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恩 翟玉成

已經87歲高齡的申紀蘭,是唯一連任12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親歷了中國民主制度的變遷,被稱為“中國人大制度建設的活化石、常青樹”。
雖然當了60多年全國人大代表,但每次來北京參加兩會,申紀蘭仍覺得很激動,“參加這個大會責任非常重大!”
1954年深秋,申紀蘭坐著驢車從山西平順縣出發,來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從第一屆到第十二屆,從25歲到87歲,從驢車到高鐵,時代變遷,但申紀蘭的信念始終未變:“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說話。”
“我的級別是農民”
申紀蘭先后多次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見,在周恩來家中做過客,與鄧小平一起照過相,被江澤民稱作“鳳毛麟角”。胡錦濤、李鵬、朱镕基等國家領導人還親自到西溝村看望過她。在申紀蘭的家里,有兩面墻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照片,上面幾乎全是老人與各級領導人的合影。這滿墻的照片就是一部新中國的歷史,因為人們熟悉的國家領導人幾乎都在其間。它們是申紀蘭最寶貴最溫暖的財富。但是,每當人們提起這些榮譽時,老人總是淡然一笑:“我就是太行山上的一個普通農民。”
1973年,申紀蘭被任命為山西省婦聯主任,但她堅持不要級別、不要工資、不轉戶口、不要專車,還在西溝村參加勞動,后來更是毅然辭去這個正廳級職務,無官一身輕地回到了西溝。不管申紀蘭拿過什么榮譽,只要回到西溝村,換上補丁摞補丁的舊衣服,鋤頭一扛,她就回歸到農民當中。
申紀蘭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代表,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才能了解他們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為他們代言。”
人大代表要為百姓鼓與呼
據申紀蘭回憶,至少已有40多次去北京參加全國人大召開的全體會議。
1954年,申紀蘭以農民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那一年她才25歲。在這次會議上,她感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毛澤東為國家主席。
1956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紀蘭此前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議,被吸納到這份法律性文件中。后來,該建議被寫進新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60年來,申紀蘭已記不清提出過多少建議議案,更無法統計為群眾利益呼吁了多少次。為了提出好的議案建議,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時間走訪群眾,調查收集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許多接地氣的議案建議。
很多人將申紀蘭視為農民的貼心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申紀蘭一直在切切實實地為農民說話辦事,將自己的足跡深深扎根在中國的鄉間,將農民群眾的呼聲傳遞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人大代表制度的見證人
作為唯一連任12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是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見證人、親歷者。曾有國際友人將她比喻為中國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
每當談起自己連續當選一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總是感慨不已:“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賴,我這個代表決不辜負人民的重托,我要堅決聽黨話,跟黨走。”申老始終認為,作為人民代表,就要為人民辦些事,你要不想辦也很簡單,那你就不要當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愿望,這也是我做60年人民代表的體會。”
有一次,記者采訪申紀蘭:“在您參加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哪屆人大會議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申紀蘭深情地回憶道:“是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我當時就想去北京,去天安門,去見見毛主席,其他都不想。后來到了北京,我才知道那次是為了選國家主席,我當時就想,是毛主席帶領人民解放了全中國,我一定得把毛主席選上。”
老人記憶中最深刻的人大會還有一次,1975年第四屆人大會上,周總理帶病做最后一次報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樣,掉著眼淚聽總理報告。“瞧見他瘦成那個樣子在那兒做報告,他坐下了,大家還鼓掌,一直鼓掌,這就是大家心里頭的領導人呀。總理多好呀,我們流著眼淚,見了總理那一次,再也見不上了。”
雖然時代在變,申紀蘭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百姓情懷從未改變。她說:“我文化不高不辦壞事,素質不高不辦違紀的事。60年,我沒領過大隊一分錢補助。當干部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是好干部,就不能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