōu)質教育的目標。學校按照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要求,邀請專業(yè)形象策劃機構,通過CI設計統一標識系統,先后在婺城小學設立了附小集團校史陳列室、文化長廊,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金師附小教育集團相繼與金華市北苑小學、白龍橋小學、沙畈小學、蔣堂小學、長山小學、瑯琊小學、武義柳城小學等學校結對子,明確了具體的幫扶項目。學校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教學幫扶活動,每學年組織教師上各類公開課、示范課,組織教師到磐安、蘭溪、浦江及婺城、金東等地的學校交流學習。
2009年,金師附小教育集團艾青小學又放了一顆“衛(wèi)星”——中國童詩博物館在校內成立,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以童詩為主題的博物館。徐錦生曾笑言:“中國童詩博物館是第一個在校園內的國家級博物館,我也成了做博物館館長的校長。”近幾年,金師附小對詩歌教育進行了進一步深挖,徐錦生希望詩歌能讓孩子們的童年更快樂。
音樂之花綻放校園
除了詩歌,金師附小的音樂特色在金華也是有口皆碑的。音樂老師徐慧珍說:“進入附小后,受徐錦生校長的“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教育理念影響,我一直在思索小學音樂到底能帶給孩子們什么。音樂是我們的另外一種語言,是我們情感的表達,如何讓孩子掌握這一語言,如何用音樂這一因素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一直是我在音樂教育中思索的問題。”
2012年,徐慧珍接收了一批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她突然萌發(fā)了一個想法:“這批孩子將跟著我度過六年的時光,我應該送給他們什么呢?”徐慧珍畢業(yè)于湖北省藝術學校,她覺得孩子在小學階段學會一門樂器將對其一生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學校三年級以上有樂器進課堂的要求,孩子學會口風琴差不多需要花四年時間,而且這件樂器孩子們用得比較少,初學的時候指法也比較難,最好另選一件民族樂器進行教學。她向徐校長匯報了這一想法,徐錦生給予了她極大的支持。
通過種種考慮,徐慧珍挑選了其中一個班級作為樂器特色班,全班同學開始學習笛子。徐慧珍說:“我現在都清楚地記得孩子們拿著笛子第一次上課的情景:一個個興奮得嘰嘰喳喳,有些心急的孩子把小臉漲得通紅使勁吹,有些小手胡亂瞎按,逗得老師都忍不住笑了。過了一段時間,終于有孩子真正吹得出聲音了,那小模樣還挺自豪。看到這些,我對自己的想法更堅定了。”
兩個學期后,其他班級的家委會慢慢了解了樂器特色班的進展,主動與學校聯系,了解樂器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此后,在徐錦生的推動以及浙江諸多藝術家的支持下,該校的音樂教學模式推廣到整個年級,每班都有一門樂器,有笛子班、巴烏班、葫蘆絲班、陶笛班,還保留了一個口風琴班。
積極性被極大激發(fā),校園里涌現出很多頗具音樂天賦的學生。為了使孩子們有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學校要求每位教師留出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孩子們展示才藝。
“用詩歌和音樂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讓非智力因素為他們的成長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徐錦生對學校未來的發(fā)展還有更多的思考。
徐錦生教學經驗談
什么比分數更重要
常常聽到有些家長在孩子放學一進門就問:“今天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幾?”“怎么又只考了這么幾分?”“隔壁的小玲今天又考了100分,你考了多少?”這些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走進了“唯分數論”的誤區(qū),使得孩子從小就背上重重的學業(yè)壓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與發(fā)展。
什么是教育的本質?什么比分數更重要呢?我一直探索著。
做人始終是第一位的
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不應定位于僅僅向學生傳授有形的知識,而應該培育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首先是一個精神上的巨人、一個有人性的人。
做人始終是第一位的。目前,我們的德育實效性不高。“教人以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應該把德育的標準鎖定在人們能夠做到、易于接受的高度。我們的教育是教學生成人,而不是成圣。我們的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公民的教育,我們應把德育從高、大、全中解放出來,真正進行人性化的德育。
良好的德育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誠信待人,做一個懂禮儀的人;良好的德育還應該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感恩,對同學、對老師、對學校、對社會和對祖國學會感恩。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必然心胸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幫助他人。感恩教育就應該從小行為著手,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悟家人間的親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從而逐步提升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良好素質。
關注孩子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
教育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決定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所學校的辦學方向。我認為良好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引導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fā)展。
有人認為,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可有可無,其實,非智力因素是促進一個人發(fā)展的動力。只有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協調,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又要讓學生在情感體驗、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中發(fā)展非智力因素。
有些孩子厭倦學習和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生硬不無關系。教師教學呆板無趣,使得孩子們一聽見他們的名字就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的素質要過硬。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但一定要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要讓孩子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只有學生學習輕松了、得法了,自然也就有興趣了。
忘記課堂上所學的一切,積淀下的才是教育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習慣的一個良好時機。在閱讀中,讓孩子標出好詞好句,當他讀了10本、20本書后,他就有了一定的積累。
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很重要,而且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起床后,他會自己疊被子嗎?小男孩小便時,他會翻坐便器的墊圈嗎?坐公交車,他會主動讓座嗎?走在馬路上,他會將廢棄物扔進垃圾桶嗎?如今,孩子們如何對待類似的“小事”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
我們所需要的是兒童以完整的身體和心靈來到學校,并以更圓滿發(fā)展的心靈和更健全的身體離開學校。過分看重眼前分數而不問長遠發(fā)展,不管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是應試教育的死結。
近30年的探索,使我深切的明白了分數與發(fā)展的關系,一個是眼前的浮華,一個是將來的未知數。我們的教育應拿出切實的行動,切不可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成績,而要用長遠的眼光關注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這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就學生發(fā)展來看,教育是塑造人、發(fā)展人的活動,因而必須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終身幸福打基礎。每個孩子都是教育的一部分,關注每一個人、幫助每一個人、肯定每一個人,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職責。
學校不僅僅是教師大展宏圖的天地,更是學生大顯身手的舞臺。作為校長,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輝煌的舞臺,把學生推到前臺,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校長什么時候最得意、最精神?我認為就是學生一個個生龍活虎的時候,就是孩子們幸福快樂地成長的時候!
這就是我——一個普通小學校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