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貞惠
摘 要:一堂課的教學準備模式多種多樣。磨課,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準備模式,就是教師在一定時期內,在教研組成員的協助下,采取多種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的過程。本文通過對一堂公開課的準備過程的記錄,系統地展現本人的磨課過程,我將繼續通過磨課這種形式,讓自己逐漸成長為更加專業的一線教師。
關鍵詞:磨課;人工智能
磨課,就是教師在一定時期內,在教研組成員的協助下,采取多種形式,對某堂課教學進行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從而打造高效課堂,促進教師專業化,并且讓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優化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促進聽課者與授課者以及備課參與人員的多向交流與互動,確保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過程。
在我校開展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本人有幸地成為了磨課對象,磨課內容選定為《用智能工具處理信息》。
結合本校所推行的新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本人在準備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及課件材料時,從宏觀上對本節課的流程作出大致安排,分別為“導入——探究活動一:使用智能鼠標輸入文字——課堂活動:了解語音輸入——階段小結——探究活動二:體驗機器翻譯過程——人工智能應用實例——課堂小結——課后思考”這幾個環節,并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比較棘手的文言文作為案例貫穿整堂課。
一、小試牛刀,發現問題
第一次試課,教研組成員在評課過程中對本人精心安排的教學設計流程以及視頻、案例的選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提出了幾點有待改進之處:
(1)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大容量教學任務的建議,比如:可以把每個模塊學習任務中挑出重點部分進行課堂探究活動,其余無法展開的相關任務及知識點可以作為學習資源包發給學生自主學習或者留在課后深入探究;
(2)探究活動一:“使用智能鼠標輸入文字”這一環節的課堂活動可采用限時競賽的方式進行,以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以及活躍課堂氣氛;
(3)模式識別中的語音輸入技術如何在盡量短的時間內交代清楚,教師演示、學生體驗或視頻學習;
(4)如何更加自然地在兩個模塊之間進行過渡,如:模式識別與自然語言理解的區別,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出——“我們剛才嘗試的語音輸入與機器翻譯是不是一回事”;
(5)在教學進行過程中如何做到課件的放映與教學環節同步,并兼顧到師之間的交流,走近學生、融入學生;
(6)整堂課在表述過程中如何將語言藝術處理得更加圓潤?
綜合教研組成員所提出的幾個改進意見,本人對首次備課以及試課結果進行了反思,發現備課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①過于注重課件的制作以及教學環節內容的設計②在素材的準備與整理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③忽略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④忽略了細節方面的處理,使得教學模塊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⑤自信不夠,以致于無法發揮教師自身在課堂中的魅力,課堂語言也過于生硬。
二、吸取意見,精心揣摩,深入挖掘
對自身問題進行反思之后,著重參照教研組成員提出的改進意見開始二次備課。此次備課著重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修改:教學環節的調整、教學策略的思考、過渡語言的組織、教學重難點的說明、對教學各個環節的駕馭。
在對教材、教學設計、教學課件進行重新整理之后,進行了第二次試課。試課過程中對自己所準備的材料更加熟悉、條理更加清晰、對整堂課的時間和進度的把控能力也明顯有所提升。教研組成員也對我的進步給予了鼓勵,同時也幫助我進一步地挖掘出課堂環節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些細節處理:
(1)每一個模塊的過渡銜接語言該如何表述才能更加生動、自然;
(2)在課堂活動過程中何時該將學生進行分組,何時不必分組完成,選擇分組完成的任務如何更加有效地體現小組合作的成果;
(3)模式識別的工作原理部分無需特別指出,只要根據手寫輸入的工作過程呈現出模式識別原理的對照圖即可,避免累贅;
(4)如何在學生體驗的“變聲軟件”的環節中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以達到互動效果。
三、精益求精,取長補短
事實證明,集體的智慧是強大的。在教研組成員共同努力下,經過對各個教學環節的逐步揣摩、分析、討論、定奪,這堂課已經被打磨到了比較理想的狀態。只是由于本人在第三次試課中還無法突破某些無形的障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無法將這堂課的精髓之處充分發揮出來。于是教研組成員提議讓我以旁聽者的身份分別學習兩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本堂課的處理方式,以備取長補短。兩節課的旁聽和比對讓我抓取到了自身處理不好的幾個細節:
(1)課堂導入的問題設定沒有達到最自然的過渡,在問題提出的同時要把自己一起置身在這個問題當中,并且要走入到學生中去,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到課堂中的身心放松;
(2)探究活動一的限時競賽活動,在開始計時之前應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啟動好相應的軟件;
(3)重點說明為什么“手寫輸入”屬于人工智能:對鼠標的軌跡進行感知、推理、比對,并且通過這些過程進一步判斷智能工具與非智能工具的區別:只有具備學習、感知、推理等這樣復雜的特征,才能稱之為“智能”,否則便只能稱作“功能”;
(4)探究活動二的翻譯過程只要進行一次回翻即可看出區別,因而無需花費太多時間進行多次回翻。引導學生回顧學習英語的經驗總結出翻譯結果不精確的原因:語法結構的復雜因素。從而再次點出智能工具的特點之一:結果的不確定性;
(5)知識點延伸環節,教師對精彩的視頻進行歸納的同時可用一句展望的語言引出學生的信息素養。
實際感受了兩位教師對同一堂課的精彩演繹,結合自身的特點,在最后一次磨課的課堂上本人將自己調整到了一種相對放松的狀態,也逐一解決了以上所分析的各個細節問題,最終順利地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四、經驗總結
這次的磨課過程讓本人獲益良多,同時也發現了自身欠缺之處——總是帶著任務進行教學,課堂上缺乏灑脫和自如。冷靜反思并歸納總結原因,自身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知識積累不夠強大、個人魅力有待提升。
磨課,為青年教師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也是一種很好的歷練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本人將繼續通過磨課這種形式,讓自己逐漸成長為更加專業的一線教師。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第一中學)