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汗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從國有企業和非國有經濟兩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下的微觀基礎轉變。
【關鍵詞】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微觀基礎;轉變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情況,但總體來講,在中國的轉軌時期,這種經濟的波動趨于穩定,其主要原因是微觀基礎的變化。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波動的微觀基礎發生了一定轉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濟波動程度。
一、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快速,但也呈現出了周期性的波動,經濟過冷或過熱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波動的幅度較大,1997年則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明顯的經濟下滑后國家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經濟逐漸出現復蘇態勢,到2002年,中國經濟基本呈現穩定狀態,2003年以來,房地產產業發展迅速,信貸規模提升,到2006年出現經濟提升,而2007年和2008年出現高通脹現象,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下滑嚴重,而國家四萬億政策則使得經濟在2010年和2011年出現回升,從2011年到現在,中國經濟又逐漸趨冷,出現一定的回落態勢[1]。
縱觀幾次經濟波動,可以發現經濟上升和下降階段并不對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2006年,中國經濟周期性的波動趨于緩和,而在2006年以來,這種波動又逐漸增大,經濟穩定性有待提升。
二、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微觀基礎轉變
(一)國有企業變化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政府,國有資產的所有權歸為政府,國有企業不僅要實現盈利,還要兼顧就業、社會保障等多重目標,這屬于國有企業的政策性發展限制。為了使國有企業效用最大化,有兩種方式可行,一種是實現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一種是將國有企業作為單一的市場主體。
八十年代,國有企業的改革并沒有改變其政策性負擔問題,一些應當由所有者監督的權力授權給了承包人,這就使得國有企業產權界定出現問題,內部控制人不明晰,責權分配不明朗,因此,八十年代的國企雖然有著較強的投資沖動,但預算約束硬化不足。
1999年之后,國有企業改制得到深化,責權分化有著一定的改善,股權多元化得到了發展,因此其預算約束硬化程度提升[2]。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之后,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不斷發展,投資行為也發生了轉變,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改革成效取得了一定進展。
(二)非國有經濟發展和市場化的資源配置
國有企業的改制引起了社會利益重組,出現了經濟資源流動、失業率提升等問題,這不利于社會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一個規模較大、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非國有企業的存在對緩解就業壓力、彌補國有經濟改革下導致的經濟發展慢速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至關重要。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非國有經濟不僅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保證社會和經濟的穩定。
在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過程中,非國有經濟也出現了一定的改變。改革開放之初,非國有經濟的規模只相當于國有經濟的一半,而在2001年,非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活動已經超過了國有經濟,非國有經濟儼然已經成為了市場投資的主力軍。
從就業上來看,在1998年,非國有經濟吸納的就業人口就已經超過了國有經濟,這說明非國有經濟真正的站上了市場經濟的舞臺。非國有經濟的這種變化代表著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資源的配置變化,說明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逐漸提升。資源配置包括多種形式,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產凈值是兩個重要部分,前者能反映增量資本配置情況,而后者能反映對存量資本運用情況。
從1981年到1993年之間,增量資本市場化配置的比例為34.76%,1984年之后,增量資本的市場化配置平均為48.4%,增量資本市場化配置比例大大提升。從存量資本的角度看,到現在來看,還不能說完全實現市場化配置,在1994年之后,存量資本的市場化配置達到了65%。雖然經濟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還不完善,但市場化配置程度不斷提升,這說明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過程中,微觀基礎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這種變化比較明顯[3]。
非國有經濟的波動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我國來說,非國有經濟的波動并不屬于市場性質的波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長期以來,相較于國有經濟來說,非國有經濟處于弱勢地位,其發展依賴于國有經濟,因此其經濟周期與國有經濟周期類似,但在非國有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經濟軌道逐漸與國有經濟脫離,這從1999年開始逐漸明顯了。
第二,政府在支持非國有企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就業率和增加財政收入,因此非國有經濟就會收到宏觀經濟的影響,1998年之后,國企改革使得下崗職工眾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的政策。非國有經濟自此之后在發展中也在不斷完善自己。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的波動是呈現出一定周期性,在周期性波動下,其微觀基礎也出現了一定改變。本文從國有企業和非國有經濟兩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下的微觀基礎轉變。國有企業在改制之后逐漸適應市場化發展,預算約束硬化得到增強,投資行為發生轉變,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有待加強,非國有經濟的市場化資源配置不斷增強,在國有企業改革式微時期快速發展,但其經濟變化并不完全屬于市場經濟變化性質。
參考文獻
[1]傅鞍安.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和變化特點[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05,02:96-99+103.
[2]雎國余,藍一.中國經濟周期性波動微觀基礎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5,01:60-70+206.
[3]丁志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與形成機制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0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