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我們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癡心不改
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闞珂小時候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性格的改變,始于他的中學時期。闞珂現在仍清楚地記得,自己1970年7月1日加入共青團,是當時學校里最早一批入團的學生。在中學班級里,他的學生干部的經歷,讓闞珂得到了極大鍛煉,性格也慢慢開朗外向起來,在任何場合都不會怯場。
中學畢業后,闞珂曾在吉林敦化農村,當了很長時間知青。這段知青歲月給闞珂的人生記憶打下了深刻烙印,也點燃了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夢想。
后來,闞珂在敦化農村當中學教員,又到城里工廠做工人,還曾在吉林省延吉市輕工業局擔任干部。用闞珂的話來說,這一時期他經歷了“社會大課堂”的歷練。恢復高考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接著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政治學家、法學家杜若君和王惠巖。1986年研究生畢業后,闞珂如愿進入全國人大工作,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人大工作期間,他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新聞發言人,還五次擔任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總理記者會的新聞官。
在大眾眼中,闞珂儒雅謙和,口才出眾。
人生跑程的“長跑運動員”
“我的女兒是90后,她常常問我,爸爸你一件工作做了幾十年,覺得有意思嗎?”闞珂說,每次面對女兒的疑惑,他都會告訴女兒,自己選擇了一個完美的職業。
到全國人大后,闞珂先后在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秘書處秘書組、新聞局、法工委等多個崗位工作,可以說把全國人大的主要工作都經歷遍了。回顧起在全國人大三十年的工作,闞珂用了一個很生動的詞來形容自己:人生跑程的“長跑運動員”。
闞珂的辦公室仿佛一個書屋,不僅貼墻的一面書柜里擺滿了書,而且茶幾上、沙發上、辦公桌上都堆滿了大部頭的書籍。在辦公室一角的地上,擺放著好幾摞用編織繩捆扎的筆記本,這些是闞珂到人大工作后的一部分工作筆記。至今,他仍保留著每天記錄工作筆記和日記的習慣。
在闞珂辦公桌上,有兩本被他稱為人大工作必備的案頭書。這是兩本比英漢大字典還要厚的書,一本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一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書頁由于經常翻動已經泛黃,里面貼滿了五顏六色的便簽紙。第一本書,主要的編纂人就是闞珂自己。
立法領域的“大齡新兵”
闞珂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思考力,讓他在工作和研究中經常有意外收獲。進入全國人大工作后,一個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每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名額并沒有隨全國人口數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這說明每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確定是不規范的。據此,他經過長時間深入研究,提出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分配“人人平等、地區平等、民族平等”的“三平等”原則,并撰寫文章刊登在1987年第五期的《政治學研究》上。
“2010年修改選舉法,確定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分配的這三個原則。沒有想到,這三個原則在23年后用上了。”闞珂欣慰地說。
2011年年底,闞珂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任副主任,分管社會領域的立法工作。那一年他57歲。闞珂笑稱,自己是一個立法領域的“大齡新兵”。
在法工委工作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闞珂對立法有了不少心得。“立法其實一點都不枯燥,因為立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與實踐密切相連。法律本身就是對火熱生活的歸納、概括、總結和提煉,要把五彩繽紛的社會現象都裝到腦袋里,然后提煉加工,遇到新問題再調研解決,這個過程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