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霞
摘 要:在大學生短期支教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其存在的弊端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媒體輿論就大學生短期支教進行報道,在肯定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嚴厲指出其弊端,本文從短期支教應該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有效改善從而實現共贏等方面去淺析大學生短期支教的發展。
關鍵詞:短期支教;問題;有效改善;未來發展
目前,社交網絡平臺的日益廣泛應用和自媒體時代的來臨,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支教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其中不免批評指責:《中國青年報》報道“大學生短期支教隱現‘副作用”,搜狐新聞報道“大學生支教,幫扶還是添亂”;南京師范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暑期短期支教有待改善”。一篇“叔叔阿姨,我們不希望你們來這里支教”的文章,瞬間走紅網絡。筆者深入實踐,以鄭州大學行知小組為例,對大學生短期支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一、鄭州大學行知小組簡介
鄭州大學行知小組,鄭州大學最早的NGO組織之一,成立于2007年,由NECCS中特等獎獲得者、CCTV英語演講比賽十強選手們自發組織建立,完全靠個人社會責任感和興趣愛好所在,不涉及任何功利性目的(沒有任何加分)。成員一般在10~20人,它不同于一般的支教活動之處在于,第一,在活動時間上,在2~3天里走訪一個貧困地區的2~3所學校,每個學期進行1至2次活動;第二,在活動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學科知識講授,一般通過勵志宣講、講座分享、素質拓展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孩子的成長。第三,完全自費。一般成員都是依靠自己的助學金、獎學金及勤工助學等途徑,獲得活動經費。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并存的支教組織,對研究大學生短期支教的話題會有很高價值的參考性。
二、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選擇層次不一,施教效果不盡人意
在筆者參加活動的兩年時間里,支教隊先后前往不同層次的學校,其中包括鄉村小學、城關鎮中學、城郊中學等多種類型,在選擇學校時,會遭遇多重限制和阻力,例如,學校資源,校方合作意愿,支教地點等諸多因素影響,就形成了支教學校層次的不一致情況。因此,成員都需要針對學校的特殊性,做適合受教學校的方案,無論在知識儲備或者時間上,大學生進行這項工作都有一定的難度,進而會導致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二)人員選拔的制約性
支教隊伍的人員選拔常會參差不齊。在進行人員招募時,盡量做到多個專業均勻分配,特別招收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以便更好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質。但從結果看,以2015年為例,人文社科類專業占70%,理工科類成員較少,這造成一些如集體思維易受禁錮在文科思維中;向受教者傳遞知識受制約等不良影響。
(三)前期培訓的粗糙性
受多重因素影響,在支教培訓上準備不充分。
主觀上:第一,成員的時間協調不充分;因沒有嚴格的獎懲措施,所以在執行力不足,辦事效率低。第二,責任感不強;由于活動次數有限,且時間較為緊張,成員內部會出現倦怠、拖沓的現象,有“我不做總會有人做”的思想,嚴重影響培訓效果。
客觀上:第一,專業教師指導交流的機會較少,在培訓內容和結構上,缺乏系統性的指導。第二,人員輪換較快,傳承性不夠。在借鑒前輩經驗方面表現不足
(四)支教經費不足
支教組織性質決定了開銷主要由支教大學生自費。作為沒有經濟來源的群體,大學生維持支教也存在著一定困難,若是長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金問題更為嚴重。
三、解決對策
(一)加強制度建設是支教效果的有力保障
從學校層面來講,應做好支教隊伍選拔和培訓工作,不能出現“只要報名,就能參加”的寬松情況,組織一定的選拔,淘汰落后的隊伍,并加強前期培訓,掌握基礎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教學技巧等內容,這將會使支教活動事半功倍。
從支教組織自身來講,要加強自身制度建設,主要包括完善選拔制度,強化前期培訓、促進組織內成員管理制度的更新等組織建設,要逐步實現專業化管理,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創新支教模式——多開展“第二課堂”和啟發類課程
大學生短期支教應根據具體支教持續時間確定支教內容和方式。如果支教時間短,應盡量采取內容豐富的支教模式,開設啟發類課程,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學到長久有益的東西。以鄭州大學行知小組為例,支教形式主要有勵志演講、小班講座、素質拓展、行知圖書角等活動,避免開展普通課程教育,避免與當地教師的教學活動相沖突。
側重“第二課堂”,多組織集體活動。以前往新鄉市原陽縣韓董莊鄉楊廠中心小學為例,這是一所鄉村小學,缺乏體音美等藝術類課程的設置,所以在支教過程中,針對不同年級設置了包括做賀卡、畫畫、感恩教育、素質拓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第二課堂”的開展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陶冶情操并寓教于樂,推動素質教育發展。
(三)與支教學校建立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合作機制
就筆者實踐感悟而言,若與一所學校長期合作,無論對于支教學校還是支教大學生都會形成一定的倦怠,影響支教效果。若學校更換過于頻繁,會出現因接觸時間少,支教沒有產生預期效果。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選擇一到兩所學校,開展長期合作關系,以選擇教學水平較落后的鄉村小學為主;短期合作的學校應主要以高中為主,初中輔之。因學生具有較全的認知能力,短期支教不會給他們帶來太多的心理依賴或負擔,短期支教相對于長期而言,對他們的幫助更大,效率更高。
支教團體不能盲目跟風,要結合自己的現實條件,找好自己的定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支教模式。盡管社會對于大學生支教質疑不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支教無論對于社會還是自身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對大學生支教群體而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積極改正不足,努力在支教活動中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周凱.大學生短期支教隱現“副作用”[N].中國青年報,2011-10-10(3) .
[2]謝銘.大學生支教,幫扶還是添亂[EB/OL]
[3]王瑩.關于建立大學生短期支教長效機制的思考[J]. 商,2013,12:329.
[4]董偉.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建議——以在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南里鄉短期支教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7:26-27.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